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天府之春成都行 一一漫游成都印记

客山游子

<p class="ql-block">题记:成都,需要一次这样的旅行,慢行漫游慢慢看。计划了多年的旅行,今春终于成行,当豋上广州飞往成都双流机场的南方航空的航班时,内心仍是激动和充满着期待,(本人在2000年夏,第一次天府之行相隔己有二十五年了)。往事随风,时光不老。让走读慢下来,且慢且看且行,此次我们一行连续在成都停留六天,漫游了这座历史名城,感受到你根本无法匆忙地走读成都这写满着历史印迹的城市,也体验到了被历史牵引着行走是多么有趣的一件乐事。此篇是《2025年天府之春成都行--漫游成都印记》,现与朋友们分享。</p> <p class="ql-block">天府广场是成都的地标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成都有4500年以上的城市文明发展史,2300年以上的城市规划建设史。五千年文脉传承不断、三千多年城址不迁、二千多年城名未改的历史特征,为世界历史都市所罕见。"龟城走向、二江环抱、三城相套"的城市格局,乃珍贵的历史遗产。"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成都是山水相依、秀美风雅的宜居城市。汉代为五都之一,唐代有"扬一益二"之争,宋号"天下名镇之冠",成都乃地大物繁、货贿山积、俗好娱乐的名都。名城建筑,特色突出:民居四合院、干栏吊脚楼、林盘小茅舍,乃其精华。"剑南盆景"出现于唐代,唐园林格局留存于新都,自然天成,飘逸大方,行云流水,风流儒雅,成都乃天府之国,上善之都。</p> 第1章:天府广场掠影 <p class="ql-block">天府广场位于成都市中心,是成都的重要地标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天府广场的历史可追溯至三国时期,当时这里曾是蜀汉皇宫的一部分。明代,广场区域成为蜀王府的所在地。清代,这里被改建为贡院,是科举考试的场所。民国时期,广场逐渐演变为公共空间。</p><p class="ql-block">天府广场不仅是成都的地理中心,也是文化中心。广场的设计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体现了成都的历史与现代发展。广场上的太阳神鸟雕塑是成都的标志之一,源自金沙遗址,象征着古蜀文明。</p><p class="ql-block">如今,天府广场是市民和游客的聚集地,周边有四川科技馆、成都博物馆等重要文化设施,是成都的文化、政治和商业核心区域。</p><p class="ql-block">天府广场见证了成都的历史变迁,既是古蜀文明的象征,也是现代成都的重要标志。</p> <p class="ql-block">天府广场掠影</p><p class="ql-block">初春的太阳跃升出了地平线,金色的光芒把广场上的毛主席像逐渐照亮,一眼就能看到,晨光下的毛主席像向前伸出的大手仿佛光芒万丈指点着前方。</p> <p class="ql-block">日出东方,天府广场掠影</p> <p class="ql-block">天府广场掠影</p> <p class="ql-block">清晨的天府广场</p> <p class="ql-block">广场上的天府广场记</p> <p class="ql-block">天府广场掠影</p> <p class="ql-block">成都的城市之心建筑</p> <p class="ql-block">天府广场掠影</p> <p class="ql-block">天府广场掠影</p> <p class="ql-block">天府广场掠影</p> <p class="ql-block">天府广场掠影</p> <p class="ql-block">傍晚时分的天府广场掠影</p> <p class="ql-block">天府广场掠影</p> <p class="ql-block">天府广场成都博物馆一角掠影</p> <p class="ql-block">蜀都大道从天府广场穿过,而蜀都大道边上都是高楼标立的建筑</p> 第2章  人民公园掠影 <p class="ql-block">成都人民公园始建于1911年,是成都历史最悠久的城市公园之一,承载着深厚的近代文化记忆。园内核心景点为“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纪念1911年保路运动中的烈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园以“少城”旧址为基础,保留川西园林特色,内有鹤鸣茶社、人工湖、兰草园等景观。鹤鸣茶社创立于1923年,是成都传统茶文化的代表,市民常在此品茶、摆龙门阵。公园免费开放,日常举办花展、相亲角等活动,既是市民休闲娱乐的热门场所,也是体验成都慢生活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成都人民公园正门</p> A:人文历史 <p class="ql-block">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p><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四川省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p><p class="ql-block">1913年,为纪念在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中死难的同胞,川汉铁路公司兴建此碑。聘请王楠为总监工,负责图纸设计和施工。纪念碑修造历时一年,在"成都血案"纪念日之前举行落成典礼。碑坐东北朝西南,砖石结构,呈塔形,由碑台、碑座、碑身、碑顶四部分组成。圆基座直径约9.8米,方碑身边长约4米,塔体总高约31.85米,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碑体四面的题字,自东向北分别为书法家吴伯(字之瑛,清末成都尊经书院院长)的汉碑、颜楷(清翰林编修,川汉铁路公司董事长)的北魏碑体(楷书)、赵熙(清翰林编修,文学家)的汉碑、张夔阶(字学潮,清末贡生,工笔画家)的汉篆,字体各具特色,字字苍劲挺拔,是珍贵的书法杰作。