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听,你不一定听到过的苏中故事;
</p><p class="ql-block">看,你不一定看到过的苏中景象。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正谊校区地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过往名人如织,数不胜数。我想从中收集四位对苏州社会发展颇具影响力的前辈,作为该校园的历史人物代表来聊一聊。这四人是: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沈德潜(1673年~1769年),字 碻士,号 归愚,苏州府长洲(今苏州)人。乾隆四年(1739年),以六十七岁高龄得中进士。清代大臣、诗人、著名学者。享年97岁。清乾隆赐其生祠于可园西。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冯桂芬(1809年~1874年),字 林一,号 景亭。苏州吴县人。在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高中榜眼,晚清思想家、散文家、教育家。曾任苏州正谊书院山长,大力推行教学改革成绩卓著。享年66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张謇(1853年~1926年),字 季直,号 啬庵。南通人。 光绪二十年(1894年)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创办南通医科专门学校(苏州医学院前身)。享年74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秦邦宪(1907~1946),又名博古。江苏无锡人。是中国共产党第四位总书记。求学于苏州省立第二工业专科学校(现苏州中学正谊校区址),其校部分学科后并入苏州中学。享年40岁。</p> <p class="ql-block">本期介绍前两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 诗路-----沈德潜</p> <p class="ql-block">沈德潜(1673年~1769年),字 碻士,号 归愚,江苏苏州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代大臣、诗人、著名学者。享年97岁。清乾隆赐其生祠于可园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漫漫求功名</p><p class="ql-block"> 沈德潜生于苏州府长洲县葑门外竹墩村(今苏州市姑苏区杨枝塘)。他饱读诗书,热衷于功名,边在私塾任教,边刻苦读书。在长辈的影响和名师的教导下,诗文水平进步极快。22 岁(1694年)考中秀才。但是就是这么一位满腹才学的诗人,参加以后的科举考试竟然屡试不中,沈德潜没有轻易放弃,他一直坚持考了十七次,最后于乾隆四年(1739年),67岁时考中进士,成功步入仕途。</p><p class="ql-block"> 沈德潜论诗主“格调”,提倡温柔敦厚之诗教。其诗多歌功颂德之作,但少数篇章对民间疾苦有所反映。所著有《沈归愚诗文全集》。又选有《古诗源》《唐诗别裁》《明诗别裁》《清诗别裁》等,流传颇广。</p> <p class="ql-block"> 在尚未考得功名时,他的学术已颇受人们认可和赞赏。如置于苏州紫阳书院院落内的《紫阳书院碑记》是沈德潜应时任江苏布政使鄂尔泰的征文而写成的,作于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后被刻制成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江南老名士”
</p><p class="ql-block"> 沈德潜在诗歌方面学问尤其深厚。乾隆也雅好诗歌,其中进士后被乾隆帝授翰林院编修,并让他担任侍讲学士,专门为自己讲解诗学,称其“江南老名士”。历任侍读、内阁学士、上书房行走,乾隆十四年(1749年)升礼部侍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加礼部尚书衔,乾隆三十年(1765年),封光禄大夫、太子太傅。
</p> <p class="ql-block">乾隆帝为其诗集作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我爱德潜德” </p><p class="ql-block">
做官10年之后,77岁的沈德潜不得不请求退休。乾隆批准了请求,允许他以原官职品阶致仕,待遇相当优厚。回归江苏苏州故里,屋居木渎山塘街(现严家花园),在家乡著书立说,并任苏州紫阳书院教授。公元1757年,乾隆皇帝又给沈德潜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我爱德潜德,淳风挹古福。” 1758年86岁辞紫阳书院长职。乾隆三十二年(1767)获特许为宠臣沈德潜建生祠,祠址在沧浪亭北的可园西北侧,可园归沈所有。过世十年后,其诗案发,其家眷搬至带城桥路阔家头巷26号。
