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序</p><p class="ql-block"> 国有史,县有志,家有谱。</p><p class="ql-block"> 国兴而著史,盛世以修谱。国有史,述朝代、记政事、表人物;家有谱,寻祖根、考世系、识宗支。史可明古今、鉴得失、知兴衰、懂更替;谱能辨支系、昭亲睦、别长幼、知根本。国无史,则不知千年之兴衰,家无谱,而不知血缘世系之源流。</p><p class="ql-block"> 国有明君而国兴,朝有良臣而国幸,家之有谱,如国有史,是故凡著国史,旨在显示国兴,继前国之良策,励国民之良风;凡修家谱,旨在弘扬家风,继传家训,承先人优良传统,励后代奋发之志气。国有史,犹如江山持续而不朽,前之得失,不可忘也;家有谱,犹如水之清而不断,木之根本不可失也。国史之著,上以奉君,下以安民;家谱之修,上以敬宗,下可收族。参天大树必有其根,万里江河必有其源,人丁兴旺必有其祖。百年江山必有其因,千年历史必定延续。史志谱训,同为一理。</p><p class="ql-block"> 我王氏一族,数次易地,随社会变革,像断线风筝,如不及时修谱,后人将不知祖根在何方,族人将互不相认,更不知亲疏长幼,有数典忘祖之嫌,故萌发修谱之念,为我王氏一族做一件大事,喜事,善事,上敬奉祖宗,下传承后人,了我之心愿!</p> <p class="ql-block">王姓图腾由天齐建木和盖天图组成,也可以说是酋长戴了一顶半月形的钺斧天文仪器作成的王冠。</p><p class="ql-block">天齐就是天地的中央,俗称作天地之中,以天齐为原点观测太阳的周天运行轨迹。周天又称“盖天图”或“浑天图”。</p><p class="ql-block">王姓是首创这种天文历法文明的氏族之一,故以此为图腾。</p> <p class="ql-block">姬晋:周灵王之子</p><p class="ql-block">太子晋(生卒年不详),姬姓,名晋,字子乔(一说字子晋),又称王子乔。周灵王之长子,因早卒,未继承王位。</p><p class="ql-block"> 所处时代,春秋时代;民族,华夏族;尊号,圣祖至道玉宸皇帝;主要成就,反对周灵王堵塞谷水、应答晋使。</p><p class="ql-block"> 姬晋幼时便聪明博达,周灵王二十二年(前550年),谷、洛二水泛滥,王宫将毁,周灵王想要壅塞谷水,使谷水向北泄出,姬晋以古代统治者不违天性,顺应自然为谏,反对周灵王堵塞谷水。并举了上古时期共工、鲧治水的例子,希望周灵王不要违背天时,做亡国之君的行为。但没有打动周灵王,周灵王最终还是采用壅塞的方法治水。</p><p class="ql-block"> 晋平公曾派大夫羊舌肸与姬晋会谈,称举五事但有三件事无言以对,只能羞愧离开。晋平公又派大夫师旷会见姬晋,师旷问以治国之道、君子之德,姬晋对答如流。</p><p class="ql-block"> 关于姬晋的死亡有很多说法,一说因直谏触怒周灵王而被贬为平民,不知所终。一说早逝,并未即位。一说乘白鹤成仙。世人认为其高寿,时常将其与赤松子并列为仙人,称“乔松之寿”。其子宗敬改为王姓,后世前蜀后主王衍以他为王氏始祖,加尊号为圣祖至道玉宸皇帝。</p><p class="ql-block">人物生平</p><p class="ql-block">劝谏治水:</p><p class="ql-block"> 据《国语》记载,周灵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谷水、洛水泛滥,将要冲毁王宫。周灵王想要采取壅塞的方法治理。姬晋对此表示反对,并认为“古之圣王唯此之慎”,应当多顾及自然因素以及壅塞对人民生活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之后姬晋围绕此问题展开论述,援引了古时的共工、鲧为例,认为他们“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并举了古代治水的“一王四伯”(一王即为禹,四伯即为四岳,称四岳伯)以作对比。认为采用壅塞的方法“不帅天地之度,不顺四时之序,不度民神之义,不仪生物之则”。姬晋还将二水泛滥称为“夫二川之神,使至于争明”,认为周灵王壅塞河水的方式是掩饰争斗。最后借着二水泛滥,表达了要顺应自然发展,尊重自然规律,这样才能保证人民的生存,才能巩固周王室。但周灵王并没有采纳姬晋的意见,还是采取了壅塞的方法治水。到了周景王在位期间,朝政就开始出现了混乱的局面。等到周景王去世,王室大乱,到了周定王在位期间,周王室就更加衰弱了。</p><p class="ql-block">会谈晋使:</p><p class="ql-block"> 后来,晋平公曾派遣大夫羊舌肸出使周王室,面见了姬晋并与之交谈,羊舌肸“五称而三穷”(称举五事但有三件事无言以对),羞愧而退。回国后告诉晋平公,姬晋年少聪慧,应该立刻归还占领周的两座城邑,如果不还的话,恐怕他即位后会对晋国进行惩处。盲大夫师旷不同意晋平公归还两邑,因此自荐前往与姬晋会谈。</p><p class="ql-block"> 师旷与姬晋从君子之德、名分之分、治国之道三方面展开交谈。师旷问姬晋,自舜以后谁有广博的道德,姬晋从“天”“圣”“仁”“义”四种有良好品行的人中举例回答了师旷的问题。