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在学习写有“茴香”的诗词歌赋的时候,笔者搜到了清朝觉罗桂芳的一首《题宋高宗中兴瑞应图》,觉得可以通过这首诗学到一点宋史和清史,以及相关知识。<br> 首先由诗的作者觉罗桂芳推展一点关于满族姓氏的知识,也就是什么是“觉罗”。<br> “觉罗”的全称应该是“觉罗氏”,这是满族的古老姓氏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建立之前。随着时间的推移,觉罗氏逐渐分化为多个不同的家族或部落。清廷官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载:“觉罗为满洲著姓。内有伊尔根觉罗、舒舒觉罗、西林觉罗、通颜觉罗、阿颜觉罗、呼伦觉罗、阿哈觉罗、察喇觉罗、董鄂、嘉穆瑚觉罗、格伦觉罗等氏。其氏族繁衍,各散处于穆溪、叶赫、雅尔湖、乌喇、瓦尔喀、松花江、阿库里、佛阿喇、哈达、汪秦等地方。”在清朝时期,觉罗氏是一个相对较大的族群,拥有众多分支和派系。我们常听说的“爱新觉罗”,即爱新觉罗氏是觉罗氏的一个分支,起源于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时期。各觉罗氏前冠以某某,一般来说是有寓意的,比如爱新觉罗的“爱新”在满语中是“金”的意思,伊尔根觉罗的“伊尔根”意思是“民”,西林觉罗的“西林”意思是“士兵中佼佼者”。其余恕不赘述。<br> 觉罗氏在满族中虽然占有一定的地位,但并非所有觉罗氏成员都享有皇室成员的特权和待遇。许多觉罗氏成员在清朝时期担任官员或参与军事活动,但他们并不属于皇室直系血亲。另外,满族还有其他不少姓氏,如佟(佟佳氏)、关(瓜尔佳氏)、马(马佳氏)、索(索绰罗氏)、赫(赫舍里氏)、富(富察氏)、郎或钮(钮祜禄氏),另外,那(那拉氏)也因聚集地域不同分为乌喇那拉、哈达那拉、叶赫那拉、辉发那拉四大支系。著名的历史人物纳兰性德和现代大儒叶嘉莹先生都是叶赫那拉氏。<br> 现在介绍一下下面这首诗的作者觉罗桂芳。《晚晴簃诗汇》简介:“觉罗桂芳,字子佩,号香东,满洲旗人。嘉庆己未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官至吏部侍郎、漕运总督,赠尚书衔。谥文敏。有《敬仪堂经进诗稿》、《诗存》。”百度百科介绍的相对多一点,云:“觉罗桂芳(?~1814年),清朝大臣,爱新觉罗氏,满洲镶蓝旗人,字香东。总督图思德孙。嘉庆四年(1799年)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尝召对,仁宗曰:‘奇才也!’不数年,累擢内阁学士。十一年,入直上书房,迁礼部侍郎,历吏部、户部侍郎,兼副都统、总管内务府大臣、翰林院掌院学士。迭典顺天、江南乡试,兼直南书房。嘉庆四年进士,多次主持顺天府和江南的乡试。林清之变,他写文章切入时弊,警示朝政。历任户部右侍郎、内务府大臣。嘉庆十三年(1813年)十月,桂芳学习行走入直军机处。十九年(1814年)三月,桂芳改漕运总督。在到广西办差的路上去世。嘉庆帝说他良才难得。谥号文敏。”参考《清史稿》中有关桂芳传记,百度百科的介绍有点小错误,即“嘉庆十三年(1813年)十月”,正确的应该是“嘉庆十八年(1813年)十月”,公历纪年是正确的。因清史上比较著名的“林清之变”发生在嘉庆十八年。<br> 再拓展一点“嘉庆四年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中“庶吉士”的知识。“庶吉士”亦称庶常。其名称源自《书经·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是为明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清雍正以后,选官更为严格,该职位由皇帝主持朝考决定。庶吉士一般为期三年,期间由翰林内经验丰富者为教习,授以各种知识。三年后,在下次会试前进行考核,称“散馆”。成绩优异者留任翰林,授予翰林院检讨,正式成为翰林,称“留馆”。其他则被派往六部任主事、御史;亦有派到各地方任官。由此可见,觉罗桂芳任了六年庶吉士后,离开皇室任礼部、户部等官职。<br> 题宋高宗中兴瑞应图<br> 嘉应祠前遮道哭,肃王一去康王独。<br> 太清图籍已飞灰,蜡诏还从发中读。<br> 此时决计果收京,进垒澶渊事可成。