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南浔古镇位于湖州市南浔区,地处江浙两省交界处。明清时期为江南蚕丝名镇,是一个人文资源充足、中西建筑合壁的江南古镇。</p><p class="ql-block">古镇景区面积34.27平方公里。保护范围东起宜园遗址,西至永安街,南自小莲庄起,北至百间楼。保护面积约168公顷。景区共分三大版块,第一是景点富集区,包括张石铭故居、刘氏梯号等景点,第二是由小莲庄、嘉业堂、文园等景点组成,第三是以东大街以东的张静江故居和百间楼为主。</p><p class="ql-block">南浔古镇素有“文化之邦”和“诗书之乡”之称,出现过许多著名人物。如民国奇人张静江,“西泠印社”发起人之一张石铭,著名诗人、散文家徐迟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南浔古镇为湖州市首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小莲庄摇橹船码头</p><p class="ql-block">小莲庄码头至广惠桥码头,每船160元。</p> <p class="ql-block">小莲庄是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古典园林建筑,属于南浔首富刘镛的私家园林,位于南浔镇南栅万古桥西,与嘉业堂藏书楼隔河相望。</p> <p class="ql-block">小莲庄著名景点之一荷花池,是园林设计的核心,每年夏季,池中荷花盛开,景色宜人。</p> <p class="ql-block">荷池西岸长廊的壁间嵌有《紫藤花馆藏贴》和《梅花仙馆藏真》刻石四十五方,故名“碑刻长廊”。</p> <p class="ql-block">“净香诗窟“,西连碑刻长廊,东临十亩荷塘,建于1897年,是主人与文人墨客吟诗酬唱之处。</p> <p class="ql-block">其建筑结构最精妙的地方,在于厅内的天花藻井,一为升状,一为斗状,故俗称"升斗厅"。由于建筑造型别具一格,被誉为"海内孤本"。</p> <p class="ql-block">每当夏季,从诗窟推窗朝外,满目荷花,一览无余。</p> <p class="ql-block">小莲庄景点之刘氏家庙,始建于1888年,于1897年落成。为刘氏家族祭祀祖先之所。</p> <p class="ql-block">御赐牌坊,建于清宣统年间,为“乐善好施”坊和“钦旌节孝”坊。系光绪、宣统两代皇帝,嘉勉刘氏家族赈灾善举和及女德节孝,多次颁旨特准旌表而建。牌坊高8.5米,宽5.6米,位于家庙门前,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此小洋楼名为"东升阁“,又名小姐楼,建于上世纪廿十年代初,登高可览小莲庄全景及观日出,为刘家女眷休闲避暑之处。</p> <p class="ql-block">它的外型与园林中的建筑互相贴切,故在整个园林中十分合谐,是近代园林的特色。</p><p class="ql-block">东升阁是小莲庄刘镛之子刘锦藻回故里南浔时居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嘉业藏书楼始建于1920年,1924年落成。是我国近代著名藏书楼。2001年6月被评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p><p class="ql-block">藏书楼四周清水环绕,庭院林木森森,假山亭台点缀荷花池周围,园林、书楼浑然一体。</p><p class="ql-block">藏书楼由南浔"四象"之首刘镛之孙刘承幹于1920年创建,鼎盛时期藏书达16万册、60万卷,涵盖宋元珍籍、名家稿抄本及大宗地方志等,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典籍宝库。</p> <p class="ql-block">整座书楼是‘口″字型回廊式两层中西合壁建筑,中有一方天井,光线充足,空气流通,布局合理,便于古籍收藏和阅览。</p> <p class="ql-block">沿着"鹧鸪溪“河流往北行走,一路上风景美好,舒适宜人。</p> <p class="ql-block">心情愉悦</p> <p class="ql-block">宛如人间仙镜</p> <p class="ql-block">刘氏梯号俗称"红房子",系南浔″四象"之一刘镛第三子刘梯青所建,整座建筑由南、中、北三部分组成,中部建筑以传统儒家文化理念的厅、堂、楼为主体,最有特点的南、北部中式建筑融入西欧罗马式建筑,其中北部欧式建筑立面高大恢宏,尤为壮观。