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漫谈】向雪莲:如何走近青春期孩子的朋友圈

三寄宿品质教育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青春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敏感、最复杂的阶段之一。在这个时期,朋友对孩子的影响往往超过父母,他们的交友选择、社交方式直接关系到自我认同、价值观形成甚至未来发展。然而,许多家长发现,进入青春期后,孩子突然变得“疏远”,不再愿意分享自己的社交生活,甚至对父母的关心表现出抗拒。如何在不引起冲突的前提下,有效走近青春期孩子的朋友圈?</p> 先明白孩子为什么看重朋友 这是成长的必经阶段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孩子到了十二三岁,生理心理都在发生巨变。他们迫切想要证明“我长大了”,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和父母“保持距离”,转向朋友寻求认同。这不是针对父母,而是成长的正常表现。</p> 朋友是他们的“情绪出口”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青春期孩子会遇到很多困惑:身体变化、学业压力、自我认同。有些话他们觉得跟父母说“很尴尬”,但跟朋友却能畅所欲言,就像我们年轻时也有这样的闺蜜、兄弟。</p> 害怕被孤立 <p class="ql-block">  在这个年龄段,被朋友排斥是天大的事。为了“合群”,孩子可能会做一些我们难以理解的事,比如突然追某个明星、穿奇装异服,甚至跟着朋友做不好的事。</p> 三个“不要”和三个“要” 千万不要这样做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不要直接否定孩子的朋友。</b>说“别跟那个孩子玩”只会适得其反。孩子会觉得你在否定他的判断力,反而更坚定地和那个朋友站在一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不要偷看手机、日记。</b>这是信任的底线。一旦被发现,孩子会彻底关闭心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3.不要比较。</b>“你看人家小明的朋友多优秀”这种话最伤孩子。每个孩子的交友需求不同,有的需要学习伙伴,有的需要情感支持。</p> 建议您这样做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要创造自然聊天的机会。</b>比如:接送孩子上下学时随口问:“今天和谁一起吃午饭啊?” 看电视时聊:“这个主角的朋友真够义气,你们同学间也会这样吗?”分享自己年轻时的交友故事(出糗的更好,孩子最爱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要主动邀请孩子的朋友来家玩。</b>准备些零食,给孩子留出空间,但可以借送水果的机会自然接触。观察他们的相处模式,比直接询问有效得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3.要关注“朋友效应”。</b>如果发现孩子有这些情况:回家后特别兴奋或低落,突然改变说话方式、穿衣风格,零花钱用得特别快等,这些可能是朋友圈影响的信号,需要温和地了解情况。</p> 遇到问题怎么办?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孩子交了家长不认可的朋友,先问:“你最喜欢这个朋友什么地方?”了解吸引点。 用问题引导思考:“你觉得他这样做对吗?”提供其他社交机会(运动队、兴趣班),让孩子自然接触更多朋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孩子被朋友带偏,避免说教,用事实说话:“老师说你最近三次没交作业,是遇到什么困难了吗?”帮助分析后果:“如果继续这样,可能会……”联系班主任了解情况(但不要让孩子觉得你在“告状”)。</p> 最重要的建议 做孩子的“安全港湾”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让孩子知道:无论发生什么,家永远是接纳他的地方。很多误入歧途的孩子,最初都是因为在家找不到理解,才完全投向不良朋友圈。</p> 耐心等待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青春期孩子的友谊常常变化很快,今天形影不离的朋友,可能下个月就不来往了。给他们一点自我调整的空间。</p> 以身作则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孩子其实一直在观察父母如何交友、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您对待朋友的方式,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示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近青春期孩子的朋友圈,本质上是在呵护他们社会化的过程。智慧的家长应当:像教练一样提供训练和支持;像灯塔一样给出方向和警示;像安全网一样提供保护但不限制探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记住我们的终极目标不是帮孩子选择朋友,而是培养他们选择朋友的能力。当孩子真正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时,他们会主动为父母打开那扇通往他们世界的门。</p> 作者简介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向雪莲:汉阳区优秀班主任、区学科带头人、区四有教师,所带班级多次被评为市、区先进班集体。</p> 教育感言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育是一场师生间的双向奔赴,当我弯下腰倾听你的声音,你踮起脚触碰我的世界——这就是教育最美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文字:向雪莲</p><p class="ql-block">编辑:何念念</p><p class="ql-block">审核:黄涛 谢海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