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孩子的平常心(家庭教育部分10)【2】

党树林

<p class="ql-block">认知的16个话题</p><p class="ql-block">1.诚实与撒谎。诚实是做人的根本,育人的基础。撒谎是孩子成长中一种思维现象,是涉事增多及应对意识的反映;是家人对孩子缺乏理解,粗暴教育,孩子应付家人的对策。孩子喜欢做的事,家长不许可,或是做了错事,为了免于挨打训斥,哄骗家长;或是家长想知道实情诱使孩子讲出,讲出后或因问题严重,或是丢人现眼,或是造成经济损失遭家人打骂训斥而为。孩子撒谎,教育就难。要使孩子不撒谎,应有融洽信任的家庭关系,孩子有话想对家长说,家长不同意的事也会向孩子解释清楚。</p> <p class="ql-block">2.对与错。孩子做的事,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能含糊。四十多年前听过一位离休干部教子的事。他儿子去别人家玩时带回喜欢的玩具,他知道后让送回去,但孩子赖着就是不去,无奈只好带孩子去,并说:“我是孩子父亲,今天来是娃今天在你家玩时带回你孩子的玩具,是我没有教育好孩子,没尽到父亲的责任,现在带娃送回,叫他受教育,也向你家道歉。”我常想这件事,也提醒自己是非要明。这位老干部爱孩子的方式是让孩子认识改正错误。当孩子缺乏勇气改正错误时,他创设条件,让孩子迈出改错的正确一步。也也可以看做是赢在起跑线上的开启步。</p> <p class="ql-block">3.尊重孩子。孩子要尊重吗?我以为不仅要尊重,而且必须尊重。孩子也是人,自有他的尊严和人格。涉及孩子的事都要与孩子商量,考虑孩子的意见;孩子犯了错,不要在家人面前批评,更不宜在吃饭时数落训斥,或用“你再不听话滚出去”来吓唬,这样做抵触情绪会大,难有收效。孩子做了好事,哪怕是一小点,就在全家人面前表扬他。当孩子有进步或受到表扬鼓励时,就会在精神上受到激励,情绪上得到满足,思想上产生愉悦。这种积极的内心体验,更能增加他的自信心、自尊心和上进心,产生再努力,再进步的强烈欲望。如果孩子总是受批评,就会产生不快的内心体验,其情绪就会越来越低,甚至完全丧失自信心、自尊心和上进心。正如古人所言,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孩子一些缺点,不宜整天絮叨个没完,适当时有据有理地指出。表扬或批评孩子应掌握分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尊重孩子,就要认识孩子,了解他的个性特点。我为了认知孩子,与其谈心,了解学习和思想;与他的同学交谈,征求意见和看法;与他的班主任、代课老师交往,也从侧面了解;学校开家长会,每场必到并作好记录,根据学校要求和孩子实情,提出改进意见。经过长期观察了解,我掌握了孩子诚实、有阅读爱好、有一定自学能力、回家先完成作业及学知识求新不求深等特点。家长要做有心人,把孩子作为思考对象,从多方面表现和发展变化中,及时了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6年6月17日NBA决赛,孩子说想看比赛。当时正是高考冲刺的节骨眼上,我说就不看了。孩子还是软缠硬磨着要看,就答应他只看上半场,他说行;当下半场快开始时,他又说还想看下半场。我听后并没有批评他说话不算数,只问“真的想看吗?”他说“真的”。那就看吧。我为什么没有拒绝孩子看球赛,因为那时他一门心思在球赛上,叫他看书学习不会有啥效果;既然看了上半场,没看出个输赢的最后结果,心里总像缺了点什么。那天晚上孩子比平时多复习个把小时,也算是把看比赛的时间补回来。尊重孩子不是以孩子为中心,全家围着孩子转,把好吃好穿的都給孩子,不让孩子干力所能及的事,把他(她)的一切全包下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尊重孩子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自理能力的增强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懂得自己才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孩子的信心和自尊,是在和谐的家庭环境下,在无数被鼓励、被认可的瞬间培养出来的,是潜藏在他身上一种无形的力量。孩子也会犯傻做错事,就让他在酸甜苦辣中体味生活,在摸爬滚打中锻炼提高。</p> <p class="ql-block">4.能做与不能做。孩子小时候撒欢哭泣打闹,无关紧要,有大人陪着;孩子稍大懂事,要告知那些事能做,那些事不能做。我家孙子看他爸用电笔试电,也学着用螺丝刀捅电源插座,为防止被电伤,让他长记性,被揍挨打。