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踏入沈阳,就像翻开了一本厚重的历史书卷。在故宫的红墙金瓦间徘徊,仿佛能听到往昔的跫音,皇太极在此运筹帷幄,满汉文化交融碰撞,绽放独特光芒 ,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王朝的兴衰。</p><p class="ql-block"> 沈阳的这些文化圣地,不只是古迹,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和传承者。它们让我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感受岁月的沉淀,给我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一、沈阳故宫:满汉融合的皇家宫殿</b></p> <p class="ql-block"> 沈阳故宫始建于清太祖天命十年(1625年),建成于清崇德元年(1636年),历时11年。后经康熙、乾隆等皇帝改建、增建,至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历经158年基本形成现有规模。清朝迁都北京后,它被称作“陪都宫殿”“留都宫殿”。</p> <p class="ql-block"><b>1、大政殿:</b>始建于1625年,努尔哈赤时期建造,是盛京皇宫内最庄严神圣的地方。主要是:皇帝举行大典、接受朝贺的场所,见证诸多重大历史时刻,如1644年福临在此登基。它与十王亭组成独特的建筑布局,象征八旗制度,体现满族政治军事特色 。</p> <p class="ql-block"><b>2、崇政殿:</b>是皇太极时期建造,<span style="font-size:18px;">俗称“金銮殿” 。建于清太宗天聪年间(1627 - 1635 ),崇德元年(1636 )定名,</span>是沈阳故宫最重要建筑之一。主要用于:皇太极日常临朝处理政务和<span style="font-size:18px;">接见外国使臣之</span>处,也是重大典礼,如后金改国号为大清的大典在此举行。乾隆、嘉庆、道光东巡时都曾在此接受朝贺,彰显皇家威严。</p> <p class="ql-block">崇政殿是沈阳故宫中路主体建筑,建筑为单檐歇山顶,饰以黄绿琉璃瓦,殿身红柱,彩画精美,体现了满族特色与汉族建筑风格的融合。</p> <p class="ql-block">建筑上黄色琉璃瓦镶绿色翦边,体现了关外满族宫殿的特色 。</p> <p class="ql-block"><b>3、清宁宫 :</b>皇太极时期建成,是后宫主要建筑。用于皇太极与皇后寝宫,也是满族举行萨满祭祀的场所。康熙、乾隆等皇帝东巡时在此举行祭祀活动,传承满族祭祀传统。</p> <p class="ql-block"><b>4、凤凰楼:</b>建于皇太极时期,是盛京最高建筑。主要用于:皇帝宴请大臣、观赏风景之地,藏有乾隆御笔“紫气东来”匾。夜晚可在此俯瞰盛京灯火,曾是皇家的观景佳处。</p> <p class="ql-block">这是沈阳故宫凤凰楼,建造在4米高的青砖台基上,曾是盛京最高建筑 ,登上此楼可将盛京城全景尽收眼底,是《盛京八景》之一 。</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在建筑艺术上承袭了中国古代建筑传统,集汉、满、蒙族建筑艺术为一体。建筑的梁枋、斗拱、门柱等部位,常常饰有精美的木雕、彩绘,题材丰富,工艺精湛,体现了当时高超的艺术水准,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皇太极是清朝的奠基者之一 。他继承后金汗位后,积极改革内政,加强中央集权,在军事上不断拓展疆土,对明朝作战屡屡取胜,为清朝入主中原奠定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 在文化娱乐方面,满族有自身传统娱乐活动,如骑射等,但随着与汉族文化交流加深,戏曲等汉族娱乐形式也逐渐被上层贵族接受。沈阳故宫的戏台,见证了当时宫廷文化娱乐生活的丰富。皇太极等皇室成员在此看戏,也是文化交融在宫廷生活中的一种体现,反映出多元文化在宫廷场景下的碰撞与融合 。</p> <p class="ql-block">烟囱建在地面上。12层烟囱,12位皇帝。</p> <p class="ql-block"><b>5、文溯阁:</b>位于沈阳故宫西路,是乾隆年间为存放《四库全书》而建的藏书楼,是著名的“北四阁”之一。其名取“溯涧求本”之意,旨在让子孙不忘祖先创业之艰。 </p> <p class="ql-block">文溯阁是二层三楼的建筑,外观为二层,黑琉璃瓦绿剪边硬山顶,面阔五间,加西侧楼梯间为六间,进深三间,下层均出檐廊。其色彩与沈阳故宫其他宫殿不同,门、窗、柱漆成绿色,外檐彩画以蓝、绿、白相间的冷色调为主,彩绘画题材为“白马献书”“翰墨卷册”等与藏书楼功用相谐的图案。</p> <p class="ql-block">作为《四库全书》的珍藏之所,文溯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收录了上自先秦、下至清朝乾隆以前2000多年以来的重要书籍3500多种,涵盖了古代所有的重要著作和科学技术成就,是中华文化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作为清朝初期的皇家宫殿,建筑风格融合了满、汉、蒙等多民族特色 ,大政殿与十王亭布局独特,见证着那段八旗并立的风云岁月。