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课题推广2(南阳农场学校)

王ing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深入学习 2022 年版新课程标准,探索核心素养导向的新教学,促进校际间教学经验的交流,提高教师专业素养,3月31日 课题组成员赴南阳农场学校送教下乡暨“小学数学课程思政的实践”专题教研活动。</span></p> 课例展示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华附中文昌学校的蔡晓琳老师和六年级的孩子为我们呈现了一节精彩的《圆柱与圆锥的整理复习》展示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蔡老师以简单的图形分类引入课题,让学生从观察物体、侧面展开、旋转三个角度去展开探究,发现圆柱与圆锥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以及立体图形与各条件要素之间的联系,多维度构建知识网络,渗透“联系”的数学思想。本节课的练习设计巧妙,浅入深出,注重培养学生的量感和符号意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华附中文昌学校梁丹老师和四年级的孩子们带来展示课《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梁老师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孙悟空变金箍棒打小妖的情境,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蕴含了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有效的利用了素材组织学生探究活动,逐渐丰富学生认知,使学生对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变化规律越来越明晰。</p> 评课议课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校对在此次数学思政课题的推广高度肯定。一是目标定位精准,融合导向明确;二是内容挖掘深入,融合巧妙自然。并期待着下一次课例的推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南阳农场学校教师代表的苏文岁老师点评两节课难度大、涉面广、活动多、兴致高、效果好。</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课题组成员王春莹对两节课进行点评。</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1.激发爱国情怀与文化自信</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一节课介绍我国古代在圆柱和圆锥相关知识方面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第二节课介绍古代数学家对小数的研究成果,如中国古代在计量等方面对小数的应用,让学生了解数学发展历程,感受古人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2.培养理性思维与科学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一节课在复习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表面积、体积等知识时,学生需要通过严谨的推理、精确的计算来解决相关问题。第二节课在探究小数点移动规律时,学生需观察、比较不同小数的变化,通过归纳、推理得出结论,这有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而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正是在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了升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次思政数学课题课堂教学推广活动,为教师们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接下来,我们将组织教师开展交流研讨,把此次活动的宝贵经验落实到日常教学中。通过定期开展教学反思与优化,持续完善思政数学教学体系,推动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书写思政教育与数学教学协同育人的崭新篇章。</p> <p class="ql-block">文字:王春莹</p><p class="ql-block">审核:陈 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