纪念碑样式继承了我国碑塔建筑的民族传统,仿照北京白云寺、山西凌云塔的体型,同时参照国外建筑的艺术特点修建,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2016年,经四川省文物局批准,加装红砂石材质护栏对其进行保护。</p><p class="ql-block">纪念碑于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公布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1年被公布为四川省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p><p class="ql-block">纪念碑历经百年沧桑,仍巍然屹立,作为纪念四川保路运动的重要实物资料,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四川近现代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p> <p class="ql-block">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p><p class="ql-block">1940年,成都民众为纪念川军出川抗日阵亡将士,聘请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设计。1944年7月7日抗战7周年纪念日落成于成都市老东门街心正中。"文革"时期被毁。1989年8月15日成都市政府按照原样修建并重立于万年场二环路口。2007年8月15日迁址于成都市人民公园东大门前。</p><p class="ql-block">纪念碑坐西南朝东北,由基座、碑体、塑像三部分组成,整体高约8米,占地面积约60平方米。塑像造型是一国民革命军人,身背大刀、斗笠、背包,身着短裤,扎绑腿,穿草鞋,胸前悬挂两颗手榴弹,手握步枪,跨步向前,准备冲锋的形象,市民通常称其为"无名英雄纪念碑"。</p><p class="ql-block">2013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被公布为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p> <p class="ql-block">勿忘国耻,警钟长鸣</p> <p class="ql-block">序</p><p class="ql-block">抗战时期,出川抗战的350多万川军,有64万多人伤亡(阵亡263991人,负伤366267人、失踪26025人),川军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川军的足迹遍布了全国的抗日战场,几乎所有的对日大会战中,都有川军将士的身影,民族危亡之际,他们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忍辱负重,慷慨赴死,以落后的装备,无数次与装备精良的日军进行殊死决战。抗日川军是宁死不屈的中国热血军人的突出代表,他们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勇献身的高尚品德永垂青史!</p> <p class="ql-block">雕塑《壮士出川》</p><p class="ql-block">用成都老东门大桥和老城墙的元素符号来反映当年川军从成都东门出川抗日的历史事件。在城墙上塑造一双代表全川将士之手,双手抱拳作告别状,相誓无言,表明川军出川抗日的决心,同时也寄意川军出川抗日绝不辜负全川父老乡亲的厚望,在前线多杀日寇为川人争光的誓言,在桥中竖立造型展示墙,墙面背景展示出当年川军与日寇激战场面及各界民众鼓舞慰问出川将士的历史照片,彰显出四川不仅是全国抗日的战略大后方,川军将士更是抗战前线的重要力量。</p> <p class="ql-block">御敌救亡,为军人应尽的天职</p> <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成都大轰炸纪念墙</p><p class="ql-block">成都大轰炸,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军国主义为摧毁我中华民族的抗战意志."以炸迫降"从1938年11月8日到1944年12月18日对战时国民政府陪都重庆及大后方四川进行了长达6年多的狂轰滥炸。致使四川省垣成都满目焦土,一片废墟,给成都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成都大轰炸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也是成都人民难以平复的巨大伤痛。我们应铭记历史,以史为鉴,珍爱和平,警示未来。</p> <p class="ql-block">艺苑亭,抗日战争时期四川美术协会故址</p> <p class="ql-block">金河古道</p> <p class="ql-block">金水溪</p> <p class="ql-block">少城苑位于人民公园中部偏南,北临公园主路,是川西民居建筑风格和地方传统园林特色的格局,展出具有川西民居特色的廊、榭、楼、亭等建筑,辅以假山、湖池,再配植芙蓉、银杏、海棠、茶花、罗汉松、香樟、玉兰、黑壳楠等具有南方特色的园林植物,充分展现了川西园林的风貌。</p><p class="ql-block">少城苑原为群众艺术馆宿舍和公园木工房,于1991年12月开建,1993年10月竣工开放,总面积为1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水面面积为500平方米,绿化及道路等10450平方米。其中主要景点有:双泉楼(茶楼)、朝爽堂(茶楼)、探馨轩(观锦鲤)、亭廊、假山等。