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经典三百期回眸

年轮

<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做【<span style="font-size:18px;">学经典</span>】发日常已300期了。静心回顾总结,深感充实快乐,尤其是心灵受到的震撼与启迪是深刻的。对于审视自我、保持清醒,自我净化、修身养性,具有重要作用。</p> 感悟经典的力量 <p class="ql-block">  退休后,有了大块时间可以自己支配。因此,想系统地读点书,而经典著作首列其中。</p><p class="ql-block"> 一是人生苦短,时间有限,要读就要读经典。否则,时间就<span style="font-size:18px;">白白的</span>浪费掉了,也没有多少真正的收获。</p><p class="ql-block"> 经典是好书中的精华。它具有典范性和权威性,是经过时间筛选和历史考验、被广泛认可、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它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前人智慧的结晶。经典的核心价值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它具有原创性、独特性、开放性、超越性和多元性。</p><p class="ql-block">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各类图书,浩如烟海,而真正能够体现中华文明与伟大精神的是那些经久不衰的经典著作。我觉得,这些书不仅言简意赅,思想深䆳,而且直击人心,启迪人生。为此,我制订了一个学经典的计划,从去年开始,每天集中三个小时,研读中华传统经典四十本。目前已读完《左传》《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诗经》和《史记》等24本。</p><p class="ql-block"> 二是新形势,新挑战,迫切要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我们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和多元多样的世界,各种思想相互激荡,各种文化相互渗透,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激烈,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面临严峻挑战,道德滑坡、精神恐慌的问题日益突出,迫切需要从经典中汲取智慧和力量。</p><p class="ql-block"> 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华传统经典中蕰含着济世良方,古圣先贤关于治国理政,立身做人的教导,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以往失去的,恰恰是今天应该倍加珍惜与弘扬的。</p><p class="ql-block"> 三是经典高深,部部千钧,要着力读懂弄通。中华经典,渊源流长,古书今读,难度不小,不仅语言苦涩,生僻字多,而且时过境迁,理解原意非常费劲。也许正因如此,它才不同凡响。俗话说,嚼得菜根,百事可做。<span style="font-size:18px;">学习经典,培根固本。必须坐得下、看得进,</span>耐心静气,心无旁骛,有股子追求真理的精神。否则,是很难读下去的。</p><p class="ql-block"> 高山流水遇知音,醍醐灌顶破迷津。读经典的过程,实质是聆听至圣先贤教诲的过程,也是自我净化的过程。一旦读进去,就会深深被经典所折服.,感觉到真理的力量。如果说醒悟的话,就是早读早受益,多读多受益,深读真受益。</p> 强化内省的自觉 <p class="ql-block">  读经典,贵在读进去,理解透,进入思想,修养自己。学习中,我坚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span style="font-size:18px;">努力把厚书读薄,把薄书读厚,着力在领会经典的核心要义上下功夫。</span></p><p class="ql-block"> 一是读经典,学什么?实践使我认识到,贵在学历史,知兴替。经典是历史的总结,是兴衰成败的明镜,也<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智慧的源泉,</span>能够启迪思维,开拓视野。不论是《左传》《论语》,还是《史记》等等,都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逻辑,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和真理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贵在学文化,强自信。经典是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的根脉,不论是主题思想,还是艺术价值,都堪称典范高峰,民族瑰宝。唐诗宋词和元曲三百首,以及《古文观止》等,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颠峰之作。阅读不仅是一种美好的享受与滋养,而且从中可以增长文化知识,增强文化自信,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p><p class="ql-block"> 贵在明真谛,强自身。<span style="font-size:18px;">经典是一面镜子,照见了人性的光辉与黑暗。尤其是被称为“处世三大奇书”的《菜根谭》《围炉夜话》和《小窗幽记》,</span>内容涉及修身、养性、立言、立德、为学、致仕、立业、治家等各方面,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哲学思考敲打着人们的心灵,帮助人们获取智慧,反思人生态度,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p><p class="ql-block"> 二是读经典,强根本。作为退休人,读经典的根本目的,在于学习欣赏,厚植文化,修身养性,一好到底。为此,我坚持认真读,重点画,摘精要,谈启示,虽然是些只言片语,但那是真实感悟,实在收获。我觉得,学经典,只有读进去,写出来,进入思想,指导实践,才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p> 收获美友的肯定 <p class="ql-block">  经典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也有着广泛的读者基础。每读一部经典,我都紧贴实际,选摘名言警句,多则三五十句,少则十来句,内容主要涉及立身做人,修身养性的内容,然后加上自己的感悟,再配以较为切贴的图片,在《北京师范大学》美友圈发表。</p><p class="ql-block"> 300期做下来,一是感到生活<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雅纯净,</span>有滋有味。学习的过程,实则是自我解剖、自我审视的过程。每天写一个日常,思考与传播的都是正能量,无形中陶冶了情操,提升了境界,增强了抵御腐杇思想侵蚀的能力。我曾看过不少腐败分子的《忏悔录》,有些曾经是我的领导,论能力很强,论职级很高,论贡献不能说不大,但为何最终身陷囹圄,腐败堕落,正如他们自己所说:放松了学习与自我改造,从而迷失方向,在糖衣炮弹面前败下阵来。所以,人还是要有点精神的,决不能忘乎所以,一定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p><p class="ql-block"> 二是强化了崇德向善的自觉性。当今社会世风日下,各种丑恶现象屡见不鲜。对此,我深恶痛绝。读经典,写日常,培树的是正气,消除的是怨气,强化的是自律,更多的是注重自身修养,提高思想境界,树立良好形象。做到自尊自爱自警自厉,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如上街见到该扶的就扶,该让座的就让座,见违规停放的共享单车就主动把它搬到指定位置。虽然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坚持做、长期做,获得的是幸福!</p><p class="ql-block"> 三是得到大家的支持肯定。每期日常,阅读少则三四十人,多则上百人。许多网友还点赞留言,尤其是主持人星淇老师大力支持,关心厚爱,率先垂范,加精鼓励,对我教育促进非常大。还有紫云和暄老师,不吝笔墨,跟帖美评,不仅理解深、诠释好,而且为人谦逊,境界很高。<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你们鼓舞了我,让我在学经典的道路上看到了榜样。在此,由衷向你们说声谢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虽然学经典初见成效,但差距仍然很大。我深知,自己对经典学习理解的深度不够;讲出来的方法比较单一;学思践悟的质量还有待提高。人生有限,学无止境。我愿勤学不止,努力学经典,用经典,充分运用《北京师范大学》美友圈这个好平台,不断取得新的进步。</span></p> <p class="ql-block">  图片:下载于百度 特此鸣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5.4.1于北京静心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