提示孩子夏季不能去湖泊游泳,危急情况下如何自救与救人,学会避险和自我保护,防止和应对校园暴力,注意疾病传染;遵纪守法;过马路守规矩;规矩是什么,它是浸润人内心的不需要提醒告诫的约束,是践诺以约束为前提下的自由;不嫌弃交往学习差的同学,注意接触行为不轨和性格扭曲的人。手机是孩子必用又怎么用到位,一味禁绝不行;孩子使用手机应有时限要求和学会内容选择,禁绝走路或干事看手机的习气。手机使用能力影响着孩子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5.考与不考的认知。关心孩子要考的知识,也注意老师不教,学校不考却与以后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能力。孩子到什么年龄,该咋就咋,该学啥就学啥,该干啥就干啥,比如干点家务,学着做饭。现今不少家人不让孩子干家务,更不会示范引导孩子干家务,这是认知的偏差。孩子要想干点大事,先从干点小事开始,包括理好自己。动手是一切美的起点。孩子学干家务,是培养动手能力,掌握一种生存技能,形成好习惯的起点,切合“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语)理念。干家务、做饭是伴随人一生须臾不可离开的日常。我周围一些老人,因不会做饭或自理能力欠佳,老年生活显得被动,人生趣味缩水。因此,孩子从小学干家务,理好自己,是关乎一生的事。</p> <p class="ql-block">6.熬夜与刷题。中考高考前夕,是考生最苦最累最难熬的时日,主要是熬夜刷题,冲刺升学考试。我孩子高三刚开始,家长会就提出每晚至少复习三个小时的要求,我觉得长,减到两小时。当时想,学习也累人,不宜疲劳战。长期疲劳,学习效果差;熬夜太深,也影响白天学习。记得那时,孩子从学校要带回好多测试题,各科都有,天天如此。我看了都摇头,孩子只能硬着头皮做。学校的目的想通过刷题,巩固所学知识,掌握答题技巧,也有“押题”碰运气的成分。我对孩子做这么多题采取不管、不问、不规定时间的放任态度。“不管”是他做还是没做不管,“不问”是孩子会做还是不会做不问,“不规定时间”是不规定熬夜要到什么时间才能睡觉。记得孩子那时晚上十点左右就睡觉,只有三四个晚上熬到十一点。之所以这样考虑,是学习主要在平时积累,一味地靠熬夜刷题,效果不见得好,也影响第二天的学习。高考后才知道,对高考前带回那么多试题,孩子采取一看就懂的简单题,直接放过,难一点的画图把思路搞清就行,比较难的才老老实实去做。这样做巩固了所学知识,压缩了做题时间,保证充分睡眠以应对紧张的考前学习。</p> <p class="ql-block">7.孩子什么时候算长大了。每个家庭都会遇到孩子什么时候算长大了的问题。在农村,孩子结婚就算长大了;而在城市,特别是在校生,家长很难认定孩子是否长大了。不信你看看周边一些老大不小的学生还要家人帮这帮那。我孩子由坐公交车到改骑自行车上学,我就做了这样的事:先是骑自行车测算去学校的距离和要用的时间,查看上学路上通过的十字路口及车辆掉头的路口,并把看到的这些内容画在纸上,一一告知孩子。若时间允许,就骑自行车送孩子到主干公交线路上。我为什么要事先做这些“功课”,就是认为孩子还小,不放心啊!一次孩子要补习奥化比赛课程,因结冰路滑,不放心他单独去学校,就陪他一块儿去。可没骑多久,我就先摔了一跤,孩子双脚撑地看我爬起来,然后继续前骑,不一会儿,我又摔了一跤,孩子还是双脚撑地看着我爬起来。这时,我对他说:“你去吧,我回去了。”家人总是通过一些具体事来认识孩子长大了。孩子大了,家长应放手放心地让他做自己能做的事。</p> <p class="ql-block">8.培养读书习惯。再聪明的人,都是学而知之。孩子小时候,有绘本他会翻着看,假若家里买的书多,他会轮番看,有图带拼音的书,是孩子很好的识字读书方式。孩子认得一些字后,可以把一篇短文让他读,再复述,然后鼓励他把这篇短文写出来。这样做就把读说写练习融合在一起。人的写作练习大多数是从模仿开始的。读书日久能成习惯,成为人生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9.读些课外书籍,比如文学、哲学、历史、诗歌等。知识背景复杂的人,能以不同方式思考问题,形成发散式思维,会有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易于突破瓶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0.让孩子拆卸组装废旧家电。拆卸组装废旧家电,家长参与,讲解结构原理,让孩子生发接触家电的兴趣和提高动手能力,充实学生生活。我孩子十岁时,一家三口逛玩具店,孩子在电动汽车展柜前痴迷地看了很久,叫也叫不动,无奈去拉他,拉他还是不动,挣着非要买电动汽车,并夹有哭声。那时我俩工资就一百多元,要买的电动汽车也是一百多元,买了电动汽车这月的日子就不好过,要买还真要下点决心才行。在众人劝说下,咬牙总算給他买了。放学回家他做完作业,不用问,肯定在书房玩电动汽车。