</p> <p class="ql-block">早年间居木渎(现严家花园址)</p> <p class="ql-block">此图较清晰地反映在沧浪亭北侧的居所布局。可见在现今正谊校区的西南侧原为沈宅和沈德潜祠堂:沈宫傅坊(因沈为太子太傅)、文公祠(沈的谥号为“文悫”)等,到1779年(过世十年后)受他案牵连,最终被乾隆贬斥,家属才离开此地。
</p> <p class="ql-block">后定居在网师园旁的阔家头巷26号
</p> <p class="ql-block">乾隆帝六次来到苏州中学前身的苏州府学和紫阳书院视察,留下六首御诗。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其诗中可见:前四首诗是赞赏沈德潜的,而第五次前来视察已是1779年了,沈案刚发,皇帝开始诅咒他了。第六次南巡1784年,乾隆帝已经由沈案发生转为自责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整修正谊校区时的考古现场:</p> <p class="ql-block">现在原址上复修的“明清古道”以示纪念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 盖棺未定论
</p><p class="ql-block">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沈德潜病逝,年九十七,赠太子太师,祀贤良祠,谥文悫(què)。过世九年后(1778年),因卷入徐述夔案,遭罢祠夺官。后乾隆经反思,仍将其归入值得他怀念的五位诗人之中。
</p> <p class="ql-block">乾隆对沈德潜的《国朝诗别裁集》的确不满,史载是因诗集里把钱谦益排在首位,又收录了雍正帝钦定罪人钱名世的诗,还没有避慎郡王的名讳,所以乾隆颇为不满。乾隆与沈德潜间的关系,是历史上“伴君如伴虎”故事之一。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但不管怎么说,沈德潜还是留下了很多优美的诗歌令人欣赏和学习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教改”-----冯桂芬
</p> <p class="ql-block">冯桂芬(1809~1874年)号 景亭,字 林一。苏州吴县人。晚清思想家、散文家、教育家。享年66岁。因其书房名“校邠庐”,故又称为“校邠先生”。冯桂芬出生在苏州西南隅盘门附近的新桥巷,晚年移居木渎,掌校“正谊书院”多年。光绪元年(1875)在苏州史家巷20号,苏州绅民立冯桂芬祠奉祀,致祭他的业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勤奋学习</p><p class="ql-block"> 冯桂芬景仰顾炎武(字亭林)的道德学问,其字号“林一”、“景亭”均与此有关。道光七年(1827年)应院试,中秀才。后即入苏州正谊书院学习。道光十二年(1832)参加乡试,考取举人。道光十二年(1833),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时,识拔了素昧平生的冯桂芬,称他为“百年以来仅见”的人才,并招入抚署读书,收为学生。然而之后赴京会试,三次不中。道光二十年(1840)参加庚子科礼部试、殿试,钦赐一甲二名进士及第(榜眼),授翰林院编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服务社会
</p><p class="ql-block"> 在多地任官职(北京、广西、南京)。在治“洪杨之乱”时,咸丰初(1853)在籍办团练,同治初(1862左右),入李鸿章幕府,并助其创淮军。后服务于苏州,晚年开修志局,纂修成《苏州府志》153卷。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中体西用
</p><p class="ql-block"> 冯桂芬少工骈文,中年后肆力古文,尤重经世致用之学。在上海设广方言馆,培养西学人才。先后主讲金陵、上海、苏州诸书院。冯桂芬为改良主义之先驱人物,最早表达了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同治三年(1864)助修复紫阳、正谊书院,并任主讲。主张、实践教育改革:尤其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 开拓创新</p><p class="ql-block">
冯桂芬是中国有传统向近代转换时代具有开拓意义的、影响深远的思想家。著有《校邠庐抗议》《说文解字段注考证》《显志堂诗文集》。他的政论代表作《校邠庐抗议》四十篇,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被百日维新时期的光绪帝当做鼎新革故的纲领性文件。
</p> <p class="ql-block">习近平总书记对 冯桂芬的“中体西用”理论予以 高度评价 :是近代中国在寻求救亡图存、探索现代化道路过程中的一种思想和实践尝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中图片来自学校、校友和网络,如有异议请告知) (107)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