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引领 逐光而行——记“和美课堂”第二十三届全国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观摩研讨会

随遇而安

<p class="ql-block">  阳光恰好,初春相见。怀揣着对学习的渴望,寄托着对名师课堂的向往,3月29日和30日郑州市郑东新区九年制实验学校的所有数学老师赴“和美课堂”之约,参加了第23届全国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观摩研讨会,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双新”视域下小学数学“新质课堂样态”。老师们观摩名师课堂,聆听专家讲座,充分感受“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3月29日,四位小学数学教育专家带来四节风格迥异的精彩课堂:吴正宪老师借助拔萝卜的情境讲《挖红薯》,引导学生思考两只兔子拔的萝卜数量关系,让学生在不相等到相等的过程中感受一一对应的原理。她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让孩子逐步理解等号的意义,深刻感受两个相等量的故事。在课堂上,吴老师给予每个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这种专业教学的方式激发了学生们对数学的兴趣,使他们愿意积极参与学习,并在实际情境中发现数学的实际应用和深刻意义。一节课结束,孩子们意犹未尽,满心期待的能在课堂上汲取更多的知识和甘露,获得智慧的启迪。听课老师不由得将自己带入,会场响起阵阵情不自禁的掌声。顾志能老师《真分数和假分数》通过“分月饼”引发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在辩论中深化理解;俞正强老师《笔算除法》从分磁扣入手,将“式”和“事”联系起来,揭示算法背后的算理,幽默化解抽象概念;刘延革老师《分数的意义》通过多元活动,帮助学生突破“量”与“率”的认知难点。 </p> <p class="ql-block">  3月30日,名师联袂献课,精彩纷呈:贲友林老师执教的《24时计时法》以生活情境为载体,通过动车时刻表、电视节目单等真实案例,帮助学生理解24时计时法的实际应用;张冬梅老师注重“亲和数学”的研究,即关注数学本身的“亲和”,又强调“亲和的学”。《认识分米》这节课,张老师耐心的引导孩子们寻找测量所需要的尺子,孩子们开动思维,借助1米的尺子和1厘米的尺子,通过“分”和“合”创造出了测量丝带所需的“分米尺”,在分和合的过程中感悟到分米比米小,比厘米大,建立了对分米的量感。让学生从手中有尺到心中有尺,通过用手比、眼睛看、闭眼想等活动帮助学生多种感官感知分米,潜移默化中发展学生量感。强震球老师呈现的《数据分类》一课,让学生化身校园垃圾分类调查员,亲历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全过程,建立统计观念;黄爱华老师设计的《"找质数"》通过拼长方形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质数的特性,巧妙突破概念难点。四位专家各具特色的教学展示,共同诠释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新样态。</p> <p class="ql-block">  在这短暂而充实的时光里,我们共同见证了数学的无穷魅力,也深刻感受到了名师们深厚的专业素养,收获颇丰,今天,我们20位小数老师齐聚在一起共同探讨如何将前两天学到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到实际教学中,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和魅力。同时,我们也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保持对数学的热爱和好奇心,不断探索、不断前行,在数学的世界里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