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史无前列 51.傲雪凌霜

蓝色的跳跃

<p class="ql-block"> 作者:申培良</p> <p class="ql-block">热血丹心 第五章 史无前列 51.傲雪凌霜</p> <p class="ql-block">  前面写到过,大舅从安康调任陕西省粮食厅厅长之后,又调任省供销社党委书记和主任,由于平时喜欢和大家打成一片,职工群众非常拥戴,六十年代初,“文革”前,为他评功摆好,大加赞扬。然而,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一下子改变了这一切。</p> <p class="ql-block"> 大舅王廷佐</p><p class="ql-block"> 苗姨在《回忆大哥的几件事》和《往事随记》中写道:</p><p class="ql-block"> “文革”造反派给他脖子上挂了一块“打倒阎锡山走狗”的牌子,顿时他伤心的流泪了,内心不知有多苦,可就是从不说什么。这是他一生第二次流泪,第一次是失去父亲时的亲情泪,这一次又该叫什么泪?</p><p class="ql-block"> 当我的老师把这件事情告诉我,我前去看望他时,表面看他还是很乐观,他把自己制作的非常精美的“老三篇”小本子送给了我。</p><p class="ql-block"> 回想和写到这里,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嚎啕痛哭,大哥好冤枉啊!</p><p class="ql-block"> 他的一生是受人尊敬的一生,在工作岗位上,他的领导能力强;在人民群众中,他有极高的威望。他想不通,也无处诉说,只能闷在心里默默承受。在身陷囹圄,限制人身自由期间,我去看他时,仍然坦荡执着,正气</p><p class="ql-block">-307-</p><p class="ql-block">凛然。”</p><p class="ql-block"> 据表外甥回忆:“文革”初期,我还是孩子,总是在省供销社大院最惊险和隐蔽的地方玩耍,藏在大食堂院里最高的梧桐树、大操场西北角大洋槐和大院西墙边长长一道柏树林里,几次惊愕发现成群的西北局的小骄车开到我们院子里躲藏。</p><p class="ql-block"> 即使文革中,我爷(即我大舅)也没有抛开他的幽默。冒充革命的“造反派”让他滚下台,但他觉得群众不会让他下台的。他很自信,与群众关系特别好,又见多识广,特善言辞,一天到晚排着队来我们家的人,可以说是络绎不绝,听他讲历史,讲故事,一道抽着他的中华香烟,和谐共生,其乐融融。</p><p class="ql-block"> 当时老干部的经历也很多,我爷既全力保护西北局的干部,又有些倾向工联。因为他跟“文革”时期的陕西省委书记的李瑞山很好,李瑞山很尊敬他,也很看重他,好几次说让他当革委会副主任,财经贸口的负责人。作为老干部,多次要结合他,我也搞不太清楚,他当时是不是做了经贸委、财经办的主任,只是在家里听他说过……</p> <p class="ql-block">  李 瑞 山 ,曾任陕西省委第一书记,国家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顾问。</p><p class="ql-block"> 他对文革的认识是非常清楚的,对群众运动也是非常理解的,但对过激的行为是非常反感的。他很幽默,有一句名言,他们叫我用山西话说滚下台,凭什么叫我滚下台?我看他跟老干部聊天儿,跟张铁民聊到此,两人一边说,一边会意地一笑了之。</p><p class="ql-block"> 运动过火了,后边四条荒唐的罪名就来了,咋优秀(早年秘密参加革</p><p class="ql-block">-308-</p><p class="ql-block">命,三十几岁就当了专员),山西的(与阎锡山牺盟会联系在一起),陕南王(建国初期就担任了安康地委书记),级别高(一定就是九级干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王廷佐 在牛棚里制作的相框</p><p class="ql-block"> 姥爷先是被下放到泾阳的蚕茧基地,采桑叶儿,然后呢,关牛棚,他在牛棚里做了很多的手工,自己做的盒子跟工厂出的一样,现在家里还留存着纪念品,我可以把这个盒子拍照发给您。</p><p class="ql-block"> 但是,可能关他抓他的都是一般的人,西北这边对老干部的迫害也是登峰造极的,由于他与群众的关系比较好,基本上没有对他下毒手,工资金额降了四级,然后关牛棚,到工厂……</p><p class="ql-block"> “文革”时期,我父亲也被抓走,带了大高帽大牌子游街,我爷说这是什么?该批斗的是我,怎么批斗到你那儿去了?即使说我父亲,也是说,别跟别人激化矛盾。说明我爷这个人的人事关系,对待处理问题的能力非常好,很难有人因个人问题对他有什么恩怨,如果有,也只不过是为了共产党的利益而已。</p><p class="ql-block"> 有人盯着他,攻击他,攻击的很厉害……终于……</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下农村,到工厂颠沛流离,但也是泰然处置。</p><p class="ql-block"> 被下放到刚刚起步的铜川铝厂担任党委书记,实际是变向的贬职。