洋楼下还沉埋过一件不可忘怀的历史悲剧一一清初第一文字狱"庄氏史案"。</p> <p class="ql-block">庄氏史案馆详细的介绍了,清初著名的"庄氏史案",也称为"明史案"。</p><p class="ql-block">庄氏史馆不仅展示了这一历史事件的详细经过,还通过图文和模型,让游客深入了解这一震惊全国的大案。</p> <p class="ql-block">庄氏史案是清初著名文字狱案件,因浙江南浔富户庄廷鑨私修《明史辑略》,被革职县令“吴之荣“篡改书中内容,向朝廷告发书中“大逆不道"之处。清廷震怒,鳌拜亲自督办此案。</p><p class="ql-block">最终结局,72人斩首,18人凌迟,数百人流放宁古塔,入狱人数约2000多人,实际死亡人数超千人。庄、朱两家被灭族,宅院被夷为平地(今刘氏梯号所在地)。</p><p class="ql-block">该案是清朝巩固统治、压制汉人思想的典型案例,反映了清初文化高压政策的残酷性。</p><p class="ql-block">庄氏史案,使南浔傲然的文化城楼,顷刻之间成了断壁残垣,南浔在惶惶不可终日中,熬过了那段凄怨悠长的历史。</p><p class="ql-block">刘氏梯号在这个变幻莫测的时代下,年复一年的诉说着,不老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刘氏梯号始建于1905年,崇德堂的大厅和二厅均已毁损,进去之后就是一个大大的广场,由近至远分别是崇德堂的大厅和二厅遗址。</p> <p class="ql-block">因两幢西式楼房皆用红砖砌筑,故当地人俗称“红房子”。红砖和部分装饰材料均从法国进,展示了刘氏家族的雄厚财力。</p> <p class="ql-block">比较西化的庭院,西欧罗马式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房设布局也非常西洋化</p> <p class="ql-block">西洋楼西侧留有天井和走廊,是观赏摄影西洋楼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张石铭旧宅,又名懿德堂,前临古浔溪,坐西朝东,建筑面积约7000平方米,有五落四进和中、西式各式楼房二百间左右,系江南罕见的基本保持明清历史旧貌的豪门巨宅之一。被称为"江南第一民宅"。</p><p class="ql-block">张石铭是南浔“四象“之一张颂贤的孙子,他在继承祖业后,买下了董氏和顾氏的两座旧宅,并在此基础上建造了规模更大、更富丽堂皇的宅院一一懿德堂,即现在所见的张石铭旧居。</p> <p class="ql-block">张石铭与张静江是堂兄弟关系,张石铭是南浔"四象"之一张颂贤的长房长孙,而张静江则是张颂贤的另一个孙子,因此俩人属于同一家族的同辈兄弟。</p> <p class="ql-block">此为花厅。</p><p class="ql-block">花厅系主人日常生活和接待宾朋之处,其楼上为眷属卧室。花厅上悬挂着康有为所书的"以适其志"匾额,下方陈列着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所书"酒德颂"银杏雕刻字屏。体现了主人的处事哲学和境界。</p><p class="ql-block">下图为花厅一角</p> <p class="ql-block">故居的木雕风格独特,融合了江南传统风格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国建筑风格,展现出中西合壁的艺术魅力。</p><p class="ql-block">故居中的木雕,雕刻栩栩如生,内容多样,每一件作品都堪称艺术品,木雕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展示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精湛技艺,体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使得张石铭故居成为中西合壁的经典之作。</p> <p class="ql-block">张石铭旧宅为五落四进格局,西洋舞厅位于第四进,是张氏旧宅中最惊艳的部分。舞厅立面呈巴落克建筑形式,设计有典型的牛眼窗和券形门𥦬,显现出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形式,门廊外为两个八角形多立克柱,二楼阳台采用了法国路易时期的铁花扶拦,舞厅内部富丽宽敞,舞池两侧设有𤩹炉,壁炉前铺设19世纪法国乡村风景油画地砖,在清未明初的江南地区,采用西式多样建筑风格的西洋舞厅,实属罕见。