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之晋江梧林村

豆汤捞

<p class="ql-block">  一座古村落,半部南洋史。旅游走到泉州,带着心中的好奇,来到了人们交口称赞的晋江梧林古村落,邂逅南洋与闽南的交融之美,感悟梧林侨胞的爱国情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泉州晋江是著名侨乡,海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300多万人,遍及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素有“十户人家九户侨”之称,梧林村则是典型的闽南侨村。</p> <p class="ql-block">  梧林村起源于明洪武年间,发展于清代,兴盛于清末民初。这里曾有大批下南洋的华侨,他们在战争时期毁家纾难投身抗日,在和平年代热心公益造福桑梓。</p> <p class="ql-block">  古厝群</p><p class="ql-block"> 梧林村里约百分之九十的家族都有下南洋谋生的亲人。那些衣锦还乡的华侨把对故土的眷恋化作了一栋栋混血建筑,即闽南式的大厝,红砖白石相间,燕尾脊高高翘起,哥特式洋楼,罗马式番仔楼等,既有西方建筑的华丽,又融入了闽南本土元素,中西合璧,相得益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来考察时直呼:“这是用建筑写成的华侨史诗!”</p> <p class="ql-block">闽南人历来以喜庆的红色油面砖砌面墙,讲究的人家特意将红砖錾成小块状,拼成菱形或铜钱等各式各样图案的墙面。</p> <p class="ql-block">  烂尾楼</p><p class="ql-block"> 实际叫朝东楼,是几十年没完工的烂尾楼,但被人们称其为“最美烂尾楼”。1930 年, 旅菲华侨蔡朝东兄弟怀着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开始打造五层洋楼,洋楼没有完工,抗日战争爆发,他们毅然停工,将剩余资金全部捐于抗日战争。如今这栋的“烂尾楼”,已成了梧林村的精神图腾——残缺的罗马柱与空荡的穹顶,像一首戛然而止的史诗。站在楼前,看着那冰冷的钢筋水泥骨架,感受到蔡朝东兄弟的爱国之心,以及无数华侨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大义凛然。</p> <p class="ql-block">  五层厝</p><p class="ql-block"> 五层厝,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它是由英国设计师设计,外观呈现出罗马式建筑风格,而内部却保留着闽南传统的中轴布局,这种巧妙的融合让人拍案叫绝。据说,大楼主体完工后,主人蔡德龙也是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抗日,将用于装修的钱全部捐给了政府买飞机。</p> <p class="ql-block">此外,还有胸怀祖国楼、放眼世界楼等饱含家国情怀的楼,充分显示了梧林华侨对自己祖国的挚爱。</p> <p class="ql-block">  侨批馆</p><p class="ql-block"> 侨批馆是梧林村的文化地标之一。侨批,“侨”泛指海外的华侨、华人(华裔、侨胞),“批”在闽南、福州、莆仙、潮汕等方言中是“信”的意思,是对书信的称呼。“侨批”,简单解释,是指近代以来华侨华人通过民间渠道及后来的金融邮政渠道寄给国内眷属的银项和批信及其回批的统称,是一种“汇款与家书同襟”“信、款合一”的跨国家书。</p><p class="ql-block"> 梧林侨批馆在哥特式的外观下,珍藏着无数华侨的家书和汇款凭证,承载着华侨们的乡愁和对家人的牵挂,记录着他们在异国他乡的艰辛奋斗历程。一封封侨批,不仅是家族的记忆,更是一部部生动的华侨奋斗史,它们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传承着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爱国爱家的精神。侨批业务后因战争抗战而中断,成村小学校舍 。</p> <p class="ql-block">  枪楼</p><p class="ql-block"> 枪楼又称修养楼,是一座具有独特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当年时局混乱,梧林侨眷吴当及其子蔡顺意为了防御匪盗侵袭梧林出资建起这座碉楼,并从菲律宾购买一批短枪装备村民组织的自卫队,日夜在碉楼上轮流看守,保护村庄的安全。楼内曾放置枪支,其射击枪孔四周弹痕依稀可见 。</p> <p class="ql-block">百福墙</p> <p class="ql-block">村中小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