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各位领导、同学们:</p><p class="ql-block"> 大家好!在我的家乡亭江镇,有一位革命烈士,他的名字叫王助。他生于1914年,是象洋村人。在大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他曾经担任闽北红军独立师政委、新四军福州办事处主任、福建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长等职。1941年9月21日,他率部转战闽北山区,途经建阳县东坑头遭遇土匪袭击,突围时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7岁。</p><p class="ql-block"> 他的生命虽短暂,却如流星般划破黑暗的夜空,照亮了中华民族解放的道路。而这一切,都源于他身后那个充满爱国情怀与红色传承的家庭。下面,我就给大家讲讲王助烈士的家风故事。</p> <p class="ql-block">图为王有树、王助故居</p> <p class="ql-block"> 一、家风溯源:书香门第的爱国基因</p><p class="ql-block"> 王助出生于一个官宦家族。这个家族不仅书香浓郁,更以爱国精神闻名乡里。他的高祖父王有树,是清道光年间的进士,曾任四川夔州知府。告老还乡后,他热心地方公益,慷慨捐资,修桥铺路、兴办学堂,更以一己之力阻止英国人在闽江口强占土地,维护了国家主权。王助小时候最爱听爷爷讲述祖辈的故事,尤其是王有树与侵略者据理力争的片段。这在他幼小的心灵种下了保家卫国的种子。</p><p class="ql-block">他的祖父王允晳,是清末民初的著名词人。面对列强入侵、山河破碎,他以诗词抒发胸中块垒。他的代表作《八声甘州》中写道:“国破山河须在,愿津门逝水,无恙东流。”这不仅是对侵略者的控诉,更是对子孙后代的殷切期望。王允晳每天清晨督促王助背诵诗书,教他复述历史故事,培养了他的表达能力和家国情怀。可以说,王助的家风教育从晨曦微露时便已开始。</p><p class="ql-block"> 上图为王允皙。</p> <p class="ql-block">二、红色传承:父辈的无畏与抉择</p><p class="ql-block">王助的父亲王宜祜,是民国海军陆战队军官,后成为国民党福建省政府主席陈仪的秘书。他常年驻守行营,以军人的担当捍卫国家主权。在父亲的安排下,少年王助进入马尾船政学堂。在这里,他目睹侵略者的舰艇横行闽江,洋货倾卸码头,国家财富被掠夺,心中燃起了愤恨之火。他愤然对同学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总有一天,我要揭竿而起,抵御外侮!”</p><p class="ql-block">更令人动容的是,王宜祜虽为国民党官员,却深明大义,支持无产阶级革命。他熟读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参与国共第一次合作。因儿子王助投身革命,他被国民党拘留、革职,甚至险些被杀。但他无怨无悔,继续为共产党秘密收集情报,为革命事业默默奉献。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福建省文史馆馆员,用笔墨记录历史,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王助的伯父王宜汉,同样是国民党内的开明人士。他曾任国民政府立法委员、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的秘书,却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拒绝赴台,选择留在福州迎接解放。他加入民革组织,撰写《福建船政史》,以史为鉴,为新中国的文化建设贡献力量。</p><p class="ql-block">上图为王宜祜。</p> <p class="ql-block">三、家国情怀:祖母的深明大义</p><p class="ql-block">王助的祖母,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女性。在革命经费匮乏时,王助多次变卖家产支持党的事业。一次,祖母发现他秘密变卖家中珠宝,得知真相后,这位年迈的老人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积攒多年的积蓄,将原本留给子孙的家产全部奉献给革命。这种“毁家纾难”的壮举,展现了这个家庭对民族大义的无私奉献。</p><p class="ql-block">同学们,王助的祖母并非不懂亲情,而是深知“小家”与“大家”的关系。她用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家风,不是对子孙的物质庇护,而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当。这种精神,穿越时空,依然震撼人心。</p><p class="ql-block">支持王助革命工作的还有一位他的家人,那就是王助的姑姑王德愔。她是民国福州八大才女之一,著名诗人。王助任新四军福州办事外主任时,曾利用他姑姑家开设的南街利亚药房从事地下党工作。</p><p class="ql-block">上图为王助的祖母与孙辈。</p> <p class="ql-block">图为王助姑姑一一王德愔</p> <p class="ql-block">四、革命情书:夫妻英烈的生死诀别</p><p class="ql-block">王助的妻子宋梅影,是他的革命伴侣。两人在战火中相识、相知、相恋,共同为信仰而战。1941年除夕夜,王助在硝烟弥漫中给妻子写下一封情书:“愿大家同舟共济,在狂风暴雨中同登彼岸……”这封信,不仅是夫妻间的深情告白,更是革命者对信仰的无畏宣言。</p><p class="ql-block">王助牺牲后,宋梅影强忍丧夫之痛,在隐蔽处生下遗腹子。为革命需要,她将刚满8个月的孩子寄养在同乡家中,继续投身党的事业。新中国成立后,她担任妇联领导职务,为妇女解放事业鞠躬尽瘁,1983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他们的儿子王闽继承父辈遗志,成为国防科技领域的骨干,为国家建设贡献一生。</p><p class="ql-block">同学们,这封情书,是革命者的生死诀别,也是红色家风的生动写照。它让我们看到,信仰如何跨越生死,家风如何代代相传。</p><p class="ql-block">上图为宋梅影</p> <p class="ql-block">图为王助的儿子王闽。</p> <p class="ql-block">五、家风启示:红色基因的时代价值</p><p class="ql-block">王助的一生虽短暂,却如一颗火种,点燃了无数人对信仰的追求。他的家风故事告诉我们:家风,不仅是家族的传承,更是民族的脊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风是社会的风尚之源。”王助家族以家风为笔,书写了爱国、担当、奉献的壮丽篇章。</p><p class="ql-block">在新时代,我们如何传承红色家风?或许答案就在王助的故事里:当国家需要时,敢于挺身而出;当信仰召唤时,甘于奉献一切。这种精神,正是我们实现民族复兴的力量源泉。</p><p class="ql-block">同学们,让我们从王助的家风故事中汲取力量,传承红色基因,让家国情怀在新时代焕发光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与智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图为陈列在王助烈士纪念馆的王助铜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