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香,油香

大理后花园

<ul><li>明天开斋,如