</p><p class="ql-block">西洋舞厅外,两株百年白玉兰仍会在每年夏季开出洁白而芬芳的花朵,似见证着旧宅在百余年间的变迁与𨒂承。</p> <p class="ql-block">“生记粮栈″是古镇一家历史悠久的米行,成立于1931年,该粮栈属于中等规模,在抗战期间,由于物价飞涨和币值贬值,生记粮栈最终关闭停业。</p><p class="ql-block">生记粮栈的位置在古镇南东街141一144号</p> <p class="ql-block">广惠桥位于南栅,俗名“张王庙桥“,东西向垮南市河,因桥东堍有广惠宫而得名。该桥始建年份失考,现桥于同治五年(1866年)重修。长23米,宽3.3米,拱矢高5.3米。桥东堍北侧有一对石狮,是南浔丝商请著名青田石雕匠一家三代用三年时间精心雕刻而成,雕刻手法独特,形态逼真。与古桥浑然一体,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老街风貌</p> <p class="ql-block">金氏故居纪念馆,位于古镇东大街38号,是南浔近代丝商"八牛"之一金桐所建,于清同治、光绪年间所建。金氏故居坐北朝南,前临大运河頔塘故道,后濒藕河,是典型的前宅后院住宅,俗称"小金山金宅"。整座故居三落四进,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金氏故居正厅"承德堂",高9.6米,宽宽阔阔,正面的木槅梁枋上挂着“承德堂”横匾,厅堂的圆柱上挂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资富能训惟以永年 ”楹联。</p> <p class="ql-block">金氏故居现为南浔家风传承馆,主要原因是金家家训在南浔当地十分有名,馆内介绍了金氏世代相承的家风家训文化,用勤劳与智慧使金氏家族有了殷实而富有的基础,被当地百姓誉为“八牛"之一的"小金山"。</p> <p class="ql-block">金氏故居的三进四落院内,有三座砖雕门楼,门楼上分别镌刻着″心地之兰"、“永建乃家”、“慎乃俭德”四字箴言,以示做人以德为本、以俭为荣、以心为善的儒家思想,用来警示家族代代相传。</p><p class="ql-block">其中“心地之兰”的门楼格外引人注目。</p> <p class="ql-block">南浔商会筹建于1916年,落成于1926年。建筑为中西合壁式样,是商业资方公会联合办事之处。保存情况良好,现为湖州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南浔古戏台是清未民初修建的,以戏曲表演为主的有顶盖的建筑。它的设计与建筑风格也体现了其独特的风格。古戏台在文革中遭到严重损毁,后得到保护与修复。古戏台正面对着古桥,背有照壁,非常壮观。</p> <p class="ql-block">南浔丁莲芳因其特色美食“千张包子”而闻名。创立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当时丁莲芳为谋生,独碎蹊径创造了千张包子粉丝汤,通过不断改进配料和操作技术,成为湖州的名点之一。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味道不错,好吃!</p> <p class="ql-block">夜色下的百间楼,华灯初上,灯火阑珊,流光溢彩,景色迷人。</p> <p class="ql-block">百间楼位于南浔古镇东百间楼河两岸,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由时任礼部尚书董份主持建造。</p><p class="ql-block">建造源于一段佳话。董份的孙子欲取另一大家族茅坤的孙女为妻,茅坤提出,孙女出嫁时将带100名陪嫁婢女,董家需提供足够的住所,董份当即承诺建百间房屋,满足这一要求。</p><p class="ql-block">百间楼依河而建,长约400米,左右共建百余间房屋,形成一条骑楼式长街。建筑风格融合了明清特色,展现了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p><p class="ql-block">百间楼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不仅是董家辉煌的见证,也是江南保存最完整的沿河民居建筑群之一。其名称和建筑风貌一直延续至今,成为南浔古镇的重要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百间楼骑楼下,游人如织,热闹非繁。</p> <p class="ql-block">味道咋样?</p> <p class="ql-block">南浔三道茶是用来招待贵客的习俗,顾名思义就是三种茶。