</p> <p class="ql-block">总体国家安全观主题岛</p> <p class="ql-block">总体国家安全观主题岛</p> B:园林景观 <p class="ql-block">菊园</p> <p class="ql-block">百菊图简介</p><p class="ql-block">"百菊图"是采用成都市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漆画,完成于2米高,7米宽的木板之上,正面描绘有成都人民公园特色品种的"菊花",背面是同样工艺摹写的历代书家所写"菊"字,前、后两面,"菊花"和"菊"字相加超过百数,故名"百菊图",期以优美的图文呈现菊香满园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兰花径</p> <p class="ql-block">南山亭与东篱居</p> <p class="ql-block">二月春风里</p> <p class="ql-block">公园指示牌</p> <p class="ql-block">公园一角,闹市带静</p> C:市井生活 <p class="ql-block">民族舞蹈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优美的民族舞</p> <p class="ql-block">民族舞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踢毽子,个个身手敏捷</p> <p class="ql-block">成都人常说的的“人生三大乐”,那就是“结婚、搓麻、掏耳朵”,其中掏耳朵在鹤鸣茶社里随处可见。</p><p class="ql-block">这掏耳朵可是成都人最常见最有趣的一项消遣,一把纤细的传统工具,外加一个戴在头上的射灯,一旁椅子上无比惬意的掏耳人,外人看着紧张,在成都人的眼里却是一种无比快乐的享受。</p> <p class="ql-block">慢下来,慢节奏、慢生活地享受喝茶聊天的快乐时光</p> <p class="ql-block">茫茫人海中,公园里的相亲角</p> D:喝茶聊天 <p class="ql-block">鹤鸣茶楼创建于上个世纪20年代,如今己有百年历史了,是当年少城公园(即今天的人民公园)六大茶社之一,茶楼老板来自大邑县,因此用家乡的道教发源地鹤鸣山来命名茶社。公园内其他的茶楼早己消失在时间的长河里,至今仅有鹤鸣茶楼一路走到今天,成为成都内城历史最悠久的老茶楼。</p> <p class="ql-block">百年茶楼一一鹤鸣茶社</p> <p class="ql-block">忙里偷闲喝茶去</p> <p class="ql-block">忙里偷闲喝茶去</p> <p class="ql-block">鹤鸣坝坝茶</p> <p class="ql-block">老虎灶慢煮时光</p><p class="ql-block">“老虎灶”是成都旧时茶馆的标志性设施,因炉膛形似虎口、烟囱如虎尾而得名,主要用于烧水泡茶。传统老虎灶以木柴或煤炭为燃料,灶台设多个火眼,可同时加热铜壶,高效供应热水。它不仅是茶馆运转的核心设备,更承载着老成都的市井记忆——灶前水汽氤氲、茶香缭绕的场景,曾是百姓唠家常、听评书的社交中心。如今随着现代化改造,老虎灶多被电热水器取代,仅在少数老茶馆(如鹤鸣茶社)作为文化符号保留,成为怀旧体验的活态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在成都人民公园内品尝美食</p> 第3章  望江楼公园掠影 <p class="ql-block">望江楼公园位于成都东门锦江南岸,从明代开始,以薛涛井为发端,逐渐成为纪念唐代女诗人薛涛和振兴文风的文化胜地,1928年被辟为"成都市第一郊外公园"1953年更名为"望江楼公园",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蜀园林的代表,也是全国最著名的竹子专类公园。公园占地188亩,分为文物保护区(39亩)和园林开放区(149亩)两部分。文物保护区有以崇丽阁(望江楼)为代表的清代古建筑群和薛涛纪念遗迹!园林开放区遍植各类名竹佳种,景色宜人、绿意盎然。望江楼公园现有成活竹子40属500余种及种下分类群,是我国收集竹类最早、人工载培历史最长、竹类最丰富的公园。</p> <p class="ql-block">公园的南门与北门</p> A:园林景观 <p class="ql-block">园林景观</p> <p class="ql-block">公园一角,休闲好场所</p> <p class="ql-block">薛涛亭</p> <p class="ql-block">时空穿越,仙女下凡</p> <p class="ql-block">园林景观</p> <p class="ql-block">平安喜乐</p> <p class="ql-block">锦江春色,始建于清代,原为纪念关帝的武圣宫,在文物区内,后原拆原建,搬到现所在位置,因为毗邻锦江,根据杜甫诗作"锦江春色来天地"将其定名为"锦江春色"。</p> <p class="ql-block">公园一角,休闲喝茶聊天好场所</p> <p class="ql-block">公园一角,休闲喝茶聊天好场所</p> <p class="ql-block">公园一角,休闲喝茶聊天好场所</p> <p class="ql-block">公演合影</p> <p class="ql-block">园林景观</p> B:古建筑群 <p class="ql-block">望江楼古建筑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古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古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浣笺亭</p> <p class="ql-block">崇丽阁,俗称望江楼,建成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取自晋代左思《蜀都赋》"既丽且崇,实号成都",楼高27.9米,为全木穿榫结构。清代蜀地科第衰歇,于是建崇丽阁以兴文脉,建成后成为当时成都的地标性建筑。现为望江楼古建筑群的核心建筑。</p> <p class="ql-block">2025年春在成都望江楼上望锦江</p> <p class="ql-block">薛涛井,明蜀王府每年三月初三在此汲水仿制薛涛笺,取水的井被民间称为"薛涛井",并逐渐成为"东门之胜"。