师旷又问从名号之中,谁是最尊上者,姬晋从不同爵位的责任,比如“善至于四海”的人即为天子,以此回答了师旷的问题。</p><p class="ql-block">英年早逝:</p><p class="ql-block"> 之后姬晋弹奏《峤》曲,并赐给师旷一架马车,并借机敲打师旷的来意。师旷感到词穷,请求离开,并询问姬晋是否将为天下的宗主。姬晋听闻师旷能够听人声而知道人的寿命,便向他询问自己的命运,师旷称姬晋可能不长寿。姬晋听后,也说自己仅有三年寿命,并告诫师旷不要说出去祸及自己。</p> <p class="ql-block">王姓</p><p class="ql-block">王姓,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周朝国姓姬姓,部分源自子姓、妫姓和少数民族改姓。</p><p class="ql-block">“王”字,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p><p class="ql-block">王姓建立了:新、赵汉、齐、燕、郑、赵、前蜀、北平、闽、蜀、安阳、高丽等政权。</p><p class="ql-block">历史上王姓共出了151位宰相。</p><p class="ql-block">宋朝、元朝、明朝第1大姓。</p><p class="ql-block">根据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2019年1月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大陆王姓人口达到1.015亿人,为全国第一大姓。</p><p class="ql-block">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中国姓氏分布研究》结果表明,王姓人口规模位列全国第一,达到10183.22万人,占比为7.21%。</p><p class="ql-block">王姓也是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海南、陕西、甘肃、新疆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一大姓。</p><p class="ql-block">姓氏起源</p><p class="ql-block">1、太子晋后裔(姬姓王氏)</p><p class="ql-block">周灵王长子太子晋,称王子晋,字子乔,其子宗敬因躲避战乱来到太原,当地百姓因其来自王宫,便称他为王,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宗敬是王族的后代便称为“王家”,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王子乔也被尊为王氏始祖,太原晋祠内有王氏祖祠子乔祠。</p><p class="ql-block">先秦时期,这支王姓一直活跃于河南洛阳一带,秦末汉初,王离之子王元和王威,为避战乱分别迁徙至山东琅琊、山西太原,最终形成琅琊王氏、太原王氏。</p><p class="ql-block">2、毕公高后裔(姬姓王氏)</p><p class="ql-block">周武王之弟毕公高封于毕国,春秋时其裔孙毕万任晋国司徒,受封于魏。战国时魏、韩、赵三家瓜分晋国。秦灭魏后,后裔魏无忌之孙魏卑子逃入山东泰山。汉初,魏卑子奉诏做官,被封于兰陵郡。因其是王家之后,故称其族为“王家”,从此以王为姓。史称“兰陵王氏”。</p><p class="ql-block">3、周平王后裔(姬姓王氏)</p><p class="ql-block">周平王在位51年,太子早夭,周平王死后,由其长孙姬赤(姬泄父之子)继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夺取了王位,史称周桓王。姬赤出奔晋国,子孙以其曾为王者而改姓王。</p><p class="ql-block">一直到唐朝,这支姬姓王一直生活在山西临猗一带,史称“临猗王氏”。</p><p class="ql-block">4、西周桓公姬揭后裔(姬姓王氏)</p><p class="ql-block">桓公揭封于王城,古城在今洛阳王城公园。其封地虽小但处于东周王城的西部,史称其为西周桓公。国亡之后,子孙迁到河南伊川和昭汝,以居王城改姓王,后来称为王城王氏。</p><p class="ql-block">5、比干后裔(子姓王氏)</p><p class="ql-block">商朝末年,纣王荒淫无道,比干多次犯颜强谏,反遭杀害,其子孙因为比干原是王子,就以王为氏。</p><p class="ql-block">从先秦至汉唐,子姓王氏一直居于河南地区,形成著名的汲郡王氏,后来散播到甘肃、山东、河北和山西等地。</p><p class="ql-block">6、陈胡公后裔(妫姓王氏)</p><p class="ql-block">帝舜的后代妫满被封于陈,史称陈胡公,至陈完在齐国任官后,改为田氏。秦灭齐后,齐王后裔田义,为避仇家,改姓王氏,史称“元城王氏(大宗)”,世居河北大名梓县。这支王姓以北海和青州为郡望,新朝的开国皇帝王莽就源自此支王氏。