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官渡之战<div>摄影/琴音</div> 2月10日晨,在法国古桑维尔小镇乘坐大巴前往巴黎市中心,该镇距巴黎约20公里,是个历史悠久的小镇。昨夜下榻于此镇。<br>途中时有堵车,车子走了1个多小时,9时许到达戴高乐广场。 戴高乐广场原名星形广场,周围12条放射状大道如星光般延伸,成为城市设计的经典符号。1970年,广场更名为戴高乐广场,但“星形广场”的旧称仍被沿用。 广场中央有一座凯旋门,始建于1806年,于1836年落成,是拿破仑为纪念1805年奥斯特利茨战役胜利而建造的,该战役拿破仑大败俄奥联军。<br>凯旋门高50米,宽45米,由洁白的石材砌成。外墙上巨型雕像、浮雕栩栩如生,生动描绘了法国历史上的重大战役,那些跃马扬鞭的将军、奋勇杀敌的士兵,以及象征胜利与荣耀的女神,无不展示着法兰西人民的英勇无畏和对胜利的不懈追求。 凯旋门不仅仅是一座建筑,还是法国一段历史的缩影,承载着法兰西民族的记忆与骄傲。 观赏了凯旋门后,来到卢浮宫。<br>卢浮宫位于巴黎市中心,与伦敦大英博物馆、圣彼得堡冬宫博物馆和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并称世界四大博物馆。<br> 可惜,我国最大的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未能跻身其内。这里暗含了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上列强入侵我国,抢夺了不计其数的宝贵文物,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收藏在上述四大博物馆中, 一位中国籍女导游接待了我们,引领我们开始了参观。<br>导游介绍了卢浮宫的历史。<br>卢浮宫最早建于12世纪,当时是法国国王菲利普二世建造的城堡。14世纪,查理五世将其改造为王室居所。16世纪,弗朗索瓦一世下令拆除旧城堡,建为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王宫,并开始系统收藏艺术品。路易十四时期,王室迁至凡尔赛,卢浮宫成为艺术品展示场所。法国大革命期间,卢浮宫正式作为公共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后法国历届政府对其屡次改建和扩建,形成如今规模巨大的建筑群。 从12世纪到现在,随着一个个统治者的来来去去,卢浮宫不断拆拆建建,可以这样说,卢浮宫是法国历史的一座纪念碑。 卢浮宫共有五层,地下两层,分别是负一层和负二层,负一层用于常设展览,负二层用于接待服务和临时展览。地上三层,包含叙利馆、德农馆及黎塞留馆三大展馆,各馆通过玻璃金字塔入口相连。 玻璃金字塔是美籍华人贝聿铭的作品。<br>玻璃金字塔,材质采用玻璃,外表呈正四棱锥形状。这种材质与结构,不仅节约材料,还能为地下设施提供良好的采光,创造性地解决了把古老宫殿改造成现代化美术馆的一系列难题。<br>玻璃金字塔,不是埃及金字塔外形的简单复制,但无疑具有后者的内在灵魂,贝聿铭从中受到启发是肯定的。 看到玻璃金字塔,一方面为它的恢宏气势所震撼,另一方面觉得它处于这种环境似有不妥,因为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卢浮宫的传统风貌。事实上,当年贝聿铭的方案一经公布,就引起法国国民的普遍反对,好在因得到时任总统密特朗的支持而得以采纳。我想,如果在我国故宫内造一座有着现代元素的建筑,作为中国公民的我一定会投反对票。历史就是历史,不要破坏它的原生态。 导游引领我们穿行于各展馆。<div>这是一座凝结着时光的琥珀,廊柱间流淌着八百年文明的蜜色光芒。大理石阶梯如同盘龙,衔住穹顶上撒落的金箔雨。</div> 卢浮宫馆藏艺术品超过40万件,其中有三件“镇馆之宝”:雕像《断臂维纳斯》《胜利女神》和绘画《蒙娜丽莎》。 雕像《断臂维纳斯》布置在叙利馆0层展厅。该雕塑是希腊米洛斯岛农民在1820年挖地时掘得的,据考证是古希腊雕刻家阿历山德罗斯于公元前150年左右创作的作品。 维纳斯双臂的缺失,不仅没有削弱她的美感,反而增添了一种神秘和独特的魅力。她的残缺并非缺陷,而是通往永恒的甬道,这让所有关于残缺的美学论述都黯然失色。 看着这座雕像,我产生这样的联想:残缺有时也是一种美,它不仅体现在艺术作品中,也体现在人生中。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正是这些不完美构成了其独特的人生。 《胜利女神》雕像位于德农馆1层展厅。这座大理石雕塑创作于约公元前200年,作者不详。雕像残缺严重,现存部分由多块大理石块拼接而成。据推测,这是为纪念公元前2世纪罗德岛海战胜利而创作的作品。 胜利女神立在船头舒展羽翼。断臂悬在半空,似乎能触摸到船艏溅起的咸涩浪花;大理石褶皱里,仿佛还藏着两千年前爱琴海的风。 《蒙娜丽莎》位于德农馆2层展厅。<br>《蒙娜丽莎》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创作的油画,主要表现了女性的典雅和恬静,塑造了一位城市有产阶级妇女形象。《蒙娜丽莎》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方向,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女性美的美学理念和审美追求。<br> 蒙娜丽莎的微笑,最为引人注目。其微笑表现出既神秘又多变,似乎蕴含了多种情绪。对她微笑的阐述不计其数,真迹反而成为自身赝品的注解。 卢浮宫还有一座雕像值得一说,它叫《罗马的仁爱:西蒙与培洛》。其中西蒙是培洛的父亲。西蒙在狱中即将饿死,培洛给父亲喂奶,用乳汁救活了父亲。父亲双手抱在胸前,刻意与女儿保持距离,女儿则紧张地四处张望,生怕被人发现。这座雕像不仅展示了生命的顽强与亲情的伟大,也引发了对人性与伦理的思考。 漫步于展馆,仿佛穿越了欧洲艺术史长廊,这里的展品数不胜数、美不胜收,而每件展品都是某个时代的切片。 对卢浮宫也存在着争议,历史学家说它是“阴谋与符号的迷宫”,文学家则将其描述为“社会攀升的视觉阶梯”。是的,卢浮宫从中世纪城堡到王权中心、再到大众艺术殿堂的历史轨迹,折射了艺术与政治交织的复杂关系。这里每一粒尘埃都裹挟着文明的絮语,每一个角落都藏匿着几个世纪的叹息。如今,在锈蚀的时间坐标上,那些艺术作品与游人的视觉正发生着“量子纠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