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汉水流域曾经是人类的老家,人类当之无愧的摇篮,既是地球上古老生命的发祥地之一,更是人类重要的发祥地。这一流域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分布最广、龙蛋共生的恐龙蛋化石群,距今大约6500万年。郧县人化石距今80万年至200万年之间,汉水流域古人类演变完整链条化石群的发现,更彻底改写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诗经》中有首《旱麓》:“瞻彼旱麓,榛楛济济;弋飞于天,鱼跃于渊。”这里的“旱”是山名,因为古代“旱”与“汉”互通,所以旱山即为汉山。因为大水,所以山脚下榛树、楛树郁郁葱葱,天上鹰飞燕舞,水中鱼跃鳞闪。此当为“汉”的出处。《山海经》说:“汉水出鲋鱼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四蛇卫之。”颛顼是华夏始祖五帝之一,汉水出此,源出正脉。</p> <p class="ql-block"> 《孟子》 云: "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水经注》称“江河淮汉”,长江、黄河、 淮河、 汉江是为中国四大河流。</p> <p class="ql-block"> 安康,是陕南的一座小城,素有“秦巴明珠之称”。这里,汉江水绕城而过,从古至今奔流不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逐水草而居。然而,在近100年的记忆中,最刻骨铭心的,恐怕莫过于1983年大水灾。安康几代人的记忆中,1983年7月31日,汉江暴涨,洪水决堤,安康县城顷遭灭顶之灾,800多人死难,10万人逃生,上百万人受灾。40年过去,如今的安康大楼林立,汉江河堤固若金汤。</p> <p class="ql-block">三月,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生活在安康城里的人却成群结队出现在近山或近水中,融入自然风光,沐浴在汉水流域春天里。我呢,周末居家阅读了省作家和谷的长篇记实文学《1983安康大水灾》,对安康那个自然灾害和人民安居发展也有了新的认知。作者从题记,九章,结语,后记共458千字。依水而居,汉水源于宁强县烈金坝乡江源村的石牛洞,一路接纳无数的大河小溪,汇成干里丰沛汹涌的江水,千百年来哺育了汉江边无数人类子孙。祖母河,人类对于汉江的认识要早于长江和黄河,直到春秋时期,汉江都保持着古中国第一大水的地位,汉水是最古老的大河,比长江黄河还要早7亿多年,堪称祖母河。大禹与挪亚方舟,听说大禹治水的故事,无怪乎,《重修兴安府志》有诗颂禹穴:“昔闻随川后,导漾注东流,小憩擘拳穴,悬岩蝌蚪留。缅兹十笏地,如见八年忧,滔滔汉水滨,两字足千秋。”屈原深知安康这块地方,并曾经留下一个被流放者抑郁的脚印。屈原为传说中古帝王颛顼的后裔,第一次流放汉北,即今天的安康一带及汉水上游汉中地区中。何以安康?安康与水颇有缘分,九对安康道是有情却无情。翻一翻安康地方志,查一查安康城历次洪水记事年表,就可以看到活生生的严峻记载。足以见得,因安康城所处地势而以水患为最烈。通常被誉为母性之河的汉江,何尝不是一条汉子,一条雄性的河流。徘徊,徜徉,躁蹬;东撞,西碰,南冲;时而舒缓,时而急躁,时而静如处子,时而动若莽夫;前掀后拥,左顾右瞻,凿开大山,扑入深谷;浩浩然,气昂昂,去会长江,奔腾入海。</p><p class="ql-block">自沔而下,历汉中地域,受百川之水,沿途遇两岩夹岸,石齿错综,而勃然大怒,水急沙飞,抵达安康城外。安康城所结识的汉江,是一条慈祥柔软的河流,也是一条暴戾不驯的河流。汉江绕城而流,安康枕流而城。如此缘分,要么是乳汁,要么是血泪。</p> <p class="ql-block"> 汉江自西而东流,经陕西宁强、勉县、汉中、城固、洋县、石泉、汉阴、紫阳、安康、旬阳,于白河进入湖北,经襄阳、宜城、钟祥、荆门、潜江、天门、仙桃、汉川、汉阳境,沿途汇合陕南褒河,川北汝河,鄂西北金钱河、堵河、丹江河、唐白河等溪河支流,在汉口与汉阳之间注入长江,水糸全长1577公里,流域面积174300多平方公里,为长江最大支流。陕西境内的汉江长652公里,由于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上游段支流众多,长度在50公里以上的支流有68条,在100公里以上的有18条。北岸支流主要发源于秦岭南坡,主要支流有沮水、褒河、渭水河、酉水河、金水河、子午河、月河、旬河、蜀河及金钱河等。南岸支流源于大巴山北坡,主要支流有玉带河、漾家河、冷水河、南沙河、牧马河、任河、岚河及坝河。</p> <p class="ql-block"> 三千里汉江两岸,自汉唐以来,屡遭水患。史籍上对汉江水患常用"暴滋"来形容,水情则记为"平地数丈""水高二丈""水深三丈"等等。根据洪涝标准计算,近500年来,汉江流域安康地区发生过105个旱年、164个涝年,平均5年一旱,3年一涝。在此期间共出现大涝年55个,平均每9年左右出现一个。19世纪以来,每6年左右就可出现一个大涝年。汉江支流的洪涝灾害,也有增多趋势。千百年来,安康人与汉江利害相连,水来了就退到高处,水退了又回到江边。历史上安康数次遭受灭城之灾,城堤一次次被冲塌,修堤抗洪又一代代地延续下来。安康城的历史,是在洪水频繁的灾患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城池由北迁南也好,自旧城移新城也罢,却又总是频遭水患,号称"泽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