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第五站:慕尼黑</p><p class="ql-block"> 上午参观玛丽恩广场,这里是慕尼黑的历史与文化核心,汇集了众多标志性建筑,玛利亚教堂、圣母柱、鱼泉和新市政厅,展现了哥特式、文艺复兴式等多种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 新市政厅(说是新,相对老市政厅而言,其实也有100年历史了)为哥特式建筑,棕黑色外观与垂直线条设计突显庄重感,装饰有巴伐利亚历代君王、圣徒及神话英雄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 钟楼高85米,顶部设有德国最大的木偶报时钟,每天11:00、12:00及17:00,木偶们会排着队吹拉弹唱地出来表演报时,再现16世纪威廉五世大婚庆典等场景。</p> <p class="ql-block"> 旅行到今天,进入的教堂已有好几个,面对教堂,已由最初的兴奋转为现在的麻木。各教堂虽各有特色,却大同小异。玛丽恩教堂系红砖建筑,其特点是没有太多的装饰,穹顶为白色,因为简单而更显庄重。如达芬奇所说:“简单是终极的复杂”。</p> <p class="ql-block"> 广场南侧有一个市内最大的露天市场——马克西米利安大街,各种生鲜食品和小商品,泡菜奶酪,肉类水果,蔬菜等。</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香肠开会”——几十种香肠摆在柜台里。它们形态不一,颜色不一,长短粗细也各有不同。我认识的有白香肠、火腿肠、烤肠、咖喱肠、血肠,还有更多我不认识的,简直让人眼花缭乱。幸亏是只看不买,如果让我买,一准会犯“选择困难症”。</p> <p class="ql-block"> 我亲眼看见一个三岁左右的小姑娘,手里拿着一个盘子,里面是切好的香肠,她不吃主食,也不喝饮料,不一会儿就“干掉”了一盘香肠。此情此景,让我对“德国是香肠王国”,“德国人每年人均吃掉30公斤香肠”深信不疑。</p> <p class="ql-block"> 商场旁边的喷水池实在太人性化了。常逛副食商场的人都有体会,购物后总想洗洗手。这里的水池,不仅能洗手,还可以直接饮水,偏偏它的造型还那么高雅,那么文艺。</p> <p class="ql-block">第六站:国王湖</p> <p class="ql-block"> 离开慕尼黑市区,我们前往德国和奥地利边境的小城贝希特斯加登旁的国王湖。车程约160公里。</p> <p class="ql-block"> 快要抵达目的地时,大巴车驶入奥地利境内,抄了一条近道。短短几分钟,手机频繁推送提醒,一会儿是 “您已进入奥地利”,一会儿又变成 “您已进入德国” 。刹那间,车厢里各种提示音此起彼伏,热闹非凡。司机师付倒是省事儿了,中国移动可忙坏了。我心里直犯嘀咕,绕到国外去,这算哪门子抄近道呢?</p> <p class="ql-block"> 回来后对照地图琢磨了半天,大概就是橙色划线的那部分。</p> <p class="ql-block"> 国王湖是一个因冰河侵蚀而成的湖泊,呈狭长形。湖水清澈,水平如镜,四面环山,犹如仙境。</p> <p class="ql-block"> 湖水在阳光照耀下呈现迷人的祖母绿色。</p> <p class="ql-block"> 国王湖之名,源自其周边形态各异的山峦。其中一座山峰,巍峨耸立,颇具王者风范,恰似国王;与之毗邻的另一座,温婉秀丽,仿若母仪天下的王后。而夹在二者之间的小山峦,宛如这对王室夫妇膝下的孩子。看来,给景区编撰故事并非中国人的专利。四座山,就能编排成国王、王后与孩子的家庭组合,这般丰富想象力,着实让国人自叹弗如 。</p> <p class="ql-block"> 据说周围的悬崖峭壁形成天然的回音壁,在船上吹奏小号,乐声能在山谷中美妙回荡;鸣响火药枪,枪声能回响7遍。没能坐船游湖,我并不觉得怎么遗憾,没能听见7个回音,倒像错过一场专属于山谷的盛大交响,心里多少有些失落。</p> <p class="ql-block"> 走累了,我们惬意地坐在湖岸边休息。遥望对岸,骑行者们头戴“骑行头盔”,沿着湖岸线轻快前行,浑身散发着蓬勃朝气。</p> <p class="ql-block"> 20世纪初,巴伐利亚摄政王路易特波尔德,以卓越的环保远见,将目光投向了宛如璞玉般的国王湖。为守护这片澄澈水域的生态环境,他果断下令,要求国王湖所有游船摒弃传统动力,统一采用电力驱动。为铭记他的不朽贡献,人们在国王湖湖畔广场精心建造了一座纪念碑,以表示追思与敬意。</p> <p class="ql-block"> 得益于国王湖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周边小镇迅速崛起,成为炙手可热的旅游度假胜地,人气超旺,店铺林立。</p> <p class="ql-block">第七站:雷根斯堡</p> <p class="ql-block"> 中午时分,来到多瑙河畔美丽的古城雷根斯堡。不巧的是,作为中心地标圣彼得大教堂正在维修中,不能进去参观,只能遗憾地与它保存的德国绝无仅有的中世纪玻璃画擦肩而过了。</p> <p class="ql-block"> 另一个地标性建筑是有800年历史、中世纪的十六孔石桥。桥的一端连接着雷根斯堡老城,另一端连接着雷根斯堡的新城区。</p> <p class="ql-block">(上图来自网上)</p> <p class="ql-block"> 记得我们国家的古桥,孔数大多是单数,比如颐和园的十七孔桥,荔波的大七孔桥。据说,从结构力学的角度来看,奇数孔的设计使得桥梁在受力上更加均匀。以中间的孔洞为中心,无论在哪一侧增加一个孔洞,都需要在另一侧对称地增加一个,以保持整体的平衡和稳定。这种对称性不仅符合桥梁设计的力学原理,还能确保桥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雷根斯堡是16孔呢?让我信服的答案是:偶数跨度便于将桥墩布置在中心对称轴上,简化受力分布。把我搞糊涂了,到底谁有理?反正“存在即合理”,你说奇数孔稳定性好,人家偶数孔不是也屹立了800年?</p> <p class="ql-block"> 桥身两侧,有很多精美的雕塑,而位于桥中央的Bruckmandl雕像,是其中最为耀眼的存在。这尊雕像刻画的是一位年轻男子,他手抚额头,深情凝视着老城,仿佛在时光的长河中凝望故土的游子,既带着淡淡的哀愁,又饱含深沉的眷恋。</p> <p class="ql-block"> 站在石桥上看,两岸古老建筑鳞次栉比、色彩缤纷;多瑙河在桥下欢快地流淌,仿佛是在诉说石桥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 广场、市政厅,意大利式塔楼,也都是雷根斯堡的典型特征。</p> <p class="ql-block"> 广场上,款款走来一位身着德国传统服装的美女,吸睛能力丝毫不比她身后的古建筑差。</p> <p class="ql-block"> 在去雷根斯堡的路上,等红灯的时候,看到了一位专门向司机乞讨的人。他把自己装扮成卓别林的模样,脸抹得白得吓人,一只手柱着拐棍,另一只手里拿一个纸杯。此人并不敲车窗,只是往车边一站,就把自己的身份和目的传达得明明白白。不论有没有得到施舍,始终脸上带着笑容。绿灯一亮,马上闪到路边。让人在怜悯的同时,又生出几分敬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