他看着电动汽车一闪一亮,碰到东西还能改变方向,一个人玩着笑着,不时笑声从门缝里挤出,玩得十分开心。可是玩了不久,回家却听不到欢笑声,推门一看,汽车被他拆得七零八落,放在地上的改锥说明他曾试图重装电动汽车,但没有组装起来,自个儿顶着。我问他这是咋回事,他只是说,“我就想看看里边”,然后就哭。哭是怕我打他——买汽车是让他玩的,他却拆了,玩不成了。我没有训他,更没有打他。心想:孩子自有他的好奇心,不仅要玩,还想看看里面;虽然看不懂,也组装不起来,但他想知道汽车内部的奥秘。单就想知道汽车内部的奥秘,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也该满足,花一百多元也值得。</p> <p class="ql-block">11.身体锻炼。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学生中戴眼镜的越来越多,胖子增加,体能下降。我以为主要是学业过重,睡眠不足,缺少锻炼,不良饮食及过度影视用眼。我接触一些家长,他们埋怨孩子踢球、打篮球、健身等体育运动占用时间太多,不如把这些时间用在学习上更好。其实,“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则无德智也。”“体者,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也。”“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毛泽东语)家长时刻把握好德智体美劳的关系,督促孩子全面发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2.在情境中引导教育孩子。所谓“情境”,是指在即时发生的情况下。这里举两件事:一次接孙子回家,他看我在前面就把小吃包装袋扔在路边花木中,我眼角余光看到了,用手指了指包装袋,没说一句话,也没有批评,他就捡起包装袋扔进垃圾桶。另一次等公交车,他与同学在站台长椅上疯跑,我劝他下来,他顶撞我:“别的小孩也在玩啊”?“别家小孩有他的家人,我不好说,你先下来。”尽管他玩在兴头上,也得从长椅上下来。在情境中引导教育孩子,好在即时,便于纠正。</p> <p class="ql-block">13.养育成功的见解。不管家庭背景和贫富程度,凡是能让孩子从小体验生活中酸甜苦辣,历经地气熏陶的孩子,在社会上站得住脚,能自立,有作为——即使做的是普通事,照样会干好;能以一己之力,服务社会,养活家人,这应是养育的成功,不单是高考状元,名校学生。孩子若能掌握一门手艺,或技能上有创新,更是应该推崇和赞赏。</p> <p class="ql-block">14.孩子养到能自食其力就够了。现在不少家长最不应该却竭力而为的是把孩子的一切安排周全,替孩子消化掉所有忧虑,为他们铺平人生路。从入学、升学到留学、工作,从买房、买车到结婚生子,什么都管,实在管不了了才歇手。自己一无所求,当一辈子“孩奴”,一生都活給孩子。</p> <p class="ql-block">15.家长素质。家长素质,是做好家庭教育的前提。父母的素质体现在以无声的语言,模范的行动,高尚的品德教育影响孩子。应着眼时代要求,做到负责、耐心、及时,把握好十二三到十七八岁这个年龄段。这期间孩子发育快,接触面广,吸纳知识多,可塑性强,好习惯易于养成,但思想行为不稳定,自控能力差,对人生、生活、社会的诸多方面似懂非懂,应细心观察,正确引导,及时教育。孩子到一定时候,随着年龄增长和实践增多,在感悟社会和体味生活中,自然会成熟起来。</p> <p class="ql-block">16.关爱与责任——为孩子离家做准备。没有吃苦流汗和坚持不懈努力的孩子,年轻时学不到知识,考不出好成绩,长大难有作为,也不知孝敬家人和关爱他人,甚至啃老。若要仔细观察某个不成器的孩子,都会在养育中找到原因。靠父母吃饭的孩子,终究在社会上站不住脚。一个人连养活自己的勇气和能力都没有,甚至演变为啃老者,除自身原因,家人难脱干系。诚如洛杉矶家庭心理师杰夫·布卢姆说:“如果我们希望孩子长大后更加独立,就应该每天为他们将来的离开做好准备。”日本幼儿教育家辰巳渚更是绝情但细细品味却深情满满地告诫:“养孩子就是为了有一天把他从家里赶出去。”“我是怀着一种强烈的感情说出这句话的,我希望孩子们即使有一天离开了父母的庇护,也能很好的生活。”(《会做家务的孩子更幸福》漓江出版社序章P003)勤快的父母,容易养出懒惰的儿女;溺爱的家长,会让儿女形成依赖的习惯。爱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能力,更是一份责任。养育孩子神圣艰辛,以平常心期待,终会结出丰满甜美的果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尽责养育孩子的父母,是值得尊敬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