<p class="ql-block">春分已过,接下来就是清明了,又到了慎终追远的日子。父母在世时,我对清明几乎无感,原因是多方面的,爷爷奶奶在父亲未成年时就撒手人寰,连他们的坟也被洪水冲毁了,加上文革期间扫“四旧”,也没人敢大张旗鼓地上祖坟,父亲偷偷在野外烧点纸钱。</p><p class="ql-block">烧纸是有些讲究的,先在地上划个圈,在圈子内烧,逝者才能收到。爷爷一份,奶奶一份,其余烧给哪些亡灵,我也不知道,他嘴里念念有词,听不清说些什么。最后,还要烧一份给“前世野鬼”。小时侯,听到鬼字就害怕,不敢靠近。心里很纳闷,为什么还要给野鬼烧纸钱呢?</p><p class="ql-block">父亲告诉我,怕爷爷奶奶钱被野鬼抢了,也给野鬼们发个红包,交保护费。长大后,才渐渐明白,阴间的事都是活人按自己想法编出来的,约定俗成后,就是世俗了。烧纸钱是祭祖的一种仪式,在古代不同阶层的仪式隆重程度也不一样,豪门贵族杀猪宰羊作为祭品,皇家寝陵设有专供祭奠飧殿,普通百姓只能划圈烧烧纸了。</p> <p class="ql-block">遗憾的是,爷爷奶奶的坟没了。据说爷爷奶奶去世后葬在河对岸废弃的窑址上,当地人称之为“大窑”。大窑地势较高,附近逝去的亡灵都集中在那里。五四年,长江流域发洪水,江堤溃破,爷爷奶奶的尸骨被洪水冲走了。即便想尽点孝心,给爷爷奶奶坟头加点土,也无处可寻。爷爷奶奶中年早世,尸骨无存,不知魂归何处,成了父亲心中永远的痛,于是父亲一直用划圈的方式,在清明节或是除夕夜偷偷地给爷爷奶奶烧些纸钱。</p> <p class="ql-block">清明节是传统的节日之一,主要内容包含祭祖和踏青两个方面。杜牧写过一首《清明》诗:</p><p class="ql-block">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p><p class="ql-block">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p><p class="ql-block">此绝孩子们都能耳熟能详,前两句写的是祭祖,后两句写踏青。清明节后,是出游、踏青的最佳时机,每年烟花四月,我都趁着到皖南或浙江购买茶叶时机,选些风景秀丽的地方,走走,看看。</p><p class="ql-block">清明节是由寒食节和上已节渐渐演变融合而来的。相传春秋时期介子推,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时,割肉救主。重耳即位后,介子推带着母亲隐居山林,拒绝出仕。晋文公逼他出山,放火烧山,介子推宁死不屈,最终被烧死。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下令忌日禁火,只吃冷食,于是有了寒食节。</p><p class="ql-block">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至两天,时间相近,因习俗重叠,唐代以后,寒食节逐渐与清明节融合在一起,有些习俗被清明节继承了,因此,现在人只知道清明节,而很少有人知道寒食节。</p> <p class="ql-block">如今清明节成了法定节假日,很多在外地工作的人坐高铁、自驾回乡扫墓,流动量仅次于春节,前前后后要热闹一个星期。回乡扫墓,人潮涌动,路上,车水马龙。父母去世后,每年我们都要上山扫墓。遗憾的是,不知爷爷奶奶坟在哪里,时间长了,也渐渐地淡化了。我发现,祖辈的淡出,往往是从第三代开始,并非个别现象,隔代疏远,与慎终追远之传统是相悖的。</p> <p class="ql-block">我一直有个心愿,想用一种可行替代的方式解决隔代疏远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给爷爷奶奶立个牌位,供奉在祠堂里,给自己与后代一个念想。爷爷姊妹五人,姑奶奶除外(按习俗,姑奶奶要进外姓的祠堂),还有三个爷爷没有后代,和几个弟弟商议,做四个牌位,让四兄弟重聚一起,不再孤单,给先人一个交代。未料,被一个简单问题拦住了,不知道他们名字,甚至连自己爷爷奶奶名字也不知道。前面说过,爷爷去世时,我们还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上,连村子上老人也说不清。经过多方打听,才搞清楚。</p> <p class="ql-block">做这件事情的目的,不完全是告慰祖先在天之灵,是想营造一种家风,让孩子们永远铭记:一代人要有一代人责任,一代人要有一代人担当。责任和担当,如人字结构之一撇一捺。虽人人会写,但效果却不一样,有的松软,有的摇晃,有的铮铮铁骨,我想要的是敦厚,撇出精彩,捺出风骨。责任和担当是做人的根本,罔顾根本,做任何事都会前怕狼后怕虎,碌碌无为;有了根本,就能把控自己。古人云:进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希望孩子们,即便不能兼济天下,至少能独善其身,经营好自己和自己家庭,永远不要忘记自己从哪里来,根在哪里。</p><p class="ql-block">二零二五三月二十四完稿</p> <p class="ql-block">文字/听雨</p><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