分支另有:北海王氏(小宗)等。</p><p class="ql-block">7、太子丹后裔(姬姓王氏)</p><p class="ql-block">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自立,建立新朝称帝。燕太子丹玄孙姬嘉,上献符命,为王莽所宠,赐姓亚氏。史称"北京五氏(大宗)"。分支另有:蓟县五氏(小宗)等。 </p><p class="ql-block">8、少数民族后斋(杂姓王氏) </p><p class="ql-block">属于汉化改王氏。满族、蒙古族、苗族、羌族、族、俸族、侗族、低族、景颇族、哈尼族、土家族、裕固族、维尔族、黎族、高山族、京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中, 均有王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遂改为汉姓亚氏。这些王氏, 史称"蛮荒五氏"。 </p><p class="ql-block">9、完颜后裔</p><p class="ql-block">完颜氏是中国历史上女真族的著名姓氏,曾在北方建立了金朝。金朝灭亡后,其后裔散居于各地。</p><p class="ql-block">10、成吉思汗后裔</p><p class="ql-block">成吉思汗皇室后裔,隐居中原600年,5万后人如今改为“王姓”。1982年的时候,王成后人向上级提交并被予以受理,终于实现了回归本族的愿望,但没有改变的就是自己的姓氏,后人已经繁衍到5万多人。</p><p class="ql-block">11、朱元璋后裔</p><p class="ql-block">王姓村民自称朱元璋后裔,拿出600年前画像后,专家眼睛都直了。在河南的一个偏远地区,有个小村庄中住着200户村民,而他们自称是朱元璋后代,但隐姓埋名,全改姓王了,很多人拿出了当时的文物,这也确认了他们确实是朱氏子孙。</p> <p class="ql-block">迁徙传播</p><p class="ql-block">王姓,在先秦、汉晋时期,一直以华北地区为主要的活动地区,发展十分迅猛。隋朝时,王姓各支向各地迁播。最重要的事件是河南固始人王审知南迁福建,建立闽国,成为五代十国之一,是福建王姓的总开山祖,史称开闽王氏(小宗)。明朝永乐年间,这支王姓,开始进入台湾地区,遂改称“闽台王氏(大宗)”。</p><p class="ql-block">人口分布</p><p class="ql-block">历史上王姓的分布和迁移</p><p class="ql-block">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王姓大约有59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7.7%,为宋朝第1大姓。王姓第1大省是山东,约占全国王姓总人口的14.7%,占山东总人口的12.7%。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北、四川、河南、山西,这五省王姓大约占王姓总人口的55%;其次分布于江西、陕西、浙江,这三省的王姓又集中了25.5%。全国形成了陕晋冀豫鲁、赣浙以及四川三大块王姓人口聚集中心。</p><p class="ql-block">元朝时期(公元1271年─1368年),为元朝第1大姓。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袁义达按照国际上公认的有关姓氏频率研究方法,从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收集宋朝、元朝、明朝的文献,采集统计样本,根据每一人物的姓名、籍贯或居住地、工作地区、文献表明的地点进行统计,从而推算出当时全国姓氏的期望分布频率。</p><p class="ql-block">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王姓大约有6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6.7%,仍为第1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王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缓慢得多,600年中王姓人口总增加率仅仅为5%,净增加了30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13.7%)、江苏(13.1%)、山东(13.1%),这三省王姓大约占王姓总人口的40%;其次分布于江西和山西,这两省又集中了17%。浙江一跃成为王姓第1大省。南方王姓在这600年中有了发展,两广和福建的王姓人口已经大大超过了宋朝。而宋朝的王姓大省河北、河南和四川,其时比率已经降了一半。宋、元、明期间,王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地区迁移,而四川地区王姓人口主要向湖广地区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赣浙苏皖、鲁豫晋冀陕两大块王姓人口聚集地区。