一是甜味的锅糍茶,二是咸味的熏豆茶,三是清淡的绿茶。</p><p class="ql-block">三道茶不仅是饮茶习俗,也是湖州地区的民俗风情。</p> <p class="ql-block">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一湖笔,文房四宝之一,中国毛笔制作最高工艺水平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晋代时发源于南浔区善琏镇,后历经唐、宋、元等时期的发展奠定了毛笔之寇的地位。其制作选料精细,技艺精湛,品质优良,享誉海内外。</p> <p class="ql-block">双林的绫绢织造技艺</p><p class="ql-block">绫绢是由纯桑蚕丝织制而成,质地柔软,薄如蝉翼。被誉为"丝织工艺之花"。</p><p class="ql-block">双林镇是绫绢的重要产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在非遗馆内购买的丝巾</p> <p class="ql-block">清晨的南浔古镇</p> <p class="ql-block">老街一派宁静</p> <p class="ql-block">南浔古镇特色饮食一一双交面</p><p class="ql-block">双交面起源于"双浇",即两种浇头,酥肉与爆鱼搭配在面条上,形成了独特的风味。</p><p class="ql-block">南浔的状元楼和五福楼是品尝双交面的老字号,以其面质嫩滑,浇头讲究而闻名。</p> <p class="ql-block">十字巷码头,乘坐水上巴士沿着頔塘运河,抵达丝绸码头,即东门。</p> <p class="ql-block">水上巴士启航出发</p> <p class="ql-block">游船悠悠畅行在頔塘运河上</p> <p class="ql-block">大运河南浔段,是京杭大运河重要的支线河道之一,也称为頔塘故道,全长约1.58公里。其核心段落頔塘故道开凿于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是江南运河的"西线"。</p><p class="ql-block">頔塘故道因两岸多芦荻而得名,历史上曾多次疏浚与维护,至今仍保留着清代至民国时期的走向、宽度与形态。</p><p class="ql-block">2014年,南浔段及南浔古镇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首个整体入选的江南古镇。</p> <p class="ql-block">水上巴士到达终点丝绸码头</p> <p class="ql-block">沿着古镇的东段,欣赏美景。</p> <p class="ql-block">洪济桥位于古镇东栅,是一座石拱桥,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清朝嘉庆十年重建。设计独特,站在桥上可以一览四周的美景,包括错落有致的民居、整齐的浜岸、狭长的弄堂等,构成了一幅美丽画卷。</p> <p class="ql-block">通津桥,是南浔三大古桥之首。位于古镇中心的十字形水系交汇处,初建于宋代,原名浔溪桥,后改为通津桥,意为"通济行人"。冬季雪花飘零时,这里的"通津霁雪"美景尤为迷人。</p> <p class="ql-block">这两座桥在历史和文化上都有独特之处,合称为頔塘故道双桥。</p> <p class="ql-block">张静江故居(又名尊德堂),位于南浔古镇东大街108号,系其祖父张颂贤(又名竹斋)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所建。故居整座建筑为典型的江南豪门大宅风格,高大幽深,尤其是那韵味独特的封火山墙,堪称江南一绝。</p> <p class="ql-block">尊德堂: 文雅而又肃穆。堂内石板铺地,底端的朱红色木槅顶天立地,格外醒目,正中挂着一幅花草画,画两边挂着落款孙文"满堂花醉三千客 一剑霜寒四十州"的一幅对联。</p> <p class="ql-block">木槅前的梁枋上挂着张謇题写的“尊德堂”黑漆金字堂匾,匾额下方悬吊着四个灯笼和两个宫灯,木槅两边的黑柱上挂着: "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 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p> <p class="ql-block">张静江(1877-1950年),又名人杰,湖州南浔人。