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战役: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南鹰68

<p class="ql-block">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中央红军在连续突破国民党军三道封锁线后,于11月下旬进抵湘桂边界。国民党军集结30万兵力,在湘江以东地区布下第四道封锁线,欲将中央红军“包围全歼于湘江东岸地域”。面对生死存亡,红军将士浴血奋战七昼夜,最终以折损过半的惨重代价突破湘江封锁线,粉碎了敌人的企图,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 6万人锐减到3万余人,红军将士用鲜血谱写了革命英雄主义的壮丽篇章,用生命诠释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p> <p class="ql-block">  2024年是红军长征湘江战役90周年,11月29日至12月3日,我和夫人从福州飞赴广西桂林,分别走进全州、灌阳、兴安三地,寻访当年红军血战湘江阻击战旧址、抢渡湘江渡口及湘江战役纪念碑园,瞻仰包括福建籍在内的红军烈士陵园等,所到之处,仿佛看到了那场血与火、生与死的一幅幅历史画面,听到了激战的拼杀声、枪炮声……</p> <p class="ql-block">一、 惨烈的三大阻击战</p> <p class="ql-block">  1934年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渡过湘江,控制了渡河点,大部队因携带辎重过多,行动迟缓。湘江两岸担任掩护的部队,为确保中央领导机关和其他部队顺利过江,在灌阳新圩、全州脚山铺、兴安光华铺等地对敌人展开了顽强的阻击战。</p> <p class="ql-block">  新圩阻击战:新圩位于灌阳县西北部,距离湘江渡口约40公里,新圩阻击战是湘江战役三大阻击战的首战。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为阻击由恭城方向北上的国民党桂军,保护中央领导机关及主力红军左翼的安全,红3军团第5师、第6师18团、红5军团第34师前赴后继,数千红军血洒战场,为中央纵队和红军主力渡过湘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p> <p class="ql-block">  灌阳水车九如堂红3、红5军团指挥部旧址</p> <p class="ql-block">  红5师指挥所旧址,位于灌阳县新圩镇龙桥村杨柳井屯,南距灌阳县城约7公里。1934年11月27日,红3军团第5师师部奉命率两个团赶到新圩地域阻击国民党桂军北上侧击中央红军,确保红军抢渡湘江通道左翼安全,将师指挥所设于此。2006年5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新圩阻击战战地救护所旧址,位于新圩镇和睦村下立湾屯蒋氏祠堂。新圩阻击战期间红5师在此抢救了大量的红军伤员。战斗结束后,由于形势紧迫,红军未能将伤病员及时转移,100多位伤病员被敌人残忍丢进酒海井地下河壮烈牺牲。2006年5月,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新圩阻击战虎形山战场旧址,位于新圩镇龙桥村,因山形象卧虎而得名。新圩阻击战中,红5师将其作为阻击桂军北进湘江的第三道阻击阵地。</p> <p class="ql-block">  脚山铺阻击战:脚山铺位于全州县才湾镇境内,距界首渡口25公里,距凤凰嘴渡口17公里。从11月27日到30日,红1军团第1、2师为阻击湘军刘建绪部4个师封锁湘江渡口,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30日晚脚山铺失守,红1军团被迫撤至第二道阻击线绍水白沙河。12月1日,红1军团与湘军继续展开殊死搏杀,临近中午,红1军团各师团交替掩护,退出战斗,向西面山区转移。此战,红1军团伤亡近六千多人,以血肉之躯筑起了军委纵队和后续部队抢渡湘江的生命通道。</p> <p class="ql-block">  脚山铺红1军团指挥部旧址</p> <p class="ql-block"> 脚山铺阻击战战场旧址</p> <p class="ql-block">  光华铺阻击战:光华铺位于兴安县界首镇城东,离界首渡口5公里。1934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红3军团第4师阻击从兴安方向北上进攻界首的国民党桂军4个团。30日夜,红3军团第5师昼夜兼程驰援光华铺。红3军团浴血阻击桂军两天三夜,以巨大的伤亡确保中央领导机关和红军主力从界首安全渡过湘江。</p> <p class="ql-block">二、 抢渡湘江四大渡口</p> <p class="ql-block">  湘江四大渡口是红军长征途中突破国民党军重兵设防的第四道封锁线的关键节点,连接了红军前进的道路,决定了战役的胜负,见证了红军长征的伟大历程和英勇牺牲,成为纪念红军长征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  大坪渡口:红军首先突破的渡口,距全州县城30公里。1934年11月27日凌晨,红1军团第2师在夜色掩护下从大坪渡口渡过湘江,抢占了全州与兴安交界的湘江古渡界首,并迅速在离全州15公里的桂黄公路两侧的脚山铺一线布设阻击阵地。</p> <p class="ql-block">  屏山渡口:离战场最近的渡口,位于全州县枧塘屏山渡村,离全州城仅10公里。1934年11月30日凌晨,红1军团第1师由潇水西岸赶至离脚山铺仅2公里的屏山渡口。渡口两岸是矗立的高山,江面狭窄,江水较深,但下游300米处有一堰坝,可涉渡。