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怒江大峡谷的褶皱深处,福贡县鹿马登乡赤洒底村的晨雾还未散尽,七旬老人友阿底已如四十年前在军营时那般准时起床。当他站在自家木楼前擦拭那枚珍藏的二等功勋章时,峡谷里呼啸的山风仿佛又将他带回1979年早春的老山前线,带回那个用青春与热血在边境线上书写忠诚的峥嵘岁月。</p> <p class="ql-block">一、怒江雏鹰振翅起</p><p class="ql-block">1955年出生的傈僳族青年友阿底,自幼在巴丹朵小组的梯田间摸爬滚打。1974年冬,当征兵消息翻越碧罗雪山传至这个边陲村寨时,19岁的他背着母亲连夜编织的麻布绑腿,踏上了从军报国的征程。在昆明军区11军31师93团二营机枪连的营地,这个来自"直过民族"聚居区的青年展现出惊人的适应力:三个月内不仅攻克了语言关,更在轻重机枪分解结合考核中创下全连纪录。1976年的三等功奖状上,"认真学习马列、毛主席著作,努力改造世界观,对本职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评语,正是对他勤勉本色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二、铁血丹心戍南疆</p><p class="ql-block">1979年2月16日深夜,边境线笼罩在战前特有的寂静中。时任九班班长的友阿底带领战士们背负沉重的67式通用机枪,像钢钉般楔入预定潜伏地域。亚热带丛林里,旱蚂蟥顺着裤管往上爬,毒蚊在耳边嗡嗡作响,但所有战士纹丝不动——他们知道,身后红河两岸的万家灯火正等待黎明。</p><p class="ql-block">总攻发起时刻,1108高地的硝烟中,友阿底的机枪阵地成为战场交响乐的定音鼓。当发现两名越军试图绕后偷袭时,他果断带领战斗小组实施包抄,在密林深处上演"无声较量",最终将俘虏押送师部。这场教科书式的捕俘战斗,为后续部队扫清了重要障碍。</p> <p class="ql-block">三、烽火淬炼显担当</p><p class="ql-block">如果说1108高地考验的是单兵素质,那么三天后的16号高地争夺战则是对指挥艺术的终极检验。面对越军精心构筑的交叉火力网,友阿底创造性地采用"佯动诱射+侧翼突袭"战术:先以精准点射吸引敌火力暴露,再指挥机枪组实施压制射击,最后亲自带领突击队抵近摧毁两个暗堡。战后统计显示,这个来自怒江峡谷的机枪班长,用教科书般的步炮协同,为步兵分队撕开了至关重要的突破口。</p> <p class="ql-block">四、功勋不褪守初心</p><p class="ql-block">1979年3月30日,当二等功喜报翻山越岭传回巴丹朵时,友阿底已悄然踏上归建之路。退伍返乡后,他把军功章锁进木箱,却把军人作风带进田间地头:组织民兵训练,带领乡亲修路,手把手教年轻人操作农机。当边境扫雷行动展开时,58岁的他硬是带着干粮翻山越岭,只为给扫雷部队当向导。</p><p class="ql-block">如今,70岁的友阿底居住在福贡县鹿马登乡赤洒底村的村委会旁,偶尔也会讲起自卫还击保卫边疆的战斗经历,指着南边的群山对年轻人说:"看见那些界碑吗?那是用多少战友的热血浇铸的。"每当此时,他胸前的军功章便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光芒,仿佛当年1108高地、16号高地前线的炮火,又仿佛今日边境线上的和平曙光。</p> <p class="ql-block">从傈僳山乡到南疆战场,从铁血战士到乡村守护者,友阿底用半世纪的光阴诠释着军人本色。当边境贸易口岸的喧闹取代了昔日的枪炮声,这位老兵的背影依然如同界碑般挺拔——那是用忠诚浇筑的脊梁,是用信仰锻造的丰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