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 者:日月交辉</p><p class="ql-block">美篇号43273918</p> <p class="ql-block"> 走进邓缵先故居,在岭南紫金县的蓝塘河畔,感受这座青砖灰瓦的百年老宅。这里是邓赞先的故居,也是他十八载边疆岁月的精神原乡。这位清末贡生,以诗书传家的岭南才子,却在四十七岁那年毅然西出阳关,将毕生热血洒落在新疆的戈壁荒滩。他的生命如同一株扎根大漠的胡杨,虽历经风沙却始终挺立,最终以六十五岁的壮年之躯,与五位家人共赴国难,铸就了近代边疆史上最悲壮的一页 。</p> <p class="ql-block"> 瀚海书生,铁肩担道义。宣统元年的贡生桂冠,未能羁绊他报国的脚步。民国初年,他怀揣"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理想,应考知事,远赴西北。当新疆的广袤天地展现在眼前时,这位书生眼中闪过的不是荒凉,而是"修水利、开农垦"的治世蓝图。在乌苏、叶城、疏附等五县任职期间,他踏遍塔克拉玛干边缘的每一片耕地,引珠江水系之智,改良坎儿井灌溉技术,让千年荒漠绽放出阡陌纵横的绿色奇迹。百姓们亲切地称他为"邓青天",却不知这位勤政爱民的父母官,家中陈设仍是他离乡时父亲留下的旧物 。</p> <p class="ql-block"> 寸土不让,血染边关赤。1933年南疆动乱,外敌勾结暴徒越境蚕食。已卸任归乡的邓缵先闻讯后,竟带着家眷重返巴楚。在烽火连天的关隘上,他身着长衫,手持丈杆,以文人特有的风骨丈量国土。当暴徒的刀锋刺向年迈的县议会议长时,他拼尽最后一丝气力高呼:"此乃中华疆土!"殷红的血迹染红了界碑,也浸透了随身携带的《西域水道记》手稿。这个出身书香门第的岭南士子,用生命践行了"寸土不让"的誓言,其殉国地至今仍被维吾尔族乡亲称为"邓公泉" 。</p> <p class="ql-block"> 诗笔证史,文脉贯长虹。在新疆十八年间,他以诗为剑、以文为盾。从《天山吟》到《塞外竹枝词》,从《新疆建制志》到《叶城风土记》,他以诗证史的独特方式,记录下边疆变迁的点点滴滴。这些浸透风沙的墨迹,不仅成为民国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文献,更在百年后成为粤新两地文化认同的纽带。当喀什老城的邓公书院飘出《木兰辞》的吟诵,当紫金故里的学子捧读《西域水道记》手稿影印本,跨越千里的文脉在此刻悄然相融 。</p> <p class="ql-block"> 站在蓝塘河畔的邓公故居前,我们仿佛看见那位身着长衫的岭南士子,正策马穿越戈壁。他的身后,是岭南稻浪与西域胡杨的遥相守望;他的前方,是民族大义与文人风骨的永恒交响。这种"戍边爱国、廉洁奉公、以诗证史"的精神,恰似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海市蜃楼,虽虚幻缥缈却震撼人心,成为岭南与西域共同的精神坐标。当新时代的援疆列车再次穿越戈壁时,邓赞先的诗篇仍在风中回响——那是最深沉的文化乡愁,也是最坚定的文化自信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