红1师5000余人乘夜幕从这里渡过湘江赶至脚山铺,与红2师共同阻击湘敌。</p> <p class="ql-block">  界首渡口:军委纵队通过的渡口,距兴安15公里。1934年12月28日,红一军团第2师第4团先桂军一小时占领了该渡口,后将渡口及阵地交给随后赶到的红3军团,返回参加脚山铺阻击战。红3军团将阵地南推至光华铺,军委工兵营在渡口架起浮桥,30日下午至12月1日下午,军委一纵、二纵从界首渡过湘江。12月1日下午,根据军委命令,工兵炸毁浮桥。红9军团先头部队赶至江边涉水过江,光华铺阻击阵地撤离,桂军涌向界首渡口,红9军团大部及随后的红5军团第13师、红8军团均改为从下游12公里处的风凰嘴渡江。</p> <p class="ql-block">  军委纵队从界首抢渡湘江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 界首渡口全貌</p> <p class="ql-block">  三官堂位于兴安县界首镇古街,原为一座祠堂,供奉天官、地官、水官。红军长征抢渡湘江时在此设立渡江指挥所,三官堂也因此得名“红军堂”。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凤凰嘴渡口:血染的渡口,位于全州县凤凰乡凤凰嘴村。1934年12月1日,屏山、大坪、界首等渡口相继失守,凤凰嘴渡口即成为红军各部抢渡湘江的最后一个渡口。12月1日凌晨开始,红9军团、红5军团第13师先后在凤凰嘴渡过湘江。最后一支渡江的部队,是下午赶至江边的红8军团,江面上空敌机猛烈轰炸,地面桂军疯狂扫射,正在涉渡的红军战士成批倒下,伤亡惨重。湘江战役后,红8军团编制取消,余部编入红5军团。</p> <p class="ql-block">三、 湘江战役“三园三馆”</p> <p class="ql-block">  “三园三馆”,即位于全州县的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位于灌阳县的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酒海井红军纪念园、新圩阻击战史实陈列馆;位于兴安县的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馆。“三园三馆”成为后人缅怀先烈、传承精神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  (一)、全州: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位于广西桂林全州县才湾镇境内,总占地面积970亩,2019年9月12日建成开放,是湘江战役脚山铺阻击战遗址所在地,主要包括纪念馆和纪念林两大功能区,以“一草一木一忠魂,一山一石一丰碑”为主题。</p> <p class="ql-block">  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通过大量珍贵的图片和实物,讲述红军长征的光辉历史和湘江战役过程。</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入口大厅,一幅大型主题浮雕,红军指战员们冒着敌人的炮火,通过简易浮桥抢渡湘江。</p> <p class="ql-block">  在纪念馆的“血战湘江突重围”部分,通过场景复原,结合历史图片、文物实物等动静结合,以湘江战役为主线,再现湘江战役的历程,突出湘江战役的悲壮。</p> <p class="ql-block">  红34师师长陈树湘重伤被俘宁死不屈,在担架上扯断肠子,壮烈牺牲,年仅29岁。图为油画《红军师长陈树湘》</p> <p class="ql-block">  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林园区,建有凭吊广场、湘桂古道、石林石阵等设施;种植当地常绿植物,让红军烈士英魂融入桂北大地,体现“一草一木一忠魂、一山一石一丰碑”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  园内环形步道上的红军湘江战役阻击战雕像</p> <p class="ql-block"> 战地救护所雕像</p> <p class="ql-block">  纪念林园内散布着插着红旗、形状各异的山石,每块刻有编号的石头下面,都安葬着红军烈士遗骸。</p> <p class="ql-block">  凭吊广场。“红军魂”纪念墙,长80米,高7米,主雕塑以红34师师长陈树湘为原型,刻画红军指战员浴血奋战的场景,再现湘江战役的悲壮历史。</p> <p class="ql-block">(二)、灌阳: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酒海井红军纪念园、新圩阻击战史实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  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酒海井红军纪念园,位于广西桂林灌阳县新圩镇和睦村下立湾屯北约500米处,是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一百多名红军战士殉难之处,包括新圩阻击战史实陈列馆、酒海井红军烈士纪念碑及护栏、纪念广场、红军烈士主墓冢(红军帽)、纪念塔等。2019年12月,纪念园被列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纪念塔 造型为红色钢枪</p> <p class="ql-block">  红军烈士主墓冢(红军帽)。这里埋葬着红军战士的遗骸,大部分没有姓名,环绕“红军帽”的“红军烈士英名录”镌刻着已知烈士姓名与籍贯,截止2024年只有2841位……包括来自闽西龙岩上杭、连城、长汀、龙岩新罗区、武平、永定;三明宁化、清流、明溪、泰宁、建宁等地红军烈士英名。