</p><p class="ql-block">当代王姓的分布</p><p class="ql-block">截至2018年底,王姓的人口已达到1.015亿人。</p><p class="ql-block">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河北三省,大约占王姓总人口的28%;其次分布于四川、安徽、江苏、辽宁、黑龙江、山西、湖北、陕西、浙江、甘肃十省,王姓又集中了42%。山东居住了王姓总人口的10.5%,为王姓第一大省。</p><p class="ql-block">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王姓区和低比率的南方王姓区。而北方区又以太行山为分水岭,东部为高密度的王姓地区。西部为低密度的王姓区。王姓分布很广,但很不均衡。</p><p class="ql-block">王姓在人群中分布在东北、内蒙古大部、山东、河北、北京、天津、河南大部、宁夏、陕西北部、甘肃东部和西中部、新疆喀什地区、海南大部,王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8.8%以上,有的达到16%,其覆盖面积仅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9%,大约54%的王姓人口居住于此。</p><p class="ql-block">长江以北其他地区、青海东部、新疆北部、云贵川、广西西部,也是王姓常见的区域,王姓在人群中的分布比例为4.4--8.8%,其覆盖面积占了国土面积的36.3%,大约36%的王姓人口居住于此。</p><p class="ql-block">在中国,截至2014年,东部地区占了王姓总人口的38.3%,中部占了王姓人口的26.0%,西部占了王姓人口23.5%,东北占了王姓人口的12.2%。</p><p class="ql-block">截至2019年,“王”姓是全国第一大姓氏,同时也是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海南、陕西、甘肃、新疆16个省(区、市)第一大姓。</p><p class="ql-block">2022年1月24日,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发布2021年全国姓名报告。根据报告,王姓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河南。</p> <p class="ql-block">姓氏名望</p><p class="ql-block">名人频率</p><p class="ql-block">《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王姓历代名人2360名,占总名 人数的5.19%,排在名人娃氏的第一位;王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6.86%, 排在第一位;王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5.37%,排在第一-位;王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5.89%,排在第一位。 </p><p class="ql-block">历史上,王姓皇后多达36位。这样累代帝后之族,在中华姓氏中仅此一-姓。王家的36位皇后是西汉至明朝12个正朝32位皇帝的配偶,又是16 位皇帝及4位太子、 6位王爷、 15位公主的生母。</p><p class="ql-block">此外,王姓在东汉至隋唐未年, 还有92位宰相,其中西汉2人、曹魏! 人、 西晋3人、东晋22人、南朝宋19 人、齐15人、梁及后梁23人、陈11 人、北魏4人、唐朝4人。这也是各大姓氏中绝无仅有的现象。</p> <p class="ql-block">王姓在中国历史上涌现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名人,涵盖政治、文化、军事等多个领域。以下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几位:</p><p class="ql-block">王羲之</p><p class="ql-block">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被誉为“书圣”,其代表作《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对后世书法艺术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王维</p><p class="ql-block">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被称为“诗佛”,其诗画结合的艺术风格开创了文人画的先河,代表作有《江山雪霁图》等。