康熙三年(1664年)成都知府冀应熊手书"薛涛井"三字刻石于此,令其成为凭吊薛涛的主要遗迹。</p> <p class="ql-block">濯锦楼,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曾毁于兵燹,光绪十五年(1889年)重建,因临濯锦江(现称锦江),故名濯锦楼,形似船舫,古时为人们在码头登船前饮茶休憩的场所。现为望江楼古建筑群的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清婉室,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其名取自《诗经》中"清扬婉兮"之语。薛涛作为唐代著名女诗人,一生作诗500余首,文人赞其诗风清扬婉约。现为望江楼古建筑群的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吟诗楼,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曾毁于兵燹,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重建。薛涛晚年居成都碧鸡坊,在住所旁建吟诗楼,与文人墨客吟诗唱和,后人在锦江畔建楼纪念这位女诗人。现为望江楼古建筑群的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五云仙馆,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得名于薛涛《试新服裁制初成三首》中的诗句:"九气分为九色霞,五灵仙驭五云车"。现为望江楼古建筑群的建筑之一。</p> C:薛涛纪念馆 <p class="ql-block">薛涛纪念馆</p><p class="ql-block">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曾毁于兵燹,清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原为雷祖庙,由成都知府孙濂组织修建,主要供前来等船出川的人祈福出行平安。</p> <p class="ql-block">薛涛(约768年—832年),字洪度,唐代著名女诗人,与鱼玄机、李冶、刘采春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她出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幼时随父入蜀,后定居成都。薛涛才华横溢,尤擅诗歌,其诗风清丽婉约,情感细腻,深受时人推崇。</p><p class="ql-block">薛涛与望江楼的关系密切。望江楼位于成都锦江南岸,相传薛涛曾在此吟诗作赋,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望江楼也因此成为文人墨客凭吊薛涛、追思才女的文化地标。薛涛的诗作多收录于《薛涛诗》,其中《春望词》《十离诗》等尤为著名。</p><p class="ql-block">薛涛的成就不仅在于诗歌创作,她还精通音律、书法,并自制“薛涛笺”,这是一种专用于写诗的小幅彩笺,深受文人喜爱,成为唐代文化的象征之一。她的才情与风骨,使她成为唐代女性文学的代表人物,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初入幕府</p> <p class="ql-block">南诏奉圣乐</p> <p class="ql-block">奏请校书</p> <p class="ql-block">诗达四方。元和(806-820)以后,薛涛诗名更盛,与刘禹锡、杜牧等诗坛巨匠及武元衡、段文昌等大吏鼎臣皆有诗文唱和。在与白居易、元稹等新乐府运动领军人物的交往中,意趣相投,其诗作亦颇受新乐府诗人咏写时事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歌诗唱酬:薛涛辩慧工诗,才女之名广为流传。当时,入蜀的朝廷使臣、诗人名士多有求见。令狐楚、牛僧孺、杜牧等从未到过西蜀的文豪、高官也与薛涛有过诗文往来。其存世诗歌中,很多都属与同僚、上官的唱和之作。</p> <p class="ql-block">唐代新乐府运动倡导者元稹的《寄赠薛涛》的诗</p> <p class="ql-block">歌诗新声一一新乐府运动</p> <p class="ql-block">薛涛(?-832)字洪度,中唐女诗人,有诗500余首,收于《锦江集》五卷。今存诗92首,辑入《洪度集》。</p> <p class="ql-block">浣花溪上如花客</p> <p class="ql-block">春望词-薛涛</p><p class="ql-block">花开不同赏</p><p class="ql-block">花落不同悲</p><p class="ql-block">欲问相思处</p><p class="ql-block">花开花落时</p> <p class="ql-block">筹边楼-薛涛</p><p class="ql-block">平临云鸟八窗秋</p><p class="ql-block">壮压西川四十州</p><p class="ql-block">诸将莫贪羌族马</p><p class="ql-block">最高层处见边头</p> <p class="ql-block">薛涛存世诗歌名录</p> <p class="ql-block">蜀地山川奇绝,人文荟萃。薛涛生长于天府繁华之地,又久居幕府,视野开阔,所作诗歌,题材尤为二广泛。举凡闲居生活,出游纪行,交游赠别,咏物绘景,但有所感,均能以其细腻笔触,—一倾注诗笺,描绘出她敏感丰富的内心世界,与锦绣巴蜀的风物画卷。</p> <p class="ql-block">咏竹言志</p> <p class="ql-block">薛涛书法真迹</p><p class="ql-block">薛涛擅长行书,后世对其书法评价颇高。据宋徽宗时官修《宣和书谱》记载。她的行书《萱草》诸诗,北宋曾收藏于皇家内府。</p> <p class="ql-block">锦城闲居,薛涛爱花。初居城西浣花里,正当入长安正道,种植菖蒲满门,花树夹道,时人赞其“菖蒲花发五云高”。其居所地近百花潭,以造纸为业,影响深远。