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丰碑永铸江淮

顾峰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5年3月30日,在清明节到来之际,淮安区老年大学手机班、摄影班全体学员,在临时党支部书记顾峰、潘树祥带领下,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茭陵乡大胡庄烈士陵园,敬献花篮,低头默哀,祭奠八十二位抗日英雄。全体同学肃立在纪念碑前,听讲解员讲八十二位烈士抗日战斗事迹,深切缅怀革命烈士的丰功伟绩,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1年4月的江淮大地,春风未暖,硝烟已浓。新四军三师八旅二十四团一营二连的八十三名将士,在副营长巩殿坤、连长晋志云的带领下,以血肉之躯在苏北大胡庄筑起一座永恒的精神长城。他们用生命谱写的壮歌,穿越八十四载风雨,至今仍在神州大地上回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连进驻大胡庄的两日,是生死抉择的两日。这里距日寇盘踞的涟水县城仅九公里,二连既是刺入敌后的尖刀,更是守护淮安县委机关的盾牌。当数百日伪军趁着乌云蔽月渡河偷袭时,二连将士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六倍之敌压境,短兵相接的六个小时里,每一寸土地都浸透忠魂热血。子弹打光了,就用刺刀劈开黎明;阵地失守了,就以身躯再筑防线。圩门前的焦土,见证着没有一人后退,没有半步相让的壮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82具年轻的身躯永远定格在燃烧的阵地上,他们用生命践行着“与阵地共存亡”的誓言。幸存者刘本成身上压着的,不仅是战友的遗体,更是一个民族不屈的脊梁——这道用青春与热血浇筑的脊梁,终将撑起东方破晓的曙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82位烈士平均年龄不足二十岁,他们本应看见新中国的朝阳,却在最灿烂的年华化作守护黎明的星辰。当我们抚摸纪念碑上深深镌刻的名字,仿佛触摸到民族精神的基因密码:那是“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忠诚,是“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担当,是穿越时空依旧炽热的信仰之火。</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胡庄八十二烈士用信仰与生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他们的英雄事迹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历史从未走远,在实现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大胡庄的冲锋号始终在耳畔回响。让我们以心香一瓣祭英烈,以奋斗之志续华章。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力所能及的为社会、为家庭发展繁荣发挥余热作贡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