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王子悦造像,1998年泾阳文庙出土,今藏泾阳文管所。碑出土时断为两截,高2.1米,碑头0.8米,碑身宽0.7米,碑侧高1.5米,厚0.255米。</p><p class="ql-block">正光元年(520)正月立,碑阳主像右侧镌刻像主之一:“镇南将军光紫金禄大夫并州大中正行咸阳郡事晋阳子安定伯王子悦”,为衔位高者,故以此定名。此造像碑铭文四面环刻。其中碑右侧面完下刻有长篇发愿文,其余三面兔下皆刻供养人名录。北魏造像碑记中,碑体如此高大,铭文字数如此之多,亦属少见。由发愿文可知,此造像碑为灵武池阳郡信众捐资建造,北魏时池阳郡包括今陕西泾阳县和三原县的一部分地区,这是与造像碑所出地点相合的。</p><p class="ql-block">关中渭北地区同时也盛行道教,吸取佛教的组织与崇拜方式,建造造像碑,甚至出现佛道混合的造像碑,如《魏文朗造像碑》等。从造像碑的供养人题记中,当代学者区分出当时两种类型的供养人组织形式:其一为家族造像碑;其二为宗教结邑造像碑。北朝时期的民间宗教结邑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某一家族或几个家族,某一村落或几个村落的人们以相同的信仰组织起来,这种组织称为“邑”、“合邑”、“邑义”、“邑会”、“法邑”等,后来称为“邑社”或“社邑”,是属民间私社的一种。一般由僧人、施主、邑官、邑子组成。</p><p class="ql-block">《王子悦等造像碑》就是典型的结邑造像碑。南北朝时期的造像题记,是汉唐之间的“铭石书”类型,凿刻中强调刀锋锐利展截,不假琐屑的修饰。陕西出土的造像题记,早期如药王山的《姚伯多造像题记》等,字形散漫,不拘一格,有比较明显的地域特色。但到北魏中后期,书刻风格与河南洛阳的龙门造像题记趋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