至宋代尤有“玉溪”“薛涛”二桥。她晚年移居城内,于碧鸡坊筑吟诗楼,偃息其上,与诗友唱和相酬。</p> <p class="ql-block">奇情天地。贞元(785-805)以后,薛涛逐渐淡出幕府生活。她先居浣花里,经营生计之余,种花满园,悠然林下;也常乘兴出游,赏玩四时美景、尽揽山河胜概,足迹遍及西蜀,远至三峡。一生劲节独守,虚心自持,畅享诗意生活。大和六年(832)逝世,归葬锦江之滨。</p> <p class="ql-block">薛涛在诗中记载了她曾行至的地方:《乡思》寄托了她对峨眉的思念,《罚赴边有怀上韦令公二首》写下了她远赴松州的感怀,《西岩》《江月楼》《凌云寺》描绘了她曾到资州、简州、嘉州的旅途,《竹郎庙》《海棠溪》《谒巫山庙》则留下了她一路顺江而下,经荣州、渝州直至巫山的行迹。</p> <p class="ql-block">江楼千古。晚唐以来,对薛涛的纪念代不乏人。明代蜀王府于成都城东锦江西畔的玉女津,汲井水造薛涛笺,该井遂得名"薛涛井"。清代,濯锦楼、崇丽阁在锦江之畔先后落成,承继成都千年文脉;薛涛井旁拔地而起的吟诗楼、浣笺亭、五云仙馆,则寄托了邑人对薛涛的追思。望江楼已然成为文风蔚然的城市文化胜地。薛涛及其影响深深融入了成都历史文化。</p> <p class="ql-block">江楼生聚</p> <p class="ql-block">望江楼公园不仅是成都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更是中国古典文化与诗歌艺术的象征。薛涛的才情与风骨通过公园的景观和文化展示得以传承,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和游客前来参观。</p> D:竹林景观 <p class="ql-block">散生竹种园</p> <p class="ql-block">锦江春色</p> E:蜀地竹品欣赏 <p class="ql-block">序言</p><p class="ql-block"> 穿越五千年华夏文明的浩瀚长河,竹﹣﹣这一自然之灵,以其独特风姿,深深镌刻于中华民族的物质与精神世界。从精巧的生产工具到雅致的生活器具,从滋养身心的药膳佳肴到悠扬动听的竹制乐器,从古朴典雅的建筑构件到匠心独运的工艺品,竹的身影无处不在,编织出一幅幅绚丽多姿的生活画卷。</p><p class="ql-block">在文学与艺术的殿堂,竹更是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主题。它不仅是自然之美的颂歌,更是高洁人格的化身,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审美追求。竹,超越了单纯的生物形态,化身为文化符号,传递着民族的智慧、情感与理想,构建了一个独特的文化景观。</p><p class="ql-block">让我们一同走进竹的世界,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文化韵味,领略中华民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让心灵在竹的韵律中悠然起舞,见证并传承这份跨越千年的华夏瑰宝。</p> <p class="ql-block">名垂竹帛</p> <p class="ql-block">竹居安康</p> <p class="ql-block">竹里瑰宝</p> <p class="ql-block">望江楼畔,碧波瑟瑟;薛涛井旁,绿竹漪漪。竹,不仅是自然的造化,更是艺术的精灵。四季更迭之竹态、阴晴雨雪之竹姿,绘入画境,尽入诗怀。</p><p class="ql-block">步入此境,竹帘轻拂,竹灯摇曳;细观之下,竹编细腻,竹雕传神。竹工艺品都是对自然之灵的深刻诠释与生活美学的细腻融入。竹材从平凡到非凡的蜕变,绘就了一幅幅态与艺术的交响。这些竹制品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生动实践。</p><p class="ql-block">这不仅仅是一场展览的结尾,而是一次心灵与自然对话的启程,邀您共赴一场关于生态、艺术与文化传承的幽篁之旅。</p> F:江流千截濯文心 <p class="ql-block">前言,自明代起,成都东门外锦江畔逐渐成为人们凭吊、怀念薛涛的胜地。后世以薛涛井为中心,在此递有营建,至清末基本形成了以望江楼为核心的西蜀园林。民国时期,在市政革新的浪潮中,这座古典园林成为了市政公园。新中国成立后,公园在不断修缮和扩建中传承并发扬着望江楼文化。如今的望江楼公园,以薛涛纪念地、古典园林、竹文化公园等形象闻名中外。</p><p class="ql-block">明清以来,江楼所在已成为名人雅士与蓉城民众的乐往之地。这里发生过许多文艺风雅的旧闻逸事,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楹联碑帖。"江流千古,江楼千古",在时间的长河中,在滔滔的锦江边,望江楼建筑群见证着天府文脉的绵延,在城市文化领域和市民休闲生活中留下了深深的历史印记。</p> <p class="ql-block">锦江留念</p> <p class="ql-block">弦歌不辍</p><p class="ql-block">以薛涛为缘起,藉薛涛井故,后世渐成寻访洪度之风。至清代,望江楼成为了文人墨客交游集会、怀古咏古、抒发情怀之地,留下了无数题咏、碑帖、楹联、画卷和动人的故事。古井幽篁,诗词唱和,绝句名联,妙手丹青。邑人也多至此踏青郊游。岁月流转,望江楼见证了成都文脉之所在,也成为了成都文脉之所在。</p> <p class="ql-block">人文意趣</p> <p class="ql-block">望江楼公园发展历程</p> 第4章 寻访巴金故居旧址 <p class="ql-block">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出生于四川成都,祖籍浙江嘉兴,作家、翻译家。</p><p class="ql-block">巴金生在正通顺街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追求新的理想社会。