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最好的修行

骥盐

<p class="ql-block">——2025阅读年记</p><p class="ql-block">第一季(1月3日—3月31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题记:</p><p class="ql-block">从懂事起,我就对汉字莫名的亲近。读书经年,惜不得其法。</p><p class="ql-block">“书非借不能读也”固然在理,然而生活中的书债也让我累年耿耿。择定2025年“而今迈步从头阅”,寄望“不负余生不负书”。</p><p class="ql-block">那就践行吧。</p><p class="ql-block">词句择模、情节归纳、主旨领悟,都有个人的审美偏差与理解缺陷,谢各位宽容谅解。</p><p class="ql-block"><br></p> 一、1月3日—2月6日 《长征》/王树增<br>情节:四路红军辗转两年后大会师。<br>心得:环境的逼迫,是成长的最大动力。保持乐观、鼓足勇气、讲究方式方法、强调持之以恒,即便不成功,也终有生命的充实和升华。至少,不会轻易牺牲。<br>穿插:《毛泽东传》、《蒋介石传》、《红星照耀中国》的长征部分。<br>结论:横向比较,三本书立场不同,视角迥异,但掩盖不了历史的相对真实。 二、2月9日—3月11日 《苏格拉底的申辩》/柏拉图 半途弃读,准备择机碎片化阅读。 1、2月12日早晨,开学日。《棋王》/阿城<br>情节:王一生一对九盲棋大战,八胜一和。<br>感叹:人必须得坚持点什么,美食也罢,棋道也行,或者其他内心亲近的爱好。这才叫真正的活着。 2、2月13日 《黄金时代》/王小波<br>情节:在上山下乡的年代里,王二和陈清扬以“伟大友谊”为名的肉欲爱情。结局,余生不见。<br>感叹:在“被锤、被骟、被摧残”的人生里,爱情或许是最好的救赎。同时,青年时代总是美好的,如题;就像爱情,却不可能永恒美好。 3、2月14日——2月17日《海边魔术师》/孙频/《收获》2022年第1期头条<br>《苏格拉底的申辩》内容晦涩,暂停一天,做做心理建设。<br>读《世说新语》一则。<br>内容:谢安和友人乘船游海。面对风浪,对比孙兴公和王羲之的瑟瑟发抖,他不动声色。<br>结论:谢安真会装X。想起苏轼对好友章惇的评语来:能自判命者,能杀人也。<br>2月15日 孙频的文字甚妙,决定精读。准备再读《鲛在水中央》。<br>2月17日 《海边魔术师》完读<br>情节:妹妹携父南下木瓜镇寻兄,发现了一个被其兄影响巨大的小镇。<br>妄评:找人貌似主线,却是醉翁之意。木瓜镇貌似世外桃源,实质已形在神失。<br>《海边魔术师》让我不禁想起《穿过欲望的洒水车》,虽然两者都以找人为线,内核却完全相悖。<br>感叹:环境才是人生的幸福源泉。当然,魔术师能改变环境。 4、2月18日——2月21日《鲛在水中央》/孙频 /《收获》2019年第一期头条<br>情节:以借书为名,主角长期不定时地照顾被自己杀害者的父亲。死者的父亲去世后,死者的女儿远走他乡。 5、2月19日 是特殊日子,书都看过,《苏》《鲛》《盆景》《两座桥》;事都做过,吹笛、练字、摆谱、下厨、台球、养花、酗酒…… 6、2月20日 夜酒太晚,看书仅几页。 7、2月21日《鲛在水中央》是近年回读中品质最好的小说!(当年心事太重,瞎看。)<br>感叹:看不懂硬评的感觉实在不好。但多维度的文本中择一浅尝还是可以的。<br>人一辈子都在和内心相爱相杀,当相杀居多时,分裂状态是人生的苦行;当内外相融时,是和谐宁静淡泊的至高心境。我做不到,但庆幸曾有过片刻。 8、2月22日 单日读诗之最,虽然品质不高。 9、2月23日《松林夜宴图》/孙频/《收获》2017年第4期头条<br>情节:外公的遗画让李佳音寻求半生,既求画意,也探人生。最终在老师的另一幅画作中得到解脱。<br>感叹:生活的远景?现实的困境?疯子最能发现世界的本真。<br>10、2月25日 连看三篇孙频的头条小说,感叹多,消化慢,心情压抑,另觅作者去。《松林夜宴图》中的人性在追求极限,非正常人的思维。<br>另:看了几页《唐朝诗人的朋友圈》,其中的史实基本知悉,就当复习,也用悦读调和一下苦读。 11、2月26日《似曾相识谁归来》/范小青/《十月》2023年第3期<br>情节:为了讨债,“我”在敬老院从债主“变身”为债务人。<br>感叹:借钱、拆迁、养老,混沌的世界,扎心的现实。 12、2月28日 《谁能杀死变色龙》/赵松/ 《收获》2022年第5期头条<br>情节:我接手了室友小A的前任老男友,最后也转身离开。<br>感叹:恋爱有很多种,因为需求有很多种。 <p class="ql-block">13、3月1日 《飞来飞去》/东西/ 《收获》2022年第5期</p><p class="ql-block">情节:疫情期间,“我”从美国返乡给临终老母尽孝,竟被家族微信群认定拔掉了母亲的氧气管。</p><p class="ql-block">感叹:孝道是中国人过度衍化的概念,适合大家族,未必适合普通人。至少,鲁迅都曾望而却步。</p> <p class="ql-block">14、3月5日 《荒原上》/索南才让 /《收获》2020年第5期头条/八届鲁奖中篇</p><p class="ql-block">前几天吹笛过多,书有耽搁。当然,读书的困境是主因。今起,先看鲁迅文学奖作品。</p><p class="ql-block">情节:六人去荒原灭鼠,五生一死。其间有绝望的爱情,有霸凌和反霸凌,有自怨自艾的感叹,有无足轻重的龙套。</p><p class="ql-block">妄评:藏地的风情,殊异的民俗,悲悯的情怀,顶级小说。</p> <p class="ql-block">15、3月8日 《地上的天空》/钟求是 /《收获》2021年第5期/八届鲁奖短篇</p><p class="ql-block">情节:“我”受忘友遗孀之托,处理其生前藏书,意外发现亡友的隐秘“情人”及他们的来世婚约。</p> 三、3月11日— 《淑女》/唐颖 《收获》/2024年第3期/长篇<br>无奈放弃《苏格拉底的申辩》,底子不足,勉力硬读,担心揠苗助长。其后,暂时不再好高骛远,哲学、政治、心理、法律、经济类书籍不列为必读的主书,仅供穿插。 16、3月13日 《世间已无陈金芳》/石一枫/ 《小说月报》2014年第8期/首发《十月》2014年第3期/七届鲁奖中篇<br>情节:陈金芳想“逆天改命”,非法集资乡亲的拆迁款不尽折腾,只为追求畸形的做人尊严(少女期曾被生活贴地摩擦),最终一无所有。<br>感叹:“我”和小提琴“听众”陈金芳的最大差异就在于认命与否。 17、3月14日—3月16日 《琴断口》/方方 《小说月报》2009年第7期/首发《十月》2009年第3期/五届鲁奖中篇<br>情节:杨小北约见女友前任宣示主权,间接导致前任意外身亡。他和米加珍的爱情和婚姻自此笼罩在阴影中。米加珍参加前任母亲丧礼而流产。最终,他们分道扬镳。<br>感叹(摘自原文):爱很伟大,爱情很脆弱。距离近了,身边人都是敌人,越近越是。 18、3月16—3月18日 《隐身衣》/格非/《收获》2012年第3期/六届鲁奖中篇<br>情节:一个以音响器材为生的发烧友,在前妻红杏出墙远遁异乡后,在姐姐的搬家逼迫下,面临无家可归的境地。在小老板发小的介绍下,他决意出售珍藏的可做生命寄托的音响,买主离奇“死亡”。在索要尾款时,他和买主别墅里的毁容女人结合生女。<br>感叹:《笑傲江湖》后,再次从书中感受到音乐的魔力。格非的音乐修养已在《江南》三部曲中初见端倪。<br>另:3月15起网阅《水在时间之下》/方方/《收获》2008年第6期(非全本)<br>补:根据《隐身衣》提示,试听古典音乐奶妈碟《女大不中留》,这或许是看小说的另一层意义。 19、3月19日 《李海叔叔》/尹学芸/《收获》2016年第1期/七届鲁奖中篇<br>情节:贫穷的李海叔叔与“我”家交往几十年,物质上只索取无回报,直到老死不相往来。多年后,“我”和他的儿女们巧遇,在深入了解中慢慢放下过去。<br>感叹:想起《一句顶一万句》、《姑父》/《收获》2005年第3期,物质与精神的交换、碰撞、和解是生命终极的难题。 20、3月21日《山前该有一棵树》/张者/《收获》2021年第3期/八届鲁奖短篇<br>情节:应孩子要求,胡老师说动矿长在506矿小学的操场上移栽了一棵胡杨,这是山上唯一的树。最终,胡老师因为意外死在讲台上,胡杨也没成活。<br>感叹:越艰苦,越会心存希望,也越容易相对乐观。 <p class="ql-block">21、3月29日《国家订单》/王十月《人民文学》2008年第4期</p><p class="ql-block">情节:因为911恐怖袭击,美国需要巨量国旗,委托小老板赶工,在五天仅睡4小时的加班中,张怀恩过劳而死。小老板在柳暗花明的订单后,重新坠入深渊。</p><p class="ql-block">感叹:挑战极限,往往是利益驱使。</p><p class="ql-block">另:前几日厌倦抛书,以规避书籍的绑架,可内心总有飞蛾扑火的犯瘾感。《淑女》不如《水在时间之下》,做三月主书有深情错付的遗憾,暂拟读茅盾奖长篇。</p> <p class="ql-block">22、3月30日《傩面》/肖江虹/《小说选刊》2016年第10期/首发《人民文学》2016年第9期/七届鲁奖中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