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字:<span style="font-size:18px;">杨选洲(杨胡子)</span></p><p class="ql-block">照片:杨选洲(杨胡子)</p><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天之大》,毛阿敏演唱!</p> <p class="ql-block">道不尽的养育恩------忆父母 </p><p class="ql-block">杨选洲 </p><p class="ql-block">一、从先祖谈起</p><p class="ql-block">我的老家在仁寿县老君场杨家坝(今仁寿县钢铁乡奋勇7队),先祖是清康熙年间“湖广填四川”时从湖南省零陵县蒿芝坝冷水滩入川落户仁寿县甘坝子坛神坡的(今双流县大林镇玉皇乡)。后来伯仕公从张姓人家买得杨家坝遂迁居杨家坝,后来五大房(朝鑑、朝钦、朝铭、朝锦、朝镇)中的朝镇部分后裔迁居高家坝(今仁寿县钢铁乡寨子4队)。我的祖上即是朝镇公支脉下定金公名下“新五房”(焕鼎、英鼎、煊鼎、燎鼎、洪鼎)之燎鼎后裔迁居高家坝部分。</p><p class="ql-block">我的曾祖父名杨燎鼎,育有三男二女:尚俭(桂方)、尚海(泽涵)、尚松(宗亮)、二老姑、三老姑志华。我的祖父即长子尚俭,生于乙已年全月(腊月)25日卯时(公历1905年),祖母贾玉蝉与祖父同年同月同日生(公历1905年),为仁寿县籍田铺贾家坝人氏(今双流县籍田镇)。祖父育有一男三女:德安(树元)、德霞、云霞、玉如。父亲杨德安生于丁卯年7月19日子时(公历1927年),大孃杨德霞生于庚午年正月22日已时(公历1930年),二孃杨云霞生卒年月不详,三孃杨玉如生于戊寅年7月17日午时(公历1938年)。</p> <p class="ql-block">1985年6月母亲55岁生日时与父亲拍摄于老家院子</p> <p class="ql-block">二、忆父母</p><p class="ql-block">民国28年(公历1939年)农历6月初5日,祖父患急性传染病霍乱死去,时年34岁,三天后曾祖父也患急性传染病霍乱死去,三天死了二位老人,一大家人顿失顶梁柱,家里毫无准备。曾祖父的棺材是从别人家借的,祖父的棺材是家里马上砍树做的,家道开始衰落。当时父亲12岁,在清水端本小学读高小,大孃9岁,因三祖父杨泽涵在外带兵,郭曾祖母叫年少的幺祖父杨宗亮管家,幺祖父不善理家事,郭曾祖母没有办法。一年后幺祖父与张幺奶奶结婚。曾祖父死后第四年郭曾祖母决定分家,我祖母和父亲、三个孃孃共五口人分得7亩田,其中曾祖母提2亩田的收成,实际只分得5亩田,家里连糊口的粮食都没有,只得由外曾祖母出面帮我家“起会”(轮流凑份子)得6石谷子(一石合240斤),才揭开了锅。当时父亲才16岁即担当起全家养家糊口的重任。祖母和大孃纺纱织布帮补家用,忙完农活后父亲即担担子做点小生意,去清水、杨柳卖点针线麻头,买红豆、绿豆等卖,担担子去成都卖鸡蛋。大约在1946-1947年间,父亲与清水场附近雷家坝的雷氏结婚,生有一个姐姐,不幸夭折,新中国成立前雷妈妈也病逝。民国37年(公历1948年)初夏,父亲与雷舅舅一起担担子去雅安、甘孜做生意,卖点小百货,在泸定被国民党军队抓壮丁抓去,第二年5月父亲借站岗之机逃回了家。</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父亲在互助组、合作社担任会计工作。1954年与母亲廖淑清结婚,母亲生于庚午年4月23日子时(公历1930年),与大孃同岁。母亲家解放前勤俭节约、劳动致富,在鳌陵街上置有店铺,在乡下买了几十亩田地,新中国成立后被划为地主成份。母亲与父亲结婚后,1955年生育大姐选琴(乙未年2月18日寅时),之后由于疾病和三年困难时期,生育的二姐、三哥、四哥都夭折了。1953年大孃远嫁成都,与大姑父郭锡波成家;二孃50年代中期成家,过粮食关时病死;三孃60年代初嫁与大林场郭世荣为妻。在过三年困难关时,家里没有一点粮食,最困难时只能吃胡豆叶、树叶、路边的野草、野菜等充饥。有一次父母在栽红苕时,母亲饿昏倒在地里不省人事。1963年底奶奶病逝,当时我还未出生。1964年生育我取名选奇(甲辰年5月18日寅时),1966年生育妹妹晓英(丙午年9月26日戌时),之后生的双胞胎七弟也夭折了,1968年生育弟弟选武(后名选忠)(戊申年10月22日亥时)。生育8个子女存活了4个,可想而知父母含辛茹苦,拉扯我们几姊妹十分不容易。</p><p class="ql-block">父亲身高170CM,身材单薄,长有络腮胡子,脸庞瘦削,长年抽叶子烟。在生产队劳动时,大小春主要当担脚。在家里父亲当家,勤俭节约,父亲从不买衣服,戴一顶黄色的旧呢帽子,系的一根旧皮带,至病逝时已很破旧仍舍不得换新的。1980年在我即将初中毕业时,父亲患了一场大病----钩端螺旋体病(俗称打谷黄病),差点要了父亲的老命,在成都市一医院住了近半年的院,出院时还欠了医院几百元的帐都没有钱付清。父亲的身体从此衰了下来。