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旅游查漏补缺之文化线路

Leila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北京,祖国的心脏,每次都来去匆匆,虽如此,著名景点还是去了不少,如故宫、天坛、园明园、恭王府、香山、明十三陵、居庸关和八达岭长城等。今年三月,又一次来京,计划住一段时间,把没去过的景点,或者说漏掉的景点再走走,把没吃过的美食再吃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 我把此次北京旅游称为查漏补缺,先从文化线路走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北大清华之门</p> <p class="ql-block">  三月底,北京骤然降温,但花依然开得繁盛。樱花、红色和白色玉兰花、海棠花以及一些叫不上名字的花,在寒风中舞蹈。天蓝得透亮,云又格外白,世界像重新诞生一般,清冷、干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往北大西门方向走去,一路繁花,时不时停下脚步拍照,在料峭的寒风中,我看到春天顽强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大西门为北京大学的正门,两尊狮子石像守护着这所伟大的院校。西门由燕京大学校友于1926年集资修建,又称校友门,是北大标志性建筑,也是北大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大西门,是古典三开朱漆宫门建筑,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大和清华参观,需提前预约,我没有提前做功课,自是预约不上,但在两处中国最高学府门口打卡,也算是了一桩心愿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于是北大西门口,留下了我与我同行的闺蜜,我们日渐苍老却依然笑容灿烂的面容。因为北大,我有幸感受到一种“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它一定是我追求精神贵族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北大西门往南再往东走,不远处,是清华大学东南门,也称东门,是清华大学主校门,高大的校门全部由花岗岩装饰而成,看上去坚硬、厚重,让我想起“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一清华校训。校门顶端有一块巨大的卧壁,正面刻着毛泽东先生手书的“清华大学”校名。从校门口往里探望,可以看到门内古树枝倒挂在天空,以及蓝天下的绿色大树。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我伸出手掌,想托起这一切,托起一个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国子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4px;">地铁站雍和宫下车,穿过几条老胡同,来到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国子监街15号。</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在下马碑前驻足。再往前走,就到了始建于1287年的国子监大门口,这里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国子监坐北朝南,按“左庙右学”之制,东邻北京孔庙。我和同行人员,决定先参观孔庙。北京孔庙又称“先师庙”,始建于1302年。进大门后,映入眼帘的是,孔老先生立式塑像和大成门。进入此门,是一处开阔的院落,院落里有很多柏树,它们在这里生存了三四百年,有的达七百年,晕染上了深深的文化气息,带着苍劲有力和深刻的思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院落正前方,是大成殿,屋顶是黄色琉璃瓦。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是元明清三朝皇帝祭孔行礼的正殿。大成殿在一个高台上,有所谓“御道”通向殿门,“御道”上,刻有云龙,两侧为楼梯。殿门上高挂“万世师表”牌匾,此匾为康熙所题,全国各地孔庙大成殿中都有悬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大成殿正中央,供有孔子神位,两侧还供有孔子的十一位学生和宋代理学家朱熹先生。之所以称为大成殿,是因为这里是集古圣先贤之大成的殿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穿过乾隆石经,就可以到达国子监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先说乾隆石经,是乾隆年间镌刻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刻石的统称,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十三部经典著作,全部为楷体,共63万字,由江苏贡生蒋衡手书,历时12年,从书写到镌刻,如此浩瀚而伟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 一块快石经,相对而立,立于一个大堂两侧,据说有189个,从近处一直伸向远方,中间形成一条长长的走廊,甚是雄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4px;">国子监坐北朝南,主要建筑全部集中在一条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坊、辟雍等,附属建筑围绕各自的主体建筑分布。</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太学门,面阔三间,书“太学”二字。进得太学门内,有一琉璃牌坊,三间四柱七个楼顶,是北京唯一一座专为教育设立的琉璃牌坊。正面额书“圜桥教泽”,背面额书“学海节观”,均为乾隆帝御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4px;">辟雍大殿是清代的文物,是皇帝讲学的殿堂。大殿为两重屋檐,上覆黄色琉璃瓦,大殿正面屋檐下,高挂着乾隆皇帝书写的“辟雍”匾额。里面气势宏大,贵气盈堂。</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辟雍的东西两侧,各有数间供太学生学习的场所,据称有33间,这些场所和辟雍大殿相比,实在寒酸。我在想,国子监,相当于今天的大学和国家教育管理机构,但从建筑来看,皇帝出入的场所显然比太学生们学习考试的场所更为浩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皇帝们到处宣扬尊孔重教,但实际上,在他们心中,他们的尊严、权势,才是天底下最重要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地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地坛,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虽然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祭地之坛,对我却不具有吸引力,但因为史铁生,因为他的散文《我与地坛》,因为他在地坛里对人生的深度思考,让我对这个地方念念不忘,把它纳入我的文化线路之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 从国子监出来,步行大约一公里处,即到了地坛。公园里有历史古迹,参观那里,要收取门票,但令人不理解的是,公园大门口,竟然也要收2元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方泽坛是地坛的著名历史遗迹,并不高大,呈正方形,形成由外向内的向心式重复构图,蕴意着“天圆地方”中的“地方”。坛内无一草一木,建筑简洁。坛面由青石铺就,周边环绕着汉白玉石栏杆,坛的四角各有一座石雕的角楼,造型别致。坛的中央是一块巨大的石雕,雕刻着九条栩栩如生的巨龙,象征皇帝的权威和尊贵,整体布局严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另一处宰牲亭,是古代皇家宰杀祭祀用牲畜的场所,还有神库,是存放迎送神位用的凤亭。除此之外,牌楼、棂星门、斋宫、神马殿等历史遗址,我们并未一一参观,因大部分没有开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4px;">我不知道史铁生先生,生前常坐在地坛的什么地方思考人生,但他在这里对生命、苦难的深刻思考,使他得以自我救赎,获得了生活的价值和意义,这是地坛赋予他的,也是赋予我们的精神力量。</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