漫步其中,红墙金瓦、雕梁画栋,尽显皇家威严与庄重。</p> <p class="ql-block"><b>二、昭陵:庄严肃穆的皇家陵寝</b></p> <p class="ql-block"> 踏入沈阳清昭陵,就像开启了一扇通往往昔的大门。清明将至,园内树木葱茏,嫩绿的枝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走进昭陵,古松参天,神道肃穆,庄严肃穆的氛围让人不禁对长眠于此的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心生敬意。红门、隆恩殿、宝顶,每一处建筑都承载着岁月的记忆,见证历史的沧桑变迁。</p> <p class="ql-block">清昭陵是皇太极与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承载着清王朝初创时期的厚重历史。皇太极,这位后金第二位大汗、清朝开国皇帝,在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凭借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大清,为日后清军入关、定鼎中原奠定基础。他的一生充满传奇,在那个战火纷飞、权谋交织的时代,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开创一番伟业,其中艰辛非常人所能想象。</p> <p class="ql-block"><b>1、石牌坊:</b>四柱三门,单檐歇山式,仿木构做法,其上雕刻生动形象,是清代雕刻的珍品。 </p> <p class="ql-block">2、沈阳昭陵的神功圣德碑亭 ,它位于昭陵正红门与隆恩门之间的神道上 ,是陵寝的重要建筑。</p> <p class="ql-block">亭内矗立着神功圣德碑 ,用以歌颂清太宗皇太极的文治武功和开国创业的功绩 ,是纪念性的重要载体 。</p> <p class="ql-block"><b>3、明楼:</b>位于昭陵的方城之上,是整个陵寝建筑中较高的建筑。明楼为歇山式顶,覆盖黄色琉璃瓦 ,楼内竖立石碑,碑上镌刻墓主人庙号、谥号等内容 。作为陵寝的重要标识性建筑 ,明楼既彰显了帝王陵寝的威严 ,也具有一定的纪念意义 ,在陵寝建筑布局中处于关键位置 ,是游客游览昭陵时的重要看点之一 。</p> <p class="ql-block">明楼位于券门顶端,内立有石碑,上刻“太宗文皇帝之陵”,是昭陵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p> <p class="ql-block">隆恩门:进入方城的正门,是方城的南大门,其上建有门楼。</p> <p class="ql-block"><b>4、隆恩殿:</b>始建于顺治八年,是昭陵主体建筑之一。用于:供奉皇太极和皇后神牌,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殿内装饰精美,因年久失修曾受损,后经多次修缮重现昔日辉煌。</p> <p class="ql-block">隆恩殿是昭陵陵寝的核心建筑,处于方城中心,是举行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用于供奉皇太极及其皇后神位,举行大祭礼等重要祭祀仪式 。</p> <p class="ql-block">隆恩殿其木构架彩画精美,虽历经岁月仍保留着独特的历史韵味,体现了清代皇家陵寝建筑的风格与工艺 。</p> <p class="ql-block"><b>5、二柱门:</b>位于隆恩殿后,是一座由两根石柱组成的门,象征着阴阳两界的分界线。 </p> <p class="ql-block">石祭台:在二柱门后,是祭祀时摆放祭品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b>6、方城:</b>围绕隆恩殿建造,是陵寝重要组成部分。用于保护陵寝主体建筑,增加陵寝的庄严感和层次感。城墙上设有角楼,过去有士兵守卫,守护皇家陵寝的安宁。</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昭陵,看着那古老的红墙、庄严的建筑,我不禁对皇太极肃然起敬。他不仅是一位帝王,更是时代的开拓者,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高瞻远瞩的眼光,引领着一个民族走向兴盛。而孝端文皇后,作为皇太极的正妻,在背后默默支持,协助他处理后宫事务,稳定后方,为皇太极专心政务提供了有力保障,她的贤德与智慧同样令人钦佩。</p> <p class="ql-block">在这清明时节,我怀着敬畏与感慨,缅怀这些历史人物。他们虽已远去,但留下的丰功伟绩和精神财富,如同这昭陵一般,历经岁月洗礼,依旧熠熠生辉 ,让后人得以透过历史的尘埃,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b>7、月牙城:</b>方城北面由城墙围合成弯月形状的空间,是进入宝城的预备空间,正面有琉璃影壁作对景,两侧有“蹬道”可上下方城。 </p> <p class="ql-block"><b>8、宝城:</b>月牙城之后是宝城,宝城正中突起的半圆形土堆称宝顶,宝顶之内为陵寝的心脏——地宫,埋葬着皇太极及其皇后等。</p> <p class="ql-block">昭陵是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的陵墓,古松参天,神道两旁的石兽静默伫立,隆恩殿庄严肃穆,浓厚的历史氛围扑面而来,让人不禁遥想当年皇家陵寝的尊崇与神秘。</p> <p class="ql-block"><b>三、大帅府:中西合璧的民国官邸</b></p> <p class="ql-block"><b>1、 三进四合院:</b>始建于1914年,是张作霖早期官邸。张作霖及其家人居住、办公之处,是帅府最早的核心建筑,也是见证张作霖从发迹到成为东北王的历程,是早期东北政治决策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会议室。</p> <p class="ql-block">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大帅卧室。</p> <p class="ql-block"><b>2、大青楼:</b>是张氏帅府的标志性建筑,建于1922 - 1925年 。整体为仿罗马式建筑风格,采用青砖建造,故而得名。建筑地上三层、地下一层 ,墙面有精美的砖雕装饰。这里曾是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主政东北时期办公和生活的重要场所 ,见证了诸多影响近代中国历史走向的重大事件 ,如东北易帜等 ,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 ,也<span style="font-size:18px;">标志着东北归属南京国民政府,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span></p> <p class="ql-block">夫人卧室。</p> <p class="ql-block">小客厅。</p> <p class="ql-block"><b>3、小青楼:</b>它位于张氏帅府花园东院,是一座二层砖木结构的中西合璧式建筑。由青砖青瓦构筑而成,因而得名。建于1918 - 1921年间 ,是张作霖为他的五夫人寿懿专门修建的。小青楼融合了中式传统建筑元素与西式建筑风格,外观精巧雅致,内部装饰精美,见证了张氏家族的诸多生活片段,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与故事 。</p> <p class="ql-block">小青楼是为张作霖五夫人寿氏所建。主要为寿夫人居住之所,也是张作霖皇姑屯事件重伤后去世的地方,小青楼见证这一历史悲剧。</p> <p class="ql-block"><b>4、赵一荻故居:</b>1928年建成,是张学良为赵一荻所建,且赵一荻长期居住的地方。赵一荻陪伴张学良度过漫长岁月,故居承载着两人的爱情记忆。</p> <p class="ql-block">赵一荻旧居,俗称“赵四小姐楼” 。它是张学良原配夫人于凤至感念赵一荻对张学良的真情,出资为其建造的一幢二层“日本式”小楼,位于沈阳张氏帅府博物馆东侧 。1928 - 1931年间 ,张学良将军和赵一荻女士在此生活,并生下爱子张闾琳 。</p> <p class="ql-block">张作霖大帅府是张作霖和张学良父子的官邸和私宅,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别具一格。大青楼、小青楼承载着张氏父子的传奇人生,走进其中,仿佛能看到那个动荡年代里,大帅府内的风云变幻。</p> <p class="ql-block"><b>四、沈阳金融博物馆:见证金融变迁的旧址</b></p> <p class="ql-block">边业银行大楼:1930年建成,由德国设计师设计,张氏父子控股。该行曾是东北重要金融机构,办理银行业务,发行货币、代理国库。</p> <p class="ql-block">历经战争和时代变迁,见证东北金融的兴衰,现为金融博物馆,展示金融历史。</p> <p class="ql-block">沈阳金融博物馆,其丰富的金融文物与史料展示了近代金融的发展脉络,让人对那个时期的经济社会有了更直观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金库。</p> <p class="ql-block"> 在沈阳的这两天,我好似穿越历史长河,沉浸式领略了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 沈阳的这些景点,从皇家宫殿到名人府邸,从帝王陵寝到金融旧址,它们共同构成了一部生动鲜活的历史教材,每一处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让人沉醉其中、受益匪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