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盈袖处——绍兴兰亭

荷塘新月

<p class="ql-block">  生命中有些地方,是知道自己早晚要去一趟的。于我而言,绍兴就是如此。乙巳年初,寒假将了,飞赴绍兴。绍兴,简称“越”,古称越州,位于浙江省中北部。绍兴已有2500多年建城史,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p> <p class="ql-block">  读书时临《兰亭集序》,对会稽山阴就有了很多想象。后来因为读鲁迅的作品,黄酒、茴香豆、梅干菜、乌篷船……老实说,在我抵达绍兴之前,此地在我心里已然鲜活。</p> <p class="ql-block">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p> <p class="ql-block">  朗朗书声在少年们的课堂响起,这或许是许多人初识兰亭的光景。尽管年少初读时一知半解,但它如一粒种子,已悄然在我们的心田种下。</p> <p class="ql-block">  正月廿四,从绍兴出发至会稽山阴之兰亭。行于山阴道上,游览兰亭胜境。若逢阳春三月,自是绝妙,毕竟永和九年那场雅集,便在三月初三上巳节举行。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渚山植兰,山下驿亭翰墨风雅,曲水流觞。如今漫步兰亭似能瞧见手执笔墨的王羲之仿佛依旧书写着魏晋风骨,</span>让冬日又生春暖……</p> <p class="ql-block">  兰亭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兰渚山下,兰亭的得名源于多个历史阶段。春秋末期,越王勾践植兰于此,汉时设驿亭,因而得名兰亭。故兰亭之“亭”非亭台楼阁之亭,而是乡以下的一种行政机构,行于秦汉,《汉书》云:“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而有兰亭之称后,又以此名水,于是始有“兰亭江”之名。而使兰亭名扬天下,蜚声海内外,其首功非王羲之莫属。</p><p class="ql-block"> 兰亭,曾经是充满史诗般故事的地方。大禹治水的行迹遍布周遭,越王勾践在这里优雅地种植兰花,秦始皇巡驾东南过境于此,二十岁的司马迁漫游附近寻访史迹。“</p><p class="ql-block"> 景幽、事雅、文妙、书绝”,兰亭素以这四大特色而享誉海内外是著名的书法圣地。</p><p class="ql-block"> 经过1600多年前那次中国文化史上著名的时空交错,兰亭又成了天下第一风雅之地。眼前的兰亭经过几番迁建、扩建而成,但那青山、竹林、鹅池碑、兰亭碑、曲水流觞……整体环境基本符合我的想象。这让我的神思也不时飘向1600多年前的那次雅集。</p> <p class="ql-block">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书法家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2位名士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的兰亭举行修禊雅集。众人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共得37首,结为《兰亭集》。雅集接近尾声,人们公推位重才高、调清词雅的王羲之为大家现场吟成的诗集做一篇序文,王羲之欣然走笔,一气呵成,一篇惊世鸿文诞生,并从此开始了它漫长而富有传奇色彩的流播生涯,这就是辞翰双绝的《兰亭集序》。 </p><p class="ql-block"> 《兰亭集序》全文28行、324字,以行书写就,笔法飘逸灵动,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文中不仅记述了雅集盛况,更抒发了对生死无常的感慨,兼具文学与艺术价值。传说王羲之后来多次重写,均不及原作神韵。真迹据传被唐太宗李世民殉葬昭陵,现存皆为摹本,以冯承素“神龙本”最精。</p> <p class="ql-block">  游目骋怀,欣于所遇,《兰亭集序》把中国士人对于自然的挚爱、对于生命的参悟引入了化境;霞舒云卷,烟霏露结,《兰亭集序》更是把书法笔墨的神明变幻推向极致。而撰书者王羲之,从此便在书法史上确立了震古烁今的“书圣”地位,兰亭也成为历代书家心中的“圣地”。翰墨千秋,无出其右。</p> <p class="ql-block">  兰亭雅集之所以令人心驰神往,首先是因为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这幅冠绝古今的作品,把变幻莫测的王氏笔法展现得淋漓尽致,成为后人难以企及的巅峰,并由此衍生出一条绵延至今的书法艺术传承脉络。