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时总爱在岁月的长河里回溯,1972 年 3 月 31 日,那个乍暖还寒的春日,成了我人生旅程中一道深刻的分水岭。那一天,刚刚十七岁的我背上行囊,告别父母,告别 了留下十七年足迹的故乡小城 ,奔赴西北的大草原---三新种马场,开启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峥嵘岁月。<br> <br>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我们集合在县委大院广场。一张张年轻的脸上,写满了对未知的憧憬与不安。也满怀着与亲人的不舍和家乡的眷恋。汽车缓缓启动,身后县城的轮廓渐渐模糊,眼睛有些湿润,前方,是广袤而陌生的乡村大地。扑面而来,身后,家乡和父母,渐行渐远,,,, <br> <br>一路颠簸,一路风啸,抵达三新马场时,一溜平房的场部门前,农工,老知青,质朴的笑容和热情的招呼,驱散了我心中的一丝紧张。那低矮却温暖的土坯房,那一眼望不到边的田野草原,还有那门前简陋的篮球架,都成了我们知青新生活的底色。 白天,我们跟着农工在田间劳作。春日里,翻耕土地,播下希望的种子;夏日中,顶着烈日铲地、,汗水湿透了衣衫;秋天,金黄的麦浪里,是我们忙碌收割的身影;冬日,围坐在热炕头,分享着一年的收获与辛酸。每一滴汗水,都滴落在这片土地上,滋养着庄稼,也滋养着我们的成长。<br> <br>夜晚,躺在土炕上,透过小小的窗棂,望着满天繁星。远离了城市的灯火,乡村的夜格外宁静。耳边是轻柔的风声,偶尔还能听到几声犬吠。那时从没离开过家的我,常常会在夜晚想念家乡,想念父母,迷茫着人生的意义,焦虑着 知青的岁月和未来,,, 在知青的日子里,我刚开始分在农业二连,睡在一铺炕上的军凯,宋玉明,一起吃饭一起劳动,形影不离亲如兄弟。 大马队的超武,邹生,羊队的邹志敬,陶广和,在他们哪里一起喝酒一起奔跑,一起站在 大坝上看晚霞;还有超武,邹生,军凯,志明,志敏,国建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我们以苦为乐,篮球让我们在劳动之余有了更多的快乐,成了亲密战友。三新马场知青篮球队也曾获得全县知青篮球赛冠军。马场的文艺宣传队里和刘纯,代君,时战华,刘志敏,柳敏,李灵敏,姚丽娟等战友尽展才情在团书记袁广忠带领下参加了全县文艺汇演,,第二年离开场部二队又去了开荒队,在哪里与李云,高桂琴,大伟一同走过了那段举目看蓝天,满眼皆荒原的难苦的岁月,,,开荒队的农工刘河,大老板子老赵,姜书记与我们亲如一家。他们用质朴和耐心,教我们如何分辨庄稼和杂草,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生存; 那些一起劳动、一起吃饭、一起欢笑的时光,成了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 如今,岁月流转,如今我们以年逾花甲,当年下乡的情景却依然历历在目。那段知青的岁月,磨炼了我们的意志,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更让我懂得了生活的真谛。它是我人生中一段不可磨灭的经历,如同陈酿的美酒,在岁月的深处,散发着迷人的芬芳。每当回忆起 1972 年 3 月 31 日那个启程的日子,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暖流,那是对青春的怀念,对那段特殊岁月的敬意。<br> 2025年3月31日于哈尔滨 2006年下乡38周年重回马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