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电视剧《黄雀》大结局后的感言

湘江青流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连续十余天,追剧《黄雀》。并不是其情节故事吸引了我,而是该剧编导的反向思维,创新了警匪片的一种模式,让观众从一种全新的视角,去思索警察与扒手较量之外,社会和生活带给我们的生存启示: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黄雀》以2004年荔城火车站为背景,实际是广州站的缩影。构建了横跨姜医生(王浩信饰演)的眼角膜丢失后12天展开的反扒的斗争故事。这部悬疑刑侦剧,以铁路民警郭鹏飞(郭京飞饰演)南下办案为主线,撕开了扒窃江湖的黑色幕布,同时用双主线叙事的手法揭开人性的复杂多重性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剧中案件如连环套般层层递进,既有眼角膜失窃案这种价值连城的大案,也有仙人跳诈骗、文物走私等市井犯罪。以眼角膜案为例,阿兰(马吟吟饰演)盗走价值数万的眼角膜后,佛爷(祖峰饰演)为掩盖罪行,不仅纵容手下继续作案,更设计制造了浴室漏电事故,将阿兰伪装成意外死亡。这种掌控欲杀人的极端情节,虽被观众质疑夸张,却真实反映了犯罪团伙内部“流子无情”的生存法则——佛爷连最得力的搭档都能下手,正是其“盗不过三”铁律崩塌的直接体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剧中正面人物塑造不走寻常路线。反扒队长花姐(郭柯宇饰演)一边指挥抓捕,一边操心叛逆女儿的学业;民警李红旗(赵滨饰演)因家人躲债被追得焦头烂额,却在抓捕四眼时,仅凭对方在寻常抽检中不肯出示身份证明,隐藏着重大嫌疑的细节锁定嫌犯,最终在追捕中牺牲。这些情节虽未刻意渲染英雄主义,却让观众看到民警职责所在的真实一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郭鹏飞的形象极具颠覆性。这个“病怏怏的痞子警察”随身带着药盒,审讯时会突然犯病晕倒,却能通过观察嫌疑人“手指茧子分布”锁定惯偷。他的颓废源于1994年的一次审讯失误——因过度施压导致嫌疑人死亡,间接害死师傅一家。这种“有缺陷的英雄”打破了传统警察“高大全”的刻板印象,让观众看到执法者的人性扭曲另一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秦岚饰演的黎小莲堪称全剧最复杂的角色。表面是火车站医务室医士,实则是佛爷团伙的“军师”。她为救患重疾弟弟,支付高昂的治疗和医药费而被迫加入扒窃团伙,却仍然保留善念——为陌生孕妇垫付医药费,甚至在关键时刻向郭鹏飞透露佛爷的行动计划。这种矛盾心理,通过片中一个个镜头展现得淋漓尽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佛爷的塑造则充满江湖气。这个以“盗亦有道”自诩的团伙头目,制定“不偷救命钱”“不伤妇幼”等规矩,却为争夺“希望杯”文物,纵容手下杀害无辜。他与郭鹏飞的终极对决中,用钢丝绳勒住对方脖颈时的癫狂,与最后被黎小莲注射药物时的绝望形成强烈反差,凸显犯罪者的宿命悲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戏份虽不算重,但人物刻画入木三分的花姐,是全剧最鲜活的注脚之一。这位走路带风、说话嗓门亮堂的基层女警,常年穿着洗得皱皱巴巴的衣服,丈夫在她面前永远低眉顺眼,干什么都要觑着她脸色。而她这个小萝卜头却和队里的男民警称兄道弟,累活脏活抢着干,工作连轴转,经常吃住在单位。这种一线女警的形象,让观众在会心一笑中看到了人民警察最真实的模样。</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剧集采用案件主线和角色前史双线拍摄手法,将2004年的反扒行动与1994年郭鹏飞的成长经历交织。这种结构不仅解释了主角性格特征(如郭鹏飞对李唐的严厉源于对师傅的愧疚),更通过转场设计强化传承主题——前一秒是郭鹏飞跟着师傅学习反扒,后一秒镜头切换为他向李唐传授技艺,暗示警察代代相传的薪火延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香港的导演卢伦常擅长用细节营造年代感:绿皮火车上的搪瓷缸、火车站广场的老式电话亭、民警腰间的BP机,这些道具精准还原了2004年的时代风貌。在抓捕四眼的长镜头中,镜头跟随李红旗的奔跑穿过狭窄街巷,沿途的煤炉、晾衣绳、围观群众的方言呼喊,让观众仿佛置身真实的抓捕现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作为曾在基层工作了22年的民警,笔者对剧中“扒手江湖”既有共鸣也有反思。现实中,火车站扒窃团伙确实存在行规——新疆团伙多为家族式作案,本地扒手则大多单打独斗,极少发生火并。剧中佛爷因手下单干两次就杀人的情节,更像是编剧对“江湖规则”的戏剧化演绎。但这种夸张并非毫无依据:2000年前后,铁路火车站治安确实复杂,有办案单位一年内抓获同一扒手10余次,其“进去几天就放出来”的循环,与剧中阿兰多次被捕又逃脱的设定高度相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相比之下,前向放映的《我是刑警》更侧重刑侦流程的写实,而《黄雀》选择用悬疑化手法解释反扒工作。这种差异如同“纪录片”与“故事片”的区别:前者让观众看到刑警秦川(于和伟饰)为破案错过女儿家长会的无奈,后者则展现郭鹏飞在火车顶与歹徒搏斗的惊险。但两者都传递了相同的精神内核——警察也是普通人,他们在正义与人性的夹缝生存中负重前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黄雀》的价值不在于复刻真实,而在于用戏剧化手法揭开犯罪的伪善面纱。佛爷的覆灭印证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古训,郭鹏飞的成长则诠释了“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部剧或许不够完美,但它让观众看到了过去的那个年代,在熙熙攘攘的火车站背后,总有一群人在守护着我们的安全。他们可能是带病执勤的民警,可能是深陷泥潭的犯罪嫌疑人,更多的在江湖中挣扎的小人物。这种对人性复杂性的包容与正视,正是《黄雀》能够超越一般类型片的所在之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部剧最动人的,不是钢丝绳勒颈的窒息对决,而是李红旗倒在阴霾中的那抹血色。那些在黑暗中负重前行的身影,何尝不是被生活揉碎又重塑的普通人?当镜头掠过站台拥挤的人潮,我们终于懂得这世间最锋利的黄雀之眼,不在民警的配枪上,而在每个血肉之躯选择坚守的那些瞬间。</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