智永、张旭、冯承素、怀素、苏东坡、赵孟頫、董其昌、文征明……一位位耀眼的书坛巨匠沿着王氏脉络翩翩走来,无数文人仕子醉心兰亭,乃至耗其一生而不悔。</p><p class="ql-block"> 然而,《兰亭集序》一如它那神秘莫测的传世版本,让无数人只能不断模仿它,终究无法超越它。为什么?“走进兰亭”难,“走出兰亭”则是难上加难。翻开书法史,“走出兰亭”者,千百年来可谓凤毛麟角。正可谓书圣翩逝千年,天下仍是王书。</p> 历代兰亭序临摹本 【冯承素摹本】 【褚遂良临】 【赵孟頫临】 【文征明临】 <p class="ql-block">  崇山峻岭间茂林修竹,翠影摇晃间还有几只白鹅浅嬉,正是王羲之生前最爱。遥想当年群贤毕至,众人临流觞咏,谈笑间满是惬意。</p><p class="ql-block"> 任岁月流转,兰亭风华不改,前来此处,便可梦一回千年的风流,感受江南灵秀、绍兴风韵……</p> 景观布局 <p class="ql-block">  兰亭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01平方米。它的整体布局紧凑而灵活,概括为“一序”、“三碑”、“十一景”。“一序”即《兰亭序》;“三碑”即鹅池碑、兰亭碑、御碑;“十一景”即鹅池、小兰亭、曲水流觞、流觞亭、御碑亭、临池十八缸、王右军祠、书法博物馆、古驿亭、之镇、乐池。其整体格局遵循以亭连线的原则,使得景区内空间有着起承转合的节奏感。同时,景区还注重建筑与自然的结合,主要建筑朝向兰亭江,兰亭江贯穿整个景区,形成“四菜一汤”的布局。这样的布局手法使得兰亭成为一个既具有历史文化内涵又充满艺术韵味的文化名胜区。</p> <p class="ql-block">  自入口步入景区,穿过一条修篁夹道的石砌小径,迎面一泓碧水,即为鹅池。池中白鹅数只,或戏于清流,或立于岸石,见游人至则引颈高鸣。</p> <p class="ql-block">  池旁三角亭内碑石上大书“鹅池”二字。池南为土山,山上林木茂密,将兰亭隐蔽于土山之后,起到“障景”的作用,不使产生一览无余之弊。相传王羲之写这块碑时,刚写好“鹅”字,忽遇圣旨下达,连忙搁笔接旨。其子王献之顺手提笔一挥,续写了一个“池”字,于是两字虽风格相近,但“鹅”瘦“池”肥,成为中国书法史上著名的“二王”父子合壁,被称为“父子碑”。</p> <p class="ql-block">  过鹅池越三曲桥前行,便是小兰亭,亭中碑上“兰亭”二字,系清朝康熙帝手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被砸成四块,后于1980年修复,但已留下了“兰”字缺尾,“亭”字缺头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  御碑亭八角重檐,气势恢弘,亭中为御碑,高6.8米,宽2.6米,重约18吨,始建于康熙年间,1956年毁于台风,现在的御碑亭重建于1983年。亭内有康熙手书《兰亭集序》碑,碑的背面是乾隆皇帝1751年游兰亭时即兴所作的一首七律诗《兰亭即事诗》,书法飘逸,字里行间表达了对兰亭的仰慕之情。祖孙两代皇帝同书一碑,世所罕见,所以又称祖孙碑。御碑曾经历了很多劫难,所幸仍保持完好,值得庆幸。</p> <p class="ql-block">  “曲水流觞”是兰亭的著名景点。亭前,有一条“之”字形的曲水,中间伫立着一块木化石,上面刻着“曲水流觞”4个字。该景点包含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典故:东晋永和九年,农历三月初三,王羲之与41位文人在结束修禊祭祀后,席地而坐于兰亭溪旁,将盛酒的觞放于溪水中随溪水顺流而下,经过弯曲的溪流,在谁的面前打转或停下,谁就即兴作诗,作不出就罚酒三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当年王羲之等人修禊之处早已不可考证,这是后世所作象征性的曲水流觞场所。</span>如今的兰亭曲水流觞虽有蜿蜒曲折,却显得有些简单朴素,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海内外知名书法家会聚于此,共叙曲水流觞。</p> <p class="ql-block">  曲水流觞利用兰溪水引至鹅池,经流杯渠而流至北面诸池再泄于江之下游,处理十分成功。若当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之时,在此行修禊之会,也可一展我国古代文化之风雅情趣。</p> <p class="ql-block">  曲水<span style="font-size:18px;">流觞处</span>对面有流觞亭,面阔三间,单檐歇山建筑,呈长方形,飞檐翘角,冰纹门窗,四周有宽约米余的走廊环绕,围以石栏坐,古雅大气。