</p><p class="ql-block">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在法国留学时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巴金一生创作和翻译的作品有一千三百多万字,早期创作的小说《家》影响很大,较多的知识分子因为阅读过《家》投身到革命,不少的去到延安;巴金后期撰写的《随想录》,提倡说真话,充满着他的忏悔和自省,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巴金的作品先后被翻译成日、俄、英、法、德、意、西、匈、波、捷、瑞典等二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广为流传。</p><p class="ql-block">巴金一生的信念:"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不在于索取。"他言行一致,不做欺世盗名的骗子,反对浪费国家的钱财,他向四川省作协表示:不设巴金文学奖,建议设立沙汀文学奖、艾芜文学奖。他不赞成单独出版他的日记,认为浪费纸张;并把住"不做名人"这个关。巴金生活简单、朴素,多次捐款给现代文学馆、希望小学及其他有益于社会的事项。</p><p class="ql-block">国务院在巴金100岁时,授予巴金"人民作家"的称号。</p> <p class="ql-block">巴金故居原址街道边墙面的画像及作品</p> <p class="ql-block">巴金生平、成就</p><p class="ql-block">1920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读书期间,在"五四'新潮思想影响下,加入进步青年组织"均社"。</p><p class="ql-block">1923年离成都去上海、南京求学。</p><p class="ql-block">1927年赴法国巴黎求学,另一方面时时关心着中国,写作第一本作品《灭亡》。</p><p class="ql-block">1931年4月18日开始在上海《时报》连载巴金的作品《家》,这部小说作为巴金《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p><p class="ql-block">1937年抗战爆发任《救亡日报》编委,与茅盾共同主编《呐喊》)杂志。</p><p class="ql-block">1938年写完《春》,3月参加文协,被选为理事。</p><p class="ql-block">1940年辗转于昆明、重庆、成都、桂林、贵阳等地,从事抗日文化宣传活动。</p><p class="ql-block">1945年在重庆创作《第四病室》,11月返回上海。</p><p class="ql-block">1949年参加第一次文代会,当选为文联委员。</p><p class="ql-block">1950年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11月他参加了华沙第二次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后又五次访问前苏联。</p><p class="ql-block">1957年任《收获》主编,同年,开始编《巴金文集》14卷本,至1961年编定后出版。</p><p class="ql-block">1983年任中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p><p class="ql-block">1984年作为世界七大文化名人之一,应邀参加了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四十七届国际笔会大会。</p><p class="ql-block">1986年,1978年到1986期间创作《随想录》,这部作品由《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等五个集子组成,总共写了150多篇随笔。</p><p class="ql-block">1988年任第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p><p class="ql-block">1990年获得苏联人民友谊勋章,同年,还获第一届福冈亚洲文化奖特别奖。90年代后出版随笔集《再思录》,编辑出版了《巴金全集》(二十六卷)等。</p><p class="ql-block">1996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委员会主席。</p><p class="ql-block">1998年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p><p class="ql-block">2001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委员会主席。</p><p class="ql-block">2003年中国国务院授予巴金"人民作家"称号。</p><p class="ql-block">2005年10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p> 第5章 锦江掠影 <p class="ql-block">“锦江船帆”,岸上建筑与江面水光相映成趣,好似航行中的帆船,非常美!</p> <p class="ql-block">美丽的锦江</p> <p class="ql-block">锦江两岸风光</p> <p class="ql-block">行摄锦江</p> <p class="ql-block">望江名门</p> <p class="ql-block">春日的锦江</p> <p class="ql-block">锦江岸边</p> 第6章 成都博物馆印记 <p class="ql-block">2025年春,成都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此次仅参观了成都博物馆的2号展厅,成都历史文化陈列古代篇(先秦-南北朝)</p> 九天开出一成都(先秦时期) <p class="ql-block">成都平原是长江上游文明起源地。