</p><p class="ql-block">王安石</p><p class="ql-block">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主导了“王安石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其文学成就也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p><p class="ql-block">王昭君</p><p class="ql-block">西汉时期和亲宫女,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以“昭君出塞”的故事闻名,为汉匈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王莽</p><p class="ql-block">新朝开国皇帝,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被一些史学家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社会改革家”,其“王莽改制”对后世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王勃</p><p class="ql-block">唐代文学家,“初唐四杰”之一,其《滕王阁序》被誉为千古绝唱,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传世名句。</p><p class="ql-block">王昌龄</p><p class="ql-block">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被誉为“七绝圣手”,其诗作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流传千古。</p><p class="ql-block">鬼谷子(王诩)</p><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纵横家鼻祖,著有《鬼谷子》,其弟子苏秦、张仪等均为历史名人。</p><p class="ql-block">王翦</p><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秦朝统一六国的重要功臣,与其子王贲共同为秦国立下赫赫战功。</p><p class="ql-block">王实甫</p><p class="ql-block">元代著名戏曲作家,代表作《西厢记》被誉为元代戏曲创作的高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这些王姓名人在各自领域均取得了卓越成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当代(21世纪以来活跃或具有影响力的)王姓知名人物。</p><p class="ql-block">一、军政界</p><p class="ql-block">王树声(1905-1974)</p><p class="ql-block">开国大将,军事家,西路军副总指挥,以“神射手”著称,1955年授大将军衔。</p><p class="ql-block">王震(1908-1993)</p><p class="ql-block">上将,新疆建设的重要推动者,1955年授衔,主导新疆经济改革。</p><p class="ql-block">王平(1907-1998)</p><p class="ql-block">上将,参与抗日战争、抗美援朝,以廉洁奉公闻名。</p><p class="ql-block">二、文化与艺术领域</p><p class="ql-block">王洛宾(1913-1996)</p><p class="ql-block">民族音乐家,“西北民歌之父”,代表作《在那遥远的地方》《达坂城的姑娘》。</p><p class="ql-block">王云(当代)</p><p class="ql-block">2024年福布斯中国十大名人之一,书画领域代表人物(具体成就未详述)。</p><p class="ql-block">三、科技与学术</p><p class="ql-block">王选(1937-2006)</p><p class="ql-block">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两院院士,2002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p><p class="ql-block">王亚南(当代)</p><p class="ql-block">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理论贡献突出。</p><p class="ql-block">四、其他领域</p><p class="ql-block">王浩骅</p><p class="ql-block">中国姓名学创始人,中国姓名文化研究会会长。