流觞亭是为纪念“曲水流觞”活动而修建,亭子采用砖木结构,面阔进深三间,通面宽13.33米,通进深10.56米。亭内陈列的是明朝永乐年间所刻流觞图的拓片。</p> <p class="ql-block">  流觞亭门前有副对联,颇有意味:</p><p class="ql-block">此地似曾游,想当年列坐流觞未尝无我</p><p class="ql-block">仙缘难逆料,问异日重来修禊能否逢君</p> <p class="ql-block">  碑亭西侧为右军祠,右军祠是纪念王羲之的祠堂,由于王羲之当时任右将军、会稽内史,因此人们常称他为王右军。该祠堂修建于康熙年间,环境清幽,进门见山,祠中有墨池,墨池中伫立有墨华亭,墨华亭旁又连着桥,祠旁环廊,整个建筑呈现“山水廊桥亭”的景象,独具一格。王右军祠正厅内有王羲之像,<span style="font-size:18px;">两边楹联“毕生寄迹在山水,列坐放言无古今”。</span>中央上悬匾额曰:尽得风流。这一评价可谓是述尽书圣的一生。侧回廊陈列历代名家《兰亭集序》刻石,有诗曰:山水廊桥亭,天地日月星,唐宋元明清,正草篆隶行。</p> <p class="ql-block">  临池十八缸是兰亭的一个参与性景点,由十八缸、习字坪、太字碑组成。由于王羲之在书坛无人超越,所以很多人把他作为学习和膜拜的偶像,其中也包括他的儿子,书法家王献之,但是王献之学书还是很有一番波折和故事的。其中“一点似羲之”来源于王献之十八缸临池学书,王羲之点“大”成“太”这一典故。</p> <p class="ql-block">“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p> <p class="ql-block">  游客到此纷纷拿起毛笔 ,我也点水为墨,折枝为笔,亦难望其项背。</p> <p class="ql-block">  乐池是近年来新开辟的一处休闲景点。它以王羲之《兰亭集序》中“信可乐也”中“乐” 字命名。游客可在乐池喝茶聊天,乘坐竹排,享受自然风光。</p> <p class="ql-block">  临池有一草亭,曰“俯仰亭”。池中有竹排、小舟,池西有饭庄、茶室供游人休憩。</p> <p class="ql-block">  从御碑亭再北行,出园林北门,即为兰亭江,浅溪清流,绕兰渚山陂潺潺而过。水底游鱼卵石,清晰可数,溪滩甚宽,近年中开辟为举行群众性水上修禊活动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穿过兰亭江上的长桥左转,一座仿古建筑掩映在茂林修竹之间。她,就是兰亭书法博物馆。兰亭书法博物馆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书法专业博物馆,总建筑面积12191平方米。该博物馆位于兰亭景区的核心区域,分为三层,包括地下一层的临展厅和精品厅,地上一层的基本陈列厅和主题景观厅以及地上二层的办公区。馆内主要陈列《兰亭序》为主的书法文化历史。</p> <p class="ql-block">  印者,信也见印,见信古人把印章作为自己立信的凭证作为权力地位的象征发展到今天集章达人们更是把印章变成了一种收藏、一种文化。当然此行,一章一故事的兰亭“文化印记”之旅我也一键开启!</p> <p class="ql-block">  掏出心爱的小本本,快乐“集章”😁一起解锁“到此一游”的最佳凭证!</p> <p class="ql-block">  江山留胜迹,吾辈复登临</p><p class="ql-block"> 站在千年之后</p><p class="ql-block"> 回望那次雅集 </p><p class="ql-block"> 群贤早已远逝 </p><p class="ql-block"> 少长皆成历史</p><p class="ql-block"> 但崇山峻岭与清流激湍同在</p><p class="ql-block"> 文人风骨与翰墨云烟同在</p><p class="ql-block"> 我们与兰亭同在</p> <p class="ql-block">  兰亭文化,一日千载。要问兰亭深藏着什么,看的不仅仅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自然之美,更要看其中流淌的中华文化之美与书法艺术底蕴之深。任岁月流转,风华不改,来一趟兰亭,便可梦一回千年的风流,感受江南灵秀、绍兴风韵……</p> <p class="ql-block">附 《兰亭集序》 王羲之</p><p class="ql-block">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