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榆林,古称上郡,别称驼城、小北京、塞上明珠等,位于陕西省最北部,陕北地区和河套地区、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交界处,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p> <p class="ql-block">榆林东临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北邻内蒙古,南接延安,是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地。</p> <p class="ql-block">榆林地貌分为风沙草滩区、黄土丘陵沟壑区、梁状低山丘陵区三大类。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是毛乌素沙漠南缘风沙草滩区,沙滩地郁郁葱葱,海子(湖泊)星罗棋布。南部是黄土高原的腹地,沟壑纵横,丘陵峁梁交错。平均海拔1220米。</p> 明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在今红山(雄石峡)建榆林寨,榆林之名始见于史。因当地的土壤特别适合种榆树和柳树,故名。成化七年(1471年),在长城一带设置榆林卫。 <p class="ql-block">红石峡,位于榆林市城北3公里处。因山岩红色,水刷成峡,故名“红石峡”。峡长约350米,峡谷东崖高约11.5米,西崖高13米,东西对峙。</p> <p class="ql-block">峡内榆溪河水穿峡而过直达城西。榆溪河水流湍急,林木青翠,群花生艳,景色优美。</p> 据《榆林府志》说:宋朝时,榆林一带归西夏国管辖。当时榆林红山有泉水涌出南流,西夏国王李继迁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派人障水别流,凿石为穴,埋葬祖先,复引水其上。因此,在红石峡水库的普渡桥东侧原立碑一座:“西夏王李继迁葬乃祖彝昌于此。”现碑已毁。 东崖为雄山寺,西崖为书法石刻。东崖高11.5米、长307米,有宋、元古刹雄山寺。庙门在峡南,内有石台阶。寺依山傍水,复道飞檐,楼、阁、亭相望。殿宇都是悬崖上凿的石窟,约十多个。有“天门”、“地门”各一,都是隧道。“天门”从寺通至峡顶,中间有一阁叫“翠然阁”。从石崖内登台阶而上,站在峡顶俯视寺内广泽渠,只见水圃成荫、宛然如画。“地门”从寺内通到峡底榆溪河岸边,人们通行时须弯腰行走。寺内有石刻佛像,工艺精巧。 西崖高13米、长333米,其石壁上的书法石刻颇为著名。旧时边将、文人来榆林,多在雄山寺豪饮唱和,留下160多幅宝贵的书法艺术作品,字大者约6米,小者寸许,篆、隶、楷、行、草齐全,笔力雄健、挺劲。题刻中有晚清名将左宗棠所题的对联,革命先烈杜斌题刻的“力挽狂澜”字迹苍劲,功力不凡。 革命先烈杜斌题刻的“力挽狂澜” 晚清将领左宗棠所题“榆溪胜地” 据统计,红石峡题刻、石匾和各类碑记共有200种之多。更有蒙文题刻,堪属一绝。它们虽久经风雨剥蚀,但其雄姿英貌经久未衰,向来被人们誉为塞上小碑林,陕北书法艺术的一座宝库。 香炉寺,位于榆林佳县城东200米的香炉峰峰顶,东临黄河,三面绝空,仅西北面以一狭径与县城古城门相通。峰前有直径5米,高20余米一巨石矗立,与主峰间隔2米,形似高足香炉,故而得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