</p> <p class="ql-block">  酒海井红军烈士殉难处。酒海井因形似盛酒容器而得名,是一个天然溶洞,连通地下暗河;1934年有100多位红军重伤员被敌人投入井中壮烈牺牲。</p> <p class="ql-block">  新圩阻击战史实陈列馆,展陈面积1000平方米,展示新圩阻击战的历史过程及酒海井红军烈士的壮烈悲歌。2019年9月完成迁建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三)、兴安: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位于兴安县城,1993年开始建设,1995年底建成,1996年初正式对外开放。园区占地13万平方米,主要纪念设施有大型群雕、纪念碑、英名廊、湘江战役福建籍红军烈士雕塑、湘江战役赣州籍红军烈士雕塑、清石园、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馆等。1997年6月被列为首批百家“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 纪念碑及群雕全景</p> <p class="ql-block"> 大型群雕</p> <p class="ql-block">  纪念碑,高达34米,主碑上半部分是三支合抱在一起直插蓝天的步枪造型;下半部分为一圆拱形建筑,象征着一个供烈士英灵长眠安息的陵墓。</p> <p class="ql-block"> 英名廊</p> <p class="ql-block"> 清石园 </p> <p class="ql-block">  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馆,于2019年9月完成改陈后重新开馆,为湘江战役的综合馆、党史馆及研学中心。展陈面积3500平方米,展线长850米,采用先进手段,通过珍贵史料,展现湘江战役红军将士浴血奋战、向死而生的英雄壮举。</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序厅</p> <p class="ql-block"> 光华铺阻击战场景模拟</p> <p class="ql-block"> 湘江战役雕塑</p> <p class="ql-block">四、“你们的功勋永世长存”</p> <p class="ql-block">  在湘江战役中,参加长征的以龙岩、三明为主的近三万名福建籍红军将士,有上万人血染湘江。特别是担任全军总后卫的、基本上由福建籍儿女组成的红5军团第34师近六千将士,为了掩护中央机关和大部队行动,被围阻在湘江东岸,经过浴血奋战,最终弹尽粮绝,壮烈牺牲。这些血洒战场的福建籍英烈,虽经有关部门多方查找,也仅查出有名有姓的在册烈士1114名……</p> <p class="ql-block">  广西和福建两地人民从未忘记这些牺牲在湘江边的英雄儿女。2009年以来,福建省和龙岩市、三明市有关部门在上级及各方的关切下,多次组队到广西实地调研会商,对在兴安、灌阳、全州等处增辟湘江战役福建籍红军烈士专展与相关纪念设施等事项,得到广西桂林各部门的高度重视与全力支持。2011年3月,包括福建籍湘江战役红军烈士纪念碑、福建籍湘江战役无名烈士纪念碑、福建龙岩市、三明市红军烈士英名录和红34师烈士墓等设施,分别在兴安县、灌阳县顺利落成。</p> <p class="ql-block">位于兴安县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内的“福建籍湘江战役红军烈士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位于灌阳县革命烈士陵园内的“福建籍湘江战役无名烈士纪念碑”“ 福建龙岩市、三明市红军烈士英名录”</p> <p class="ql-block">位于灌阳县水车镇修睦村的“红三十四师烈士墓”</p> <p class="ql-block">  2019年至202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全州县人民政府在全州红军长征湘江战役旧址,分别建立与修建了“湘江战役旧址(文塘后龙山)纪念碑”“红军长征湘江战役文塘战斗遗址纪念碑”和“文塘红三十四师烈士墓”。</p> <p class="ql-block">  原红34师100团团长韩伟是全师唯一幸存的团以上干部,其子韩京京遵照父亲的遗愿为在湘江战役中牺牲的红34师六千闽西红军将士立了一块红色花岗岩“无字碑”, 碑的基座上镌刻:“你们的姓名无人知晓 你们的功勋永世长存”,现立于灌阳县革命烈士陵园。</p> <p class="ql-block">  福建的父老乡亲,始终惦记在长征中英勇献身的优秀儿女,湘江战役发生地的干部群众没有忘记这些为革命流血牺牲的烈士们,在当年湘江战役的旧战场建立起纪念碑和烈士陵园,福建籍湘江战役红军烈士的英灵在异地他乡有了一个安息之所。每年清明节或烈士纪念日,来自福建龙岩、三明两地等有关部门及闽西红军家属、红色传承人与大批党员干部、群众、学生前往祭奠、拜谒,这里成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  青山埋忠骨,湘江颂英灵,湘江战役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它所迸发出激荡人心的强大精神力量,仍跨越时空,深植时代,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奋进史中历久弥新。90年来,在缅怀与铭记中,这道永不褪色的红色光芒依然闪耀,激励着我们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