早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居住。以宝墩古城遗址为代表的史前城址群,是成都早期城市文明的先声。约与夏、商、周同时期的三星堆与金沙遗址,代表了古蜀文明的发展高峰,是古蜀国的统治中心所在。战国时期,古蜀开明王朝在今成都市区建都,此后城址再无迁移。秦并巴蜀,张仪筑成都城,李冰修都江堰,成都城市进入新的发展阶段。</p> <p class="ql-block">古城崛起</p><p class="ql-block">宝墩文化(距今4500-3700年)是以成都平原新津宝墩古城、都江堰芒城、崇州双河古城和紫竹古城、郫县古城、温江鱼凫古城、大邑盐店古城和高山古城等史前城址为代表的一支区域性考古学文化。宝墩等史前城址群的发现与确认,表明成都平原是长江上游的文明起源中心,对研究中华文明与古代城市的起源具有重大意义。</p> <p class="ql-block">宝墩古城的夯筑</p><p class="ql-block">宝墩古城城墙上窄下宽,横截面呈梯形,城墙两侧为缓坡,残存高度4米左右,残存顶宽7.3-8.8米、墙脚宽29.3-31.米。其建筑方法是在城外侧取土,取土区域形成壕沟,接着在地面起建,采用斜坡堆筑法,在堆土的同时进行拍打、夯打。夯筑工具根据考古发现的板夯和棍夯痕迹推测为板、棍等,以板为主。</p><p class="ql-block">宝墩古城</p><p class="ql-block">全檀古城游埂子面段城场共灌沟成都新津宝墩古城面积约276万平方米,是迄今长江流域城址规模仅次于良渚古城、具有双重城墙的龙山时代城址。修造高大的城墙、宽深的壕沟等大型设施,需要具备强大的社会组织力,由此推测,成都平原在距今4500年前后,已形成权力集中的聚落中心。</p> <p class="ql-block">巍然王都</p><p class="ql-block">以广汉三星堆遗址为代表的三星堆文化(约当夏﹣商时期)与以成都金沙遗址、十二桥遗址为代表的十二桥文化(约当商﹣西周时期)前后承继,是古蜀王国的辉煌时期,构成了中国古代区域文明发展的独特模式。</p> <p class="ql-block">史前城址群</p><p class="ql-block">成都平原史前城址分布密集,相邻城址间的直线距离20-30千米,除宝墩古城外,其余城址面积10-40万平方米不等,均分布于岷江及其支流两岸台地。</p> <p class="ql-block">典型建筑</p><p class="ql-block">在宝墩古城的鼓墩子、田角林、蒋林等地点发现多处大型建筑基址,房屋面积200-300平方米不等,在郫县古城发现一处大型建筑基址,面积551平方米,多在地面垫土,埋设大型立柱,应属礼仪性建筑或上层人物居所。在宝墩古城、郫县古城、都江堰芒城、紫竹古城等地,均发现有小型木骨泥墙或干栏式建筑遗迹,面积20-50平方米不等,应属当时普通居民的居所。</p> <p class="ql-block">羊子山土台</p><p class="ql-block">位于今成都驷马桥附近的羊子山土台遗址,是约当商末周初时期古蜀人重要的祭祀场所。土台为人工堆砌,三级四方,呈回字形,土砖砌墙,内填土夯实,高约10米,台底直径约103.6米,有登台阶梯。羊子山土台是迄今发现的我国先秦时期年代较早、规模最大的祭祀礼仪性高台建筑遗存。</p> <p class="ql-block">开明王朝</p><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时期,蜀地为开明王朝统治。文献记述开明氏传12世,开明五世时(一说九世)"自梦廓移,乃徙治成都"。新都马家战国木椁墓、成都商业街船棺合葬墓等高规格墓葬,应是与开明王族有关的遗存。马家大墓所出青铜器,是晚期巴蜀青铜文明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楚式铜剑(战国时期)</p> <p class="ql-block">大石文化</p><p class="ql-block">古代蜀国有崇拜大石的习俗。《蜀王本纪》记述蚕丛"始居岷山石室",《华阳国志·蜀志》又载"作石棺石椁";开明王朝时期,"每王薨,辄立大石",在墓前立石作为标志。成都地区至今仍可见的大石遗迹有天涯石、支矶石等。与蜀文化关系密切的岷江上游地区、安宁河流域使用石棺、大石作为葬具。</p> <p class="ql-block">三星闪耀</p><p class="ql-block">三星堆遗址分布范围约12平方千米。城址面积约3.6平方千米,与商代王都河南郑州商城规模相当,是古蜀国的都邑所在。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玉石器、金器、陶器及海贝、象牙等,多为祭祀用器。三星堆已进入古国时代,其政权具有明显的神权特征。三星堆灿烂的青铜文化举世瞩目。</p> <p class="ql-block">文化交流</p><p class="ql-block">成都平原是中国西部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也是青藏高原至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这是一个民族众多、迁徙频繁、交往密切的地区。正是在与周边文化的不断交流、碰撞与融合中,蜀文化逐步发展壮大起来。</p> <p class="ql-block">漆床</p> <p class="ql-block">华美漆作</p> <p class="ql-block">石犀</p><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巴蜀图语</p> <p class="ql-block">蜀与西南夷</p> <p class="ql-block">秦并巴蜀</p><p class="ql-block">公元前316年,司马错攻蜀,蜀地纳入秦国版图,设蜀郡。张仪与郡守张若筑成都、郫、临邛三城,成都城"与咸阳同制"。蜀守李冰修都江堰,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盛有养生之饶",为"天府之国"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蜀地沿用郡县制。