当时恰好包产到户,父亲又带着全家忙碌在田间地头,由于长年辛劳,父亲又得了结核病,不幸于1993年3月22日(农历癸酉年2月30日亥时)病逝,享年66岁。母亲身高150CM多点,身材瘦小,面容慈祥,母亲在周围邻居、四邻八乡都是出了名的老好人、大善人,人们谈起她的时候都啧啧称叹“廖大婶真是太好了!”。母亲勤俭持家,即要在生产队出工,又要料理家务。在家里母亲烧锅煮饭、洗衣、喂猪,带我们几姊妹。每天早上煮一个鸡蛋给父亲吃,冬天随时给父亲夹好烘笼烤脚,给父亲准备好暖和的棉袄御寒,为父亲用烘笼热好暖和的被窝。只要我们在邻居家看电视时,母亲即送烘笼、送衣服,害怕我们冷倒了,在家里煮好饭喊我们回去即吃上热腾腾的饭菜。当母亲有空时,即坐在堂屋门口等我们,坐下即打瞌睡,母亲的辛劳可见一斑!母亲晚年时患有“冷气病”、牙痛病,痛起来时很厉害。冷气痛时即用热水袋装水热敷,吃胡椒粉通气。后来母亲又患了乙肝,身体十分虚弱。2002年春节后,母亲最后一次去了舅舅家、大孃家、二姨孃家、小姨孃家,大概就是农村说的“收脚印”吧!我去新都二姨孃家接她回双流我家时,已不能自己走上楼,是我把她背上6楼的。2002年4月7日(农历壬午年2月25日下午4时)母亲病逝,享年72岁。母亲病危时我赶回了家,在母亲床头,我抱着她,她没有一点痛苦的表情,安祥的闭上了双眼,离开了我们几姊妹!由于父母的辛勤劳作、勤俭持家,在生产队时,我家在全队还是比较富裕的,一间大屋砌了两个粮仓,谷子装得满满的,在银行也存了几千元钱!</p> <p class="ql-block">母亲拍摄于老家院子后面的葡萄架、养鱼池旁</p> <p class="ql-block">1996年10月母亲拍摄于双流华阳我的家中</p> <p class="ql-block">三、我与父母 </p><p class="ql-block">我生于1964年6月27日(农历甲辰年5月18日寅时),取名选奇,由于与母亲八字不合,按农村风俗不能直呼“妈妈”,不然不好喂养,所以从小我就喊妈为“大娘”。小时候,姐姐常常逗我,开玩笑说我是母亲从山上、从河边捡来的,我气得和姐姐直争吵。我小时候体弱多病,头发焦黄,6岁右手不幸脱臼,9岁左手又不幸脱臼。在我的记忆中,父亲背着我去老君场、二峨山、文宫场治手,又带着我上成都体育学院医院治手。不知是那时的医术太差还是什么原因,总之我的两只手都未完全复原。因我小时候常生病,故由残疾的大舅给我取名选洲,“洲”字里有“三点水”,因我五行缺水,故名。小时候因我是家中的第一个男孩,父母十分疼爱我,父亲很少打骂我,在我的记忆中仅有两次挨打。</p><p class="ql-block">在钢铁上完小学、初中我才13岁,由于多种原因未升上高中。当时年龄太小,身体又差,母亲与父亲商量,找在钢铁教书的德舜大爷,又把我送到视高乡河心小学读了一年小学,在视高中学读了2年初中。我读书时父母未叫我做一天农活,冬天晚上看书做作业时,母亲常坐在我的旁边,默默的看着我,把烘笼送到我的脚前,为我加衣服,我未上床睡觉前父母都没有真正睡着,不时提醒我早点睡觉。我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1980年7月我考上了仁寿师范校,我是我们全大队自恢复高考以来第一个考上中师、中专的。父母也以我为荣!开学时,姐姐把我送到视高桥头,上了去仁寿的公共汽车。我一个人用一根竹竿挑着箱子、铺盖离开了寨子4队,离开了高家坝,离开了生我、养我的父母亲。那一年我16岁,即开始了闯荡自己的世界!</p><p class="ql-block">1983年我参加工作,分在清水高中教书,星期天常回家看望父母。1987年与同学李翠英(生于1966年9月1日,农历8月初1)成家,1987年生子杨熹(生于1987年10月17日,农历8月25日)。成家立业时十分艰辛,工资少,又要哺育幼子,对家里的资助较少。1993年调到双流后,条件逐渐好起来了。当时父亲已病逝,我们给母亲一些钱,她又舍不得花;给她买的营养品,她又舍不得吃;给她买的新衣服,她又舍不得穿。这是多么勤俭节约、忠厚老实、仁慈善良的母亲啊!</p><p class="ql-block">父母离开我们时,我的家庭条件还很差。今天,我有了房子、车子,儿子又即将参加工作了,这是我的祥和、幸福之家!但父母在世时,未享上我的一天清福,未坐上我的汽车,未到我的新家住一晚上,这是多么的遗憾,又是多么的无助啊!祈愿父母在天之灵安息吧!保佑您的子女幸福、健康长寿!保佑您的后人繁荣昌盛!</p><p class="ql-block">仅以此文祭奠先祖、祭奠父母亲!告慰先祖、父母亲在天之灵安息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公元2010年2月9日写于双流翰林风华</p><p class="ql-block">公元2025年3月31日美篇制作于双流翰林风华</p> <p class="ql-block">晚年的母亲,有只眼睛看不清楚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