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承德的秋总是来得早,松针簌簌落满山径。一个秋高气爽的上午,我踏上了须弥福寿之庙的石阶。这座皇家寺院,又称“班禅行宫”,不仅是清代皇家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更是民族团结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如同镶嵌在燕山深处的一颗明珠,见证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明进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780年,乾隆皇帝迎来七十大寿。远在西藏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六世班禅额尔德尼,为表达对中央政府的拥戴,率领3000人历时半年,提前一年启程,长途跋涉三千里前来祝寿。这次翻山越岭的觐见,源于清朝政府对西藏地区的有效治理。自1727年设立驻藏大臣以来,中央与西藏的联系日益紧密,六世班禅的东行正是这种政治认同的生动体现,六世达赖当时只有13岁,因此没能来祝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为妥善安置这位宗教领袖,乾隆皇帝谕令仿照扎什伦布寺形制建造行宫。这项浩大的工程历时三年完成,占地3.79万平方米。建造过程中,清廷不仅调集了内地能工巧匠,还专门从西藏聘请了技艺精湛的工匠。据《清实录》记载,工程耗用黄金1.5吨、白银50万两,大量珍贵建材通过骆驼商队从西藏、新疆等地运抵承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走进寺庙,多处传递出民族融合的信息。建筑规制与小布达拉宫基本一样,依然是山门、碑亭、琉璃牌坊,亭内立御碑一座,记述建造须弥福寿之庙的动因。琉璃牌坊的制式与普陀宗乘之庙相同,上题“总持佛境”,喻说佛缘广大。</span></p><p class="ql-block"> 这座寺院的建造开创了“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典范,通过宗教建筑的物质载体,实现了多民族文化的深度交融。<span style="font-size:18px;">寺院整体布局模仿扎什伦布寺,又融入了汉式建筑的对称美学。</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须弥福寿之庙是一座典型的汉藏文化交融的建筑。它的建筑风格既有汉式的宫殿布局,又有藏式的佛殿特色。比如,主体建筑大红台高30余米,与小布达拉宫有所不同,不再装饰藏式盲窗,每层窗饰采用汉式垂花,檐前殿则采用了汉式的歇山顶和斗拱结构。</span></p><p class="ql-block"> 大红台内群楼荟萃,中心处为妙高庄严殿,此殿也是班禅讲经之所。妙高庄严殿的顶部覆镏金铜瓦,四脊金龙弓身翘尾,栩栩如生,八条金龙每条重约一吨。<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种藏汉合璧的建筑风格,正是中华民族文化融合的具象化表达。</span> </p><p class="ql-block"> 这种文化交融不仅体现在建筑上,还体现在寺庙的装饰和布局上。寺庙内既有藏传佛教的佛像和法器,又有汉式的对联和匾额。这种融合不仅让建筑更加丰富多彩,也体现了清朝时期各民族的团结与和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凝视大红台,外墙上那些深浅不一的轮廓里,仿佛还叠印着六世班禅浩浩荡荡的祝寿驼队。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妙高庄严殿前驻足,檀香木雕的班禅法像眉目低垂,山风掠过檐角铜铃在风中轻响,仿佛听见了历史的回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有一幅画特别显眼,画师用孔雀石研磨的青绿,勾勒出六世班禅万里东行的盛景:1779年正月,三千匹骆驼驮着《丹珠尔》经卷翻越唐古拉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转过回廊,乾隆手书的四体文碑记被岁月浸染得温润如玉。我坐在吉祥法喜殿前的石阶上,看见许多人摇着转经筒走过。</span></p><p class="ql-block"> 须弥福寿之庙借山势步步升高,过万法宗源殿,最后是一座七层八角的琉璃宝塔,称作万寿塔,宝塔通身镶嵌绿色琉璃,以精美佛龛环饰,结构秀美,色彩鲜艳,此为寺庙的最高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归途中,回首望去,整座寺庙掩在苍松翠柏之中。</span>历经240余年风雨,须弥福寿之庙依然保存完整。2007年,这座古建筑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寺内现存的壁画、唐卡、法器等文物,成为研究清代民族关系的重要实物资料。每年农历六月,当地都会举办盛大的佛事活动,汉藏僧众共同诵经祈福,延续着这份跨越时空的文化情缘。</p><p class="ql-block"> 须弥福寿之庙用无声的建筑语言告诉世界:正是这种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铸就了中华文明的辉煌。当晨光洒向金顶,这座见证民族团结的丰碑,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未来的曙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