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承德的群山环抱着一片红白相间的建筑群,那是乾隆留给后世的惊叹号。这座始建于1767年的普陀宗乘之庙,是拉萨布达拉宫的缩小版,<span style="font-size:18px;">称作“小布达拉宫”。</span>清廷用7年光阴雕琢的这座政治图腾,是乾隆皇帝庆祝他本人60寿辰和崇庆皇太后80寿辰,为了接待安置西藏宗教领袖,下旨仿西藏布达拉宫建造的佛教庙宇。 </p><p class="ql-block"> 小布达拉宫在时光流转中,凝固了十八世纪东亚大陆最璀璨的文明之光。武烈河的涛声与拉萨河的水响,五塔门的铜铃声,最终汇入普陀宗乘的晨钟。暮色渐浓时,佛号声乘着山风穿越时空,与避暑山庄的暮鼓遥相呼应。 </p><p class="ql-block"> 一个金风送爽的秋日,我来观瞻小布达拉宫。</p><p class="ql-block"> 走进小布达拉宫的山门,迎面是黄色琉璃置顶的碑亭,亭内立石碑三座,其中《御制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与《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两座石碑,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记述的是当时发生的一次重大事件。蒙古族土尔扈特部于明朝末年西迁到伏尔加河下游的里海之滨,饱受沙俄奴役,部落首领渥巴锡决定率领全族回归大清。东归之路异常艰辛,敌人的追击与拦截,还有饥饿、瘟疫、严寒,出发时的17万土尔扈特人到达伊犁后仅剩下7万。乾隆帝在新落成的普陀宗乘之庙接见了渥巴锡,所有归来的人按家庭人口都给予了赏赐,<span style="font-size:18px;">安置他们在当今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定居,并且立</span>碑记录他们东归的壮举。现在和静县城公园有渥巴锡雕塑,<span style="font-size:18px;">电影《东归英雄传》记述了土尔扈特部东归祖国的壮举。</span></p><p class="ql-block"> 碑亭后是藏传佛教寺庙特有的五塔门,五塔门是一座高大的藏式白台,门额是乾隆皇帝御题“广圆妙觉”,白台上有红、绿、黄、白、黑五色佛塔,分别对应藏传佛教的火、地、水、风、空五大元素,也代表藏传佛教的五大教派,塔身上装饰莲花、宝剑、摩尼珠、法轮、金钢杵,代表五佛五智,从塔门下经过表示向佛顶礼膜拜。</p><p class="ql-block"> 五塔门后面雕龙戏凤的琉璃牌坊格外引人注目,额题“普门应观”表示此门为普渡之门。这座琉璃牌坊是皇权与神权的象征,清朝期间只有皇帝、活佛可以穿过琉璃牌坊入内,其他人员即使从侧门进入也需皇帝特准,而今游客随意进出。</p><p class="ql-block"> 我<span style="font-size:18px;">穿过五塔门与琉璃牌坊,绕过中罡殿,来到大红台门前。放眼望去,小布达拉宫以红、黄、白三色为主调,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令人难以抗拒其视觉上的冲击。红色的墙壁上,西藏庙宇特有的多层梯形盲窗整齐划一,与远处的山峦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起初,我误以为白色空格是每一层楼的窗户,经过了解后才知道,这些远看像窗户的白色空格,是画上去的,称为“盲窗”,是藏族庙宇建筑的一大特色。与西藏布达拉宫相似,小布达拉宫也依山而建,盲窗使得整个建筑充满了神秘色彩。</span></p><p class="ql-block"> 高43米的大红台坐落于一个山包之上,汉藏匠人用糯米灰浆勾缝的藏式碉楼,原本锐利的棱角已经被岁月打磨温润。檐角交错的歇山顶与鎏金铜幢,恰似中原的祥云与雪域的经幡在云端相遇。</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小布达拉宫的主楼红色部分共有四层,在两层之上,是一个宽敞的大平台,从地面到平台共有108级台阶。这里有一个说法:人一生会遭遇108种苦难,每爬一级台阶就能减少一种灾难。尽管这种说法没有根据,但是增添了神秘气氛,前来瞻仰的人们大多心怀虔诚与敬畏登这108级台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登上大平台,左侧是小布达拉宫的主建筑——万法归一殿。仰头望向藻井中央的“万法归一”金匾,汉满蒙藏四种文字的笔锋在岁月里化作民族融合句号,它们共同见证着这座民族团结丰碑的诞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轻轻抚摸万法归一殿佛像汉白玉须弥座上的莲花纹,那些本是江南织造进贡的图样,却在汉藏工匠的刻刀下,绽放出格桑花般的雪域风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环绕万法归一殿的三、四层围楼内侧,有宽敞室外走廊,游客可以登顶近距离观赏殿顶。用0.7吨黄金,制造的鎏金鱼鳞铜瓦,被日本侵略者的刺刀刮去金子后,依然在晨昏交替中折射出万道光芒,金顶殿脊饰以云龙,四角飞檐高挑,装饰豪华。金顶俗称为“金山”,寓意着背靠金山,富贵平安的美好愿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站在室外走廊向外侧眺望,围绕万法归一殿有四座塔,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每座塔都精心设置了佛龛,里面供奉佛像,工艺十分精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小布达拉宫将雪域高原的神圣与帝王的威严熔铸于燕山北坡的峰峦里。其建筑是清代鼎盛时期遗留下来的具有民族、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建筑遗存。 </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如今,小布达拉宫已成为承德旅游的标志性景点。</span>这座耗费百万两白银建造的信仰之城,早已超越了宗教建筑的范畴,<span style="font-size:18px;">成为多民族融合的永恒象征。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当我<span style="font-size:18px;">离开小布达拉宫时,站在山巅回望,外八庙的金顶如散落的星子,在燕山群峰间闪烁,</span>那些凝固的文明之光,终将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里永远流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