秦始皇将六国王族、富商大、豪强地主、工商业者大批迁往巴蜀,促进了巴蜀地区的建设。</p> <p class="ql-block">秦人入蜀</p> <p class="ql-block">润泽天府</p><p class="ql-block">秦以成都为蜀郡郡治。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修都江堰,“壅江作堋,穿郫江、捡江”,“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建立了成都平原完善的水利灌溉体系。</p> <p class="ql-block">渠首工程</p> <p class="ql-block">治水文化</p><p class="ql-block">李冰治水,惠泽一方,蜀中百姓感其恩德,建庙修祠,至今仍保存二王庙、伏龙观等纪念李冰治水的文化遗迹。1974年,都江堰外江发现东汉李冰石像,后又发现多件相关残像、石碑等。2012年底,在成都天府广场东侧发现石犀,应与李冰“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有关。</p> 西蜀称天府(两汉魏晋南北朝) <p class="ql-block">裴君碑 东汉(25-220)</p> <p class="ql-block">汉韵华章</p><p class="ql-block">汉代是成都城市的大发展时期,成都经济、文化高速发展,人口剧增,成为当时著名的产业与商贸中心。</p> <p class="ql-block">沃野千里兴农桑</p><p class="ql-block">自李冰修都江堰后,两汉成都平原享有运输之便,灌溉之利,山林池泽之饶,农业兴盛,领先全国</p> <p class="ql-block">纺织</p> <p class="ql-block">庄园生产</p> <p class="ql-block">既丽且崇号成都﹣</p><p class="ql-block">两汉至三国时期,成都城市崇丽,城内万户相连,商贸繁荣。左思《蜀都赋》载:"于是乎金城石郭,兼币中区。既丽且崇,实号成都。"</p> <p class="ql-block">汉代成都城市布局</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茶文化发源地</p> <p class="ql-block">歌舞宴乐</p> <p class="ql-block">车马出行</p> <p class="ql-block">陶轺车 东汉(25-220)</p> <p class="ql-block">蜀郡工巧</p> <p class="ql-block">冶铜与冶铁</p> <p class="ql-block">冶铁</p> <p class="ql-block">井盐生产</p> <p class="ql-block">汉代漆器</p> <p class="ql-block">古医奇珍</p><p class="ql-block">汉代是中医学理论发展史的重要时期。成都老官山西汉墓出土的经穴漆人,是迄今我国发现最完整的人体经穴模型,是近年针灸学史最重要的考古发现;出土900余支医简,为四川首次发现,其中有与文献记载神医扁鹊相关的医书,为研究汉代蜀地中医源流提供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道教发源地</p> <p class="ql-block">木牍,擂钵与药材</p><p class="ql-block">竹简</p> <p class="ql-block">文章冠天下</p><p class="ql-block">秦汉之际,中原文化与蜀中文化交融。西汉,郡守文翁兴学,文教之风盛行,蜀地"文章冠天下",先后出现司马相如、扬雄、王褒和严君平等大家。</p> <p class="ql-block">三国鼎立之蜀汉</p><p class="ql-block">东汉末期,北方群雄逐鹿,刘备据蜀称帝,建立"蜀汉"政权。建国初期,完善官制、礼制和法制,进行军事改革,大力发展农业和以织锦业为主的手工业,国力逐渐兴盛,统辖六郡,与魏、吴形成鼎立之势。</p> <p class="ql-block">刘备立汉</p> <p class="ql-block">诸葛亮治蜀</p> <p class="ql-block">诸葛亮南征北伐</p> <p class="ql-block">成汉立国</p><p class="ql-block">西晋后期,大批流民入蜀,后在宝人首领李特、李雄率领下,起兵反抗西晋统治,于成都建立政权﹣﹣成汉。成汉是秦汉以来少数民族以成都为中心创建的第一个割据政权,是十六国中最早建立政权的国家之一。</p> <p class="ql-block">成汉世袭表</p> <p class="ql-block">两晋南北朝遗珍</p><p class="ql-block">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成都为连接长江中下游与南北丝绸之路的枢纽,南来北往的货物都在成都集散,成都生产以蜀锦为代表的丝绸织品一直是输入世界各地的重要商品;丝绸之路还成为魏晋时期佛教传入中国的重要通道,大批高僧往来于此,成都的佛教因此而兴盛。</p> <p class="ql-block">丝绸之路河南道</p><p class="ql-block">丝绸之路河南道起点为益州成都,终点为西域和漠北,因其沿线若干分道主要经过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吐谷浑河南国,故而又被称作丝绸之路河南道。该道路兴盛于公元四至六世纪,是沟通南朝和西域间的重要通道。据不完全统计,东晋、南朝、前凉、吐谷浑、柔然、丁零、突厥、铁勒,以及西域、中亚和西亚的许多古代国家的旅行者都曾行经丝绸之路河南道。</p> <p class="ql-block">悠久的历史、繁盛的经济与文化,孕育出大量底蕴深厚的文化名城成都,留下众多历经沧桑的文物名胜,讲述着人文荟萃的天府成都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历史上英雄人物和才子佳人组成了中华民族的不朽功勋及传奇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