孙中山先生与他初遇时即称他为奇人,曾题"丹心侠骨"相赠。中国近代政治家,与蔡元培、吴稚晖、李石曾并称为“国民党四大元老"。</p><p class="ql-block">张静江出身江南丝商巨贾之家,早年因病成跛足,人称"张跷脚"。在结识孙中山先生后便开始结于经济上的支持,孙中山先生称他为"革命圣人"。后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其主持建设委员会工作,蒋介石称他为"革命导师"。</p><p class="ql-block">他晚年逐渐淡出政治,转而信佛,故又名卧禅,1950年病逝于纽约。</p> <p class="ql-block">初遇国父</p> <p class="ql-block">展厅里陈列着张静江生平事迹的各种照片、书札、任命状等。</p> <p class="ql-block">张静江,原名增澄,家中七兄弟中排行老二,人称他为“二先生”。他在青少年时就好交友,尚豪侠,慕宋代女诗人李清照"生当作人杰"诗句,自名"人杰″,并成为他以后的官名。</p> <p class="ql-block">"四象八牛",即以"四象八牛七十二黄金狗"为代表的南浔富商群体,清光绪年间,集中出现在湖州南浔及附近乡镇。家财达千万以上者称″象",五百万以上不过千万者称"牛",一百万以上不达五百万者称"狗"。″四象八牛"之说,反映南浔自南宋淳祐十二年(1252年)建镇以来,南浔耕桑以富,行商坐贾荟萃,为"江浙雄镇"。</p><p class="ql-block">清朝时期南浔四象家族分別为</p><p class="ql-block">以刘镛为代表的刘家</p><p class="ql-block">以张颂贤为代表的张家</p><p class="ql-block">以厐云鏳为代表的庞家</p><p class="ql-block">以顾福昌为代表的顾家</p> <p class="ql-block">张颂贤去世十年后,张家房产两析,张颂贤的二儿子张宝善分得张家祖宅,取堂号为尊德堂。此时,张颂贤的长子张宝庆已经去世,张宝庆的夫人桂太夫人和他的儿子张石铭分得南西街一处更大的宅院,即有着“江南第一宅”之誉的懿德堂。</p> <p class="ql-block">张静江是民国史上颇有地位和影响的国民党元老,也是一位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开拓和实践者。虽然在重大的政治抉择上存在着缺陷局限,但他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离港赴欧,前往美国,寓居纽约,直至病逝,再也没能回到故乡南浔。</p> <p class="ql-block">宜园: 又称庞氏宜园,是南浔巨商"四象"之一的庞云鏳的次子庞莱臣于民国7年(1918年),在镇东栅光禄庞公祠西首原“鹿门旧德“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是南浔五园之首,承载着庞氏家族百年富贵。</p><p class="ql-block">宜园坐北朝南,前临东大街,后达洗粉兜,西与张静江的“东园”尽一墙之隔。</p> <p class="ql-block">宜园秉承了传统江南园林建造风格,融入近代工艺及技术特征,以及南浔园林地域特征。宜园是中国近代园林代表作之一。上世纪三十年代,南浔镇民谣歌曲就有“刘家的银两,李家的才俊,庞家的脸面,恋家的房屋”一说。</p> <p class="ql-block">荷花池: 湖中央小岛与岸边有九曲桥相连,湖面宽阔,待荷花盛开时,翠盖花红,幽香清远,景色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庞家花园(宜园)建造于原鹿门别墅旧址上,鹿门别墅以砖雕"鹿门旧德"四个字闻名遐迩。</p> <p class="ql-block">园内的亭台楼阁、假山、廊檐、云墙等错落有致,形成了曲径通幽、移步换景的江南园林特色。</p> <p class="ql-block">园内盛开着东京樱花</p> <p class="ql-block">白天百间楼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相聚时光</p> <p class="ql-block">特色照片</p> <p class="ql-block">嗨,你好!</p> <p class="ql-block">春风杨柳万千喜</p> <p class="ql-block">中午在百间楼骑楼下,尝尝当地的特色菜</p> <p class="ql-block">回家!再见了南浔,下次还会再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