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皇华馆:久违的认知

百草

<div>在太原市的五一路与海子边之间,文瀛公园东门口,有这样的一条小街,虽然不足两百米,却见证了这座城市上千年的历史,承载了一代又一代太原人的回忆。</div><div>一座建筑形态独特的古建筑——皇华馆,灰砖垒建,风格独具,从外观上看就历经风雨,年代久远。</div><div>我从这座建筑门前走过无数次了,能感觉到岁月在这里留下的深深印记,光听皇华馆这名字,就觉得大有来头 。<br></div><div>遗憾的是,我直至今天才读懂了它的历史故事--是与科举密不可分的。</div> ▲《诗·小雅·鹿鸣之什》<br><div>皇华一词,出自《诗·小雅·鹿鸣之什》有“皇皇者华”之篇,意谓君遣使臣,以礼乐相送,表明远而有光华。在古代,皇上为了让自己的基业不朽,会专门派遣使者四处调查民情民意,了解民生疾苦和愿望。</div><div>清朝时期,皇华馆中居住的是科举考试中的主考官和副考官,“皇华”的使用,一方面是在激励考官正直公平,另一方面也展现着皇帝对科举考官的重视与褒奖。</div><div>可以说,彼时的皇华馆是太原的政治中心。</div> <div>皇华馆,老贡院,考官住的地方,堪称“教育圣地”。</div><div>3层阁楼,在清末民初曾是科举时代主考、副主考接待所。</div><div>皇华馆在清光绪年间作为 提督学政(别称学台)的衙门,与督抚共同主管全省的 教育和 科举考试等事务,其衙门就设在皇华馆。</div><div>这一时期,皇华馆的主要功能是作为教育和考试的管理机构。</div> <div>1902年,在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的建议下,山西巡抚岑春煊将拟建中的 山西大学堂与中西大学堂合并,开设中学和西学两个专斋,西斋就是借皇华馆学台衙门西院的皇华别墅组织教学的,直到1904年才迁入侯家巷新址,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学前身。<br>因此,皇华馆也曾是教育机构的一部分,特别是山西大学的前身。 <br></div> 随着科举制度的没落,清朝的灭亡,战争的残害,皇华馆也不再有往日的生机。 <div>民国时期,政府实行裁府留县,即设省、县两级建置,阳曲县衙驻皇华馆。1937年日军侵占太原,阳曲县政府移至河口镇,皇华馆改驻日伪阳曲县政权。直到1945年8月,民国山西省政府重返太原后,阳曲县政府才返回皇华馆。</div><div>3年多后,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接管小组跟随解放军入城,并在皇华馆接管了民国阳曲县政府。</div><div>所以,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说皇华馆是太原的政治中心,一点也不为过。</div> <div>解放后,皇华馆也从未冷清过,它不再是阳曲县政权的保留之地,迅速成为太原市的文化商业区,开始了成功的商业之路。</div><div>当时的海子边主要经营的是裁剪衣服的商行,有人看准了这一市场,便做起了批发布料的生意,四周遍布各个纺织厂家的办事处。</div><div>这里就成了当时太原市重要的商业区,自然也是重要的经济中心。</div> 60年代后期权属归临汾纺织厂,当年山西省冶金实验厂在临汾建厂占用了临纺土地,省政府以太原皇华馆三分之二作为补偿划拨临纺无限期使用,至今皇华馆居民还是原临纺职工或其后代。 <div>现在,皇华馆已经不复往日的繁盛,这里也成了居民的居住地,整天进进出出着形形色色的人,但是其中留下的历史遗迹,仍能透露出其厚重的文化感与历史感,这是谁都没有办法抹去的。</div> 尽管曾经的繁华不复存在,但是居民的存在,也给这里增添了很多的生机。 <p class="ql-block">皇华馆建筑的背面</p> <div>皇华馆在不同历史时期承担了教育管理、考试接待、文化商业等多种功能。</div><div>目前这个建筑保存的基本完整。</div> <div>倘若现在仍用皇华馆来称呼这座阁楼,已然过时。</div><div>如今,老百姓口口相传的,已将这片东接五一路、西接海子边、自东向西绵延二百余米的所有建筑,约定俗成般地统称为皇华馆,自然,这条绵延二百多米的小巷有了新名称——皇华馆街。</div>因为街小,当年的衙门和机构也密集,所以住在皇华馆的居民并不多。现在路北基本都盖成了宿舍楼,只有路南还保留着几幢老房子。 <div>皇华馆现在虽然破败,但它仍不失当年的豪华。</div><div>而今,这座已经褪去皇家色彩的阁楼,已经成了不少百姓的起居之所,灰色的建筑依旧弥漫着古香古色的气息。</div> 昔日皇家使者坐堂的局面早已不复存在,走进楼道,只见斑驳的墙壁上满是岁月的痕迹,四周安静得只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伴随着吱吱的木板声,不由得会想起当年考官们阅卷,点评文章的画面…… 这里应该是文物级别的,令人不解的是这座建筑看起来很有故事,但是任其破败没人保护和维修。 <div>裂开的墙缝和窗框</div><div>皇华馆昔日的荣光不再,留下的仅仅是墙角处寂寞的残影。但终究,飞燕盘旋的民居,给后人平添无限缅怀。</div> 皇华馆对面的文瀛公园内有一座状元桥,架于文瀛湖南、北湖之间的单孔石拱桥。清朝秀才们在匆匆前往贡院(皇华馆)赶考前曾跨过它。<br>当初是一座简陋的石板桥,因距贡院较近,考生们为了博得一个好彩头而得名。<br>传说大唐名相狄仁杰未及第时,跨桥游览,一老者赠其一支杏花,随后应考高中状元,为此取名状元桥。<br><div>现在的桥体虽然是1952年重新修建,跨度4米,汉白玉砌筑,两端各有17级台阶,桥栏两侧上各雕有10只石狮,整座桥设计简练,造型优美,是新中国成立后太原市内较早的人文建筑。此桥规模倒不震撼,但细致而浑朴的风格,料想同当年学子的身份相匹配。</div> <div>街头阅尽沧桑的三株古槐,是渐渐远去的历史的见证。 <br></div><div>小路北便道的两棵国槐树,树身上有太原市园林局的古树编码。</div> 小路南便道的一棵国槐树 <div>旁边的一个院子里,还有这么一栋房子,屋顶的两边同样是“人”字形,而且也有一个圆形窟窿状的造型,估计也是属于当年的皇华馆所辖。</div><div>大门进口的墙面上有太原市人民政府和文物单位的标识牌匾。</div> <div>小街尽头的路标牌</div><div>静静倾听,是书页翻动的声音,穿过历史长河的隧道,在耳边响起。</div> <p class="ql-block">朋友们如果有机会的话,可以去到皇华馆看一看,去感受一下其中的历史文化,感受这栋建筑曾经的政治经济中心的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