<br> 半夜旌旗应改色,一时将帅旧知名。<br> 大义孤忠不见用,十三连战真堪痛。<br> 灵武原同拥戴功,赤符翻借丹青重。<br> 萧郎画笔最称工,祇向凉堂洒墨浓。<br> 可解狂呼图铁象,那能痛饮绘黄龙。<br> 伤心句践兴亡地,花月茫茫天亦醉。<br> 郡壁才题誓愿诗,学宫已换忘仇字。<br> 中原狐兔尽何难,长弓大箭空据鞍。<br> 一鞭快渡夸冰合,半臂遥传任雪寒。<br> 云暗旧都不识路,黄袍梦醒浮江去。<br> 难为阿母祝棋心,苦恋前身射潮处。<br> 湖山如画已模糊,粉本偷传北地无。<br> 可惜茴香无瑞应,空教拾得中兴书。<br> 这是诗人为《中兴瑞应图》题写的一首诗,读罢深感这是观看画作之后的感想体会。《中兴瑞应图》作者是宋代画家萧照,诗句“萧郎画笔最称工”中的“萧郎”说的就是他。该画作为绢本设色画,祖本早已佚失,现存均为后世摹本。从网络上可见,该画作是类似连环画的故事画,是以宋高宗赵构的历史故事为题材,记录了“靖康之变”前后赵构的政治生活,趣味性较强,颇具观赏性。<br> 前三行诗,是靖康之变前后的历史小结。首行“嘉应祠前遮道哭,肃王一去康王独。”“嘉应”意为祥瑞,“嘉应祠”当为祖庙。“遮道”即挡在道路中间。后句中的“肃王”,为肃亲王的简称。在中国历史上大概有27位被称作肃王的,唐朝1位,宋朝2位,元朝4位,明朝12位,清朝8位。后世常有省去“亲”字的叫法,明朝则有肃某亲王被省去“亲”字后称肃某王的,如肃庄王、肃康王等。<br> 这些肃王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如宋肃王赵枢,他是宋徽宗赵佶第五子,初封吴国公,后进建安郡王、肃王,历节度六镇。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围北宋都城汴梁,要以宋徽宗的子弟为人质,于是宋钦宗命张邦昌随康王赵构去金营为人质以求议和,然而金人依然不放过徽、钦二帝,当年十一月攻入都城开封,并于次年将作为人质的康王赵枢与徽、钦二帝,以及从都城劫掠的大量财物一起押送北方。再如清朝首位肃王豪格和他的十代嫡孙善耆,在清史上都扮有重要角色。<br> 再说说“康王”。历史上共有五位被称作康王的人物,其中一位还不是王朝君主。他们分别是周康王姬钊、楚康王芈昭(一作招)、宋康王子偃,这几位都是公元前的帝王。到了赵宋王朝,宋徽宗第九子赵构在其父当朝时历封蜀国公、广平郡王、康王。靖康之变他在抗金名将宗泽的帮助下逃脱金兵魔爪,最终建立南宋,史称宋高宗。不是王朝君主的“康王”,虽有不同说法,但有一位得到普遍认可,他就是北宋抗辽名将康保裔,因其姓康,且在保家卫国中表现忠勇而被追封王。<br> 诗是为《中兴瑞应图》而作,所以首行“肃王一去康王独”句中的肃王和康王当指赵枢和赵构兄弟二人。<br> “太清图籍已飞灰,蜡诏还从发中读。”中的“太清”本指天空;天理。在此应与“图籍”合起来理解,指的是画中景色犹如仙境。后句应出自传说徽宗(一说是钦宗)被金兵困在汴京时(靖康元年润十一月初)曾给赵构下了一道“可便即真,来救父母”的密旨(次年七月才送达)。“蜡诏”即密诏。因密封于蜡丸中而得名。“发中”并不是发自内心,而是出自内廷。 第三行“此时决计果收京,进垒澶渊事可成。”大意是,如果赵构及时收到来自汴京的密信,果断带领散落在各地的军队救援京城,就能促成类似“澶渊之盟”的和约,进而给宋金两朝带来和平。<br> 诗的第四至第六行大概是说岳飞的故事了。“一时将帅旧知名”应该是说年仅20岁的岳将军在靖康之变前几年就已威震北方。“十三连战真堪痛”是说正在岳将军节节胜利之时,宋高宗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师,致使即将开战且获胜把握较大的情况下前功尽弃。“灵武原同拥戴功,赤符翻借丹青重。”则是说岳将军本应获得拥戴之功,却因一纸莫须有的罪名而在历史画卷上留下浓重的一笔。“灵武”本意是威灵,威武。在此指岳将军及其的为人。“赤符”,旧指驱邪的符箓,因用朱砂书写,故称。诗中很可能是指朱批奏折。<br> 诗从第七行开始,对照《中兴瑞应图》来读似乎就比较好理解。因《中兴瑞应图》属连环画性质,所以从第七行至第十四行,每句诗在图画中都有体现。<br> 最后两行,既是对画作的点评批注,也是对赵宋王朝南渡前后的总结以及感想。细品这首诗,并没有什么高妙之处,甚至还有点紊乱,远不如画作所表现的那么精彩。<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