</p><p class="ql-block"> 只是我婆婆在床上瘫痪着,到铜川以后有了车了,他能赶回来,就坐着大吉普车,跟司机周六晚颠回来,星期天晚上又奔铜川去了。</p><p class="ql-block"> 最感人的就是因为我婆婆在床上瘫痪着,他赶回来给我婆婆擦身子,他这一回来,我婆婆就特别的高兴,这也是一直印在我脑子里的事</p><p class="ql-block">-309-</p><p class="ql-block">情。</p><p class="ql-block"> △我曾经把下面一段经历归纳为《铜川足迹》,今天却觉得《傲雪凌霜》更为贴切而又意味深长。</p><p class="ql-block"> 因为,对于一个几十年来舍身忘死,夜以继日,提着脑袋献身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共产党人来说,这真的算不了什么。但毕竟已不再年轻,他的身体还真有些吃不消,去铜川铝厂,无疑是对他心理、生理和</p><p class="ql-block">生命的又一次重大考验。年龄在增长,生活却全无照顾,身体能否适应环境,就成为非常现实的问题。但他就是心怀对党、对人民的忠诚,赤胆忠心,义无反顾,一往无前,只身前往赴任……</p> <p class="ql-block">  大舅王廷佐左,在铜乡铝厂时与班子成员的合影</p><p class="ql-block"> 表外甥继续写道:“婆(即大舅妈),当时身体有病,不能一起前往,家里人想到:他一个人下放到工厂是很难支撑下来的,当时有三个方案,带我姐去、带我去或是带我弟弟去,可以有个伴儿,顺便照料一下。其实就我们仨的懵懂劲儿,连给他解闷都不成。加上家里人也不会,也不知道和组织联系,使得想法终归想法,始终没有决断成行。</p><p class="ql-block"> 毕竟他的本性就是一个奋发图强的人,到任后,再次展示出了他太行山干部的优秀素质,水平和才干,震惊感动了全铝厂,使得铝厂各方面事业蓬勃发展。”</p><p class="ql-block"> 有位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分配到铜川铝厂的职工在回忆中写道:</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煤炭、水泥、铝产品,这“黑、灰、白”三大产业已成为铜川</p><p class="ql-block">-310-</p><p class="ql-block">的支柱产业,如日中天的铜川铝厂自然地成为铜川工业的主力担当。</p><p class="ql-block"> 也正因为此,在全然不知情的情况下,大舅又突然调任铜川市委副书记,和山西籍干部张铁民做了搭档……</p> <p class="ql-block"> 张铁民与孙女的合影</p><p class="ql-block"> 还是表外甥接着回忆:“ 1976 年,我们所在的外语学校俄语班到铜川霸王窑煤矿接受教育,路过铜川市委,张铁民拉着我爷(即我大舅),两位山西籍的市委书记请我和我的一位同学朋友吃了午饭,了解了我们学生的情况,可是我当时没有意识到,这是山西在陕共产党的一对好搭档,都是心系党和人民的优秀干部.……”</p><p class="ql-block"> 说到此,我不由联想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记得是 1998 年,全国二十四城市人大工作会议在山西省朔州市召开,前些年因车祸不幸离世的省政协主席金银焕同志,当时任市委书记。我有幸与铜川市的一位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相遇,聊到我的大舅时,他突然间肃然起敬,不仅说:</p><p class="ql-block"> “认识,认识。”而且连声称赞:</p><p class="ql-block"> “是一个非常有水平、有能力,很有亲和力的好领导!”</p><p class="ql-block"> 三中全会后这个问题得到平反,是金子永远会发光。是的,他一生作风严谨不苟言笑,在漫长充满艰难险阻的革命道路上,在复杂的阶级斗争中,面临危难无私无畏。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奉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 是的,他的威望及德才兼备的能力与忠于革命事业的精神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和家人的爱戴与好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11-</p> <p class="ql-block">  编写:申培良,山西省长治市人大十一、十二、十三届常委会组成人员,现任老干支部书记、市老体协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山西省健康协会长治分会名誉会长等。从省城到乡下到地市,经历农工学干等,23岁从全市选拔出来的百名优秀青年干部中脱颖而出,成为当时市委最年轻的组工干部,数十年从事组织、纪检和人大工作。擅长写作,发表各类文体作品甚多,著有《蓝色的跳跃》《襟怀》《热血丹心》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