</p> <p class="ql-block">都甲制</p><p class="ql-block">行政区划制度</p><p class="ql-block">都甲制,明、清两代的行政区划制度,在中国通行了600年。县下设置“都”,都下设置“甲”,一般以序数命名。都甲的主要任务是征收田赋。民国时期,“都甲”依人口的多少改为乡或镇。</p><p class="ql-block">简介</p><p class="ql-block">都甲制,盛行于明、清两代,县下设置“都”,都下设置“甲”,一般以序数命名,分别为一都、二都……以及X都一甲、X都二甲……,征收赋税钱粮,是都甲的主要任务。民国时期,都改为乡或镇。以长沙为例,旧善化县,原分一至九都;旧长沙县,原分十都。民国初年,经县议会议决,一律改为镇乡。人口满五万以上者称镇,不足五万者称乡。但在某些地方这种地名一直保存下来了,如江西省 广丰县十都村(十都大屋今为江西最大的古民宅)。</p><p class="ql-block">历史探究</p><p class="ql-block">都甲这个词可能现在的年轻人知道的不太多,但是在民间却有着广泛的存在,稍微年纪大一点的人都知道,每一个家族都有自己的都甲。那么“都甲”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阴阳先生在书写路引的时候,需要家乡的都甲。</p><p class="ql-block">都甲实际上是封建社会时期的一种行政区划,准确一点说,是民间故老沿革、人们习惯使用的一种行政区划,明、清时期使用的最为广泛。但它并不是官方的行政区划制度,在封建时代,没有那一个朝代真正使用过都甲制。它是民间将几个朝代的行政区划名称混合使用的结果。唐朝实行的是乡保制,宋朝是都保制,元朝是村社制,明朝是里甲制或保甲制,清朝是保甲制。由此可以看出,都甲这个名称是宋朝的都和明清的甲的混合物。不管是那个朝代,这两级行政区划基本上相当于现在的乡(镇)和村.在民间的使用习惯上,也是县以下设都,都以下设甲。一般用数字来表示,如几都几甲,也有的称为×××都几甲.封建时代随着改朝换代,行政区划制度也在不断变化,但老人们总是习惯使用旧的称谓,于是就有了都甲这种民间行政区划,并一直延用到现在。</p><p class="ql-block">民间老百姓认为,只要是同姓同都甲,那么,不论远近都是真正的一家人。我们明白了都甲的起源就知道,同姓同都甲的两人,其祖先在明朝或清朝时期是一个村里的族人。</p><p class="ql-block">开头提到的葬礼路引上所写的都甲,实际上是按照民间习惯使用的、旧的行政区划所注明的死者的籍贯。</p><p class="ql-block">军事管制</p><p class="ql-block">政府通过管辖交通系统,致力于控制火器与马匹。过往旅客是主要盘查对象。宣布在北京及京畿一带实行如下特别法规:</p><p class="ql-block">都甲制</p><p class="ql-block">1.京城所有军器匠人必须向税司注册。除官兵外,任何人欲购置兵器,均须上税报名立案,私营军器者,坐以重罪;</p><p class="ql-block">2.各区设都甲;</p><p class="ql-block">3.逮捕陌生人携带兵器者;</p><p class="ql-block">4.严禁不良分子入满洲家为奴,及充禁卫军随从,再犯者科以重恶;</p><p class="ql-block">5.外城各门,每门俱设立满官,严查每一入城者;</p><p class="ql-block">6.各城设有窝铺,每面派一将官,带领兵丁巡防;</p><p class="ql-block">7.行文各省,喂养马匹之家,今后须经特许,并限制向“〔不〕可靠”的人出售牲口;</p><p class="ql-block">8.住家店家,凡遇投宿之人,若有骑马者,须察问有无牌票。 若有嫌疑,即具手本报知本坊坊官。</p><p class="ql-block">历史发展</p><p class="ql-block">户籍管理亦即人口合法居住地的管理,所谓"合法"即政府将其编入户口册簿,视为一地正式居民。他们既承担国家赋役,又可享受让子女参加科考等权利。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采用“编户”、“定籍”的办法管理户籍。如建立居民组织:五家为一轨,十轨为一里,四里为一连,十连为一乡,五乡为一军(齐国);建立"春曰书比,夏曰月程,秋曰大稽,与民数得之"的户籍核查统计制度等。</p><p class="ql-block">户籍制度</p><p class="ql-block">秦统一中国后,形成了严密的户籍管理办法。在理论上,国家是户籍的管理者,然而在实际执行中仅靠为数不多的地方官员对人口实施具体管理,往往难以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因此,秦朝政府利用社区组织加强控制,进行什伍编制,“定什伍口数,别男女大小”,“什伍皆有长”,实行“连坐制度”;“使民无得擅徙”,人口迁居,应请求地方官吏“更籍”。户籍管理制度已相当完备了。汉承秦制,户籍管理又有发展。刘邦委任萧何作丞相,萧何编制 《九章律》 ,其中的“户律”规定了详细的户籍管理办法,实行编户齐民,历史上首次将户籍管理上升到法律规范。