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云冈 品读石窟

马力

<p class="ql-block">进入云冈石窟大门</p> <p class="ql-block">蓝天白云,红墙塔影</p> <p class="ql-block">昙曜塑像</p> <p class="ql-block">礼佛大道</p> <p class="ql-block">第三窟</p> <p class="ql-block">第3窟,又称灵岩寺洞,为云冈石窟中期开凿。</p><p class="ql-block">洞窟平面呈凹字形,分前后室。</p><p class="ql-block"><b>前室</b>:</p><p class="ql-block">一、顶部建巨大的平台,长50米,宽7.5米,两端是高5.3米的方形三层塔,平台中央是一座矩形洞窟,内置交脚弥勒,俗称弥勒洞。</p><p class="ql-block">二、在洞窟崖壁的最上方排列着12个规整的长方形梁孔,这些梁孔说明,当年在第三窟前面曾有一座大型木结构建筑,即《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中所记的云冈十寺之一的灵岩寺,其规模相当宏伟。</p><p class="ql-block">三、在东侧窟门前室意外发现为开凿完工的北魏遗迹,揭示了石窟开凿程序和方法,窟内高低不平的矩形或圆形凹坑,还有已经分割成矩形或圆形尚未搬运出去的石块,说明了当时开窟取石是有计划、有秩序、有层次的。</p><p class="ql-block"><b>后室</b>:</p><p class="ql-block">一、北壁西侧雕三尊造像,为西方三圣:主像阿弥陀佛,高10米,着通肩袈裟,右手施无畏印,左手与愿印。头顶肉髻,面相丰腴且有肌肉感,通身背光,神态安详,丰满圆润。</p><p class="ql-block">二、两侧菩萨为大势至菩萨、观音菩萨,高6米,体态丰满,头戴高保冠,花冠精美细腻,衣纹流畅自然。</p><p class="ql-block">三、这三尊造像较云冈其他造像都更加丰满圆润,其雕刻年代有北魏、隋、唐及辽四种说法,是云冈石窟的一大之谜。</p><p class="ql-block">[彩虹R]佛像身上有很多小孔的原因</p><p class="ql-block">小孔是历朝历代对佛像修复的方式叫做包泥彩绘,在石雕上打孔、加桩、用麻绳牵拉,确保可以增加泥皮与石雕之间的牵拉,从而保护石像</p> <p class="ql-block">第四窟</p> <p class="ql-block">第五窟</p> <p class="ql-block">第六窟</p> <p class="ql-block">第六窟</p> <p class="ql-block">第六窟</p> <p class="ql-block">第七窟</p> <p class="ql-block">第七窟</p> <p class="ql-block">第七窟</p> <p class="ql-block">第八窟</p> <p class="ql-block">第十窟</p> <p class="ql-block">拓跋焘</p> <p class="ql-block">袈裟细节</p> <p class="ql-block">第十二窟</p> <p class="ql-block">第十三窟</p> <p class="ql-block">公元453年,一位名叫昙曜的和尚来到北魏首都平城以北的武周山下,从此直至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数十年间,武周山叮叮当当的凿石声一直没有停止过,信仰的力量加上皇室的支持,终于成就了云冈石窟这一绵延长达一公里的艺术巨作。</p><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现存主要洞窟45个,石雕造像51000余尊,其气魄之雄伟、题材之丰富在我国石窟艺术中堪称第一。2001年12月,云冈石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是:云冈石窟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p><p class="ql-block">鲜卑在历史上是一个值得回味的民族。骁勇善战的鲜卑人曾经冲入汉族的领域,统一了北方中国。他们对先进文明的渴望最终确定了历史的走向,粗犷豪放的个性被纤美细腻的文明所征服,一个从蛮荒走向文明的民族,却在通往文明的路途上逐渐消亡,直至完全融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p><p class="ql-block">北魏王朝是一个值得尊敬的朝代。短短的一百四十九年(公元386年一534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如白驹过隙的北魏王朝,却为后世留下了无比璀璨的艺术遗产。书法艺术上产生了古拙大方、刚健有力的魏碑体,成为历代书家临摹的范本,到了计算机时代依然是各字库的保留项目;在石窟艺术方面的成就更是空前绝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后二者都是从北魏时期开始雕凿的。</p><p class="ql-block">北魏太和年间,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反映到石窟艺术上,无论何种形象,都采取了汉族形制的衣饰,这一变化以云冈、龙门为中心向外辐射,影响远及秦陇、河西、巴蜀等地,莫高窟、麦积山、炳灵寺等著名石窟中北朝中期以后的造像,都深受云冈、龙门的影响,削肩长颈的秀骨清像,从此风靡大半个中国。</p><p class="ql-block">1500余年前,北魏皇帝倾全国之力修造石窟时,这里该是一派怎样的盛况呢?来到云冈石窟,无疑是这一变化最好的亲历者和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十六窟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第16窟</p><p class="ql-block">拓跋睿</p> 第十七窟拓跋晃 <p class="ql-block">第18窟</p><p class="ql-block">立三佛洞,太武帝拓跋焘(公元424-452年,15岁即位,公元452年被曾经告密太子拓跋晃谋反的宦官宗爱谋杀),立像,身披干佛袈裟,高15.5米。两侧各有一尊佛一尊菩萨五个弟子。西侧已风化,东侧的菩萨头戴化佛冠道教出现在公元2世纪的东汉。北魏有1100-2000万人口,其中200万佛家弟子,不缴税,不服兵役。太武帝于公元439元灭北凉后统一了北方,汉族宠臣崔浩说服太武帝改信道教,并于公元446年下诏灭佛(历史上的三武一宗灭佛事件之一)</p> <p class="ql-block">第18窟</p><p class="ql-block">拓跋焘</p> <p class="ql-block">第19窟</p><p class="ql-block">宝生佛洞,北魏的第二任皇帝明元帝<b>拓拔嗣</b>(公元409-423年)。以三世佛为主像,主尊高16.8米,右手为无畏手印,左手持布帛,代表着法衣的传承,是第二大佛,洞窟为笼盖四野的天空,穹顶毡房的造型,穹顶和环壁雕刻了小龛和千佛。拱门东侧南壁下面是手提净瓶的小沙弥,洞窟南壁上层是释迦摩尼出家后的第一次回家看</p><p class="ql-block">他五岁的儿子罗猴罗。洞窟外高5米的地方还</p><p class="ql-block">有两个具有护卫作用的胁侍洞窟。</p> <p class="ql-block">黑白老照片上可以看到山上的房屋和墙垛。</p> <p class="ql-block">第20窟</p><p class="ql-block">白佛爷洞,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b>拓跋珪</b>(公元386-409元),露天大佛,高13.7米,袒右肩式袈裟,犍陀罗风格。西立佛可能坍塌于洞窟刚开凿不久的大地震。佛的坐姿是结跏趺坐,手势是禅定印,表示佛正在沉思。</p> <p class="ql-block">依依别梦,悠悠大同。苍苍古境,朗朗晴空。</p><p class="ql-block">每每闲暇之余,含饴弄孙,漫步云岗,品读石窟真的是悠然而揽胜!惬意且丰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