</p><p class="ql-block">为了确保户籍管理的实施,秦汉魏晋时期实行乡里制。西汉时,“乡间居民十里为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啬夫和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循禁贼盗。“东汉时,“里有里魁,民有什伍,善恶以告”,“里魁掌一里百家,什主十家,以相检察,民有善事恶事,以告监官”。北魏时实行三长制,“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长取乡人强谨者”。为了防止脱籍,政府严禁自由迁徙,规定未经乡亭批准、结清赋税,不得迁徙更籍,违者受罚。这样基层组织无形中就有了控制农民迁徙自由的权力。</p><p class="ql-block">唐朝实行乡保制,五家为一保,四家为一邻,百户为一里,五百户为一乡。每里置正一人。里长的职责是掌“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伪,催驱赋役。” 《唐律疏议·讼律》载:“同伍保内在家有犯,知而不纠者,死罪,徒一年;流罪,杖一百;徒罪,杖七十”。户籍控制更趋严密。</p><p class="ql-block">宋朝实行都保制,“十家为一保、选主户有力者一人为保户;五十家为一大保,选一人为大保长;十大保为一都保,选为众所服者为都保长”。保内设置有挂牌,以书其保内户数姓名。同保中如发生“强盗、杀人、放火、强奸、略人、传习妖教,造畜蛊毒,“同保诸家”知而不告,依律五保法”。元朝实行的是村社制,五十家立为一社。</p><p class="ql-block">明朝是里甲制或称保甲制,“以一百十户为一里,摊丁粮多者十户为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明代法律规定“农业者不出一里之间,朝出暮入,作息之道相互知”。任何人离乡百里,都必须持"路引","路引"实际上就是离乡的证明。</p><p class="ql-block">清朝称为保甲制,光绪《大清会典事例·户部》规定:“州县城乡十户立一牌头,十牌立一甲头,十甲立一保长,户给印牌一张,备书姓名丁数,出则注明所往,入则稽其所来”。来路不明者,就要"捉"去治罪。“户有迁移,随时报明,换给门牌”。摊丁入亩实施后,户籍编审停止,保甲制度越来越得到重视。</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 《户籍法》已经推行。1931年和1935年,国民党政府又颁布和修订《户籍法》及实施细则。 </p><p class="ql-block">1937年,颁布 《保甲条例》 ,在全国统一建立保甲组织,实行"联保连坐"制。</p><p class="ql-block">编制什伍的目的是要被编制者善恶以告。脱漏户口,自占年龄不实,逃离本土不承担田租赋役,属于恶,同伍者事前未加阻止,事后未行告发之责,要连坐,包赔逃户的田租徭役。如汉朝规定:"细民不堪,流亡远去,中家为之包出,后亡者为先亡者服事。“西晋政府规定,举家流亡,一旦被捉,家长斩首;北周时颁布《刑书要制》,规定“正、长隐五户以上,隐地三顷以上者,至死”;隋朝时, 《隋书·刑法志》规定,”缘坐则老幼不免,一人亡逃,则坐家质作";宋唐时期对脱户者同样严惩不贷,主管户籍的官吏也受到牵连;明朝法律规定:“凡民户逃往邻境州县,躲避差役者,杖一百,发还原籍当差。其亲管里长,提调官吏鼓纵及邻境人户隐蔽在己者与罪。“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三月又颁布榜文:“后里甲邻人、老人所管人户,务要见丁著业,互相觉察。有出外,要知本人下落,作何生理,干何事务。若是不知下落及日久不回,老人、邻人不行赴官首者,一体迁发充军”。</p><p class="ql-block">政府通过户籍的整顿和严密的“什伍相保”、“什伍连坐”制度强制百姓,力图把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这种政策的确能收到一时之效。但它的成效是以百姓具备相对稳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为前提的。一旦政府和官吏横征暴敛,或遇天灾人祸,在贫困的煎熬和饥寒的交迫下,任何禁令,都将成为一纸具文。”</p><p class="ql-block">作用</p><p class="ql-block">明清两朝的行政区划都是都甲制,都甲和咱现在的乡村一样。还有一个特点是,明清两朝的户籍制度与都甲制相统一,就是人可以迁出外村外都外县,但你的户籍不变,仍在原来的都甲里,交皇粮国税仍要返回原都甲去缴。这样,虽然人迁走了,但他的都甲户口不变。从这一规律出发,明清两朝近600年,人们的都甲户口不变,因此,只要你一说你姓氏的都甲户口,就能判定两个同姓的人是不是同宗同祖,这是寻根问祖的一条主要途径。</p><p class="ql-block">自从废止都甲制度后,现在都甲制的考证相当难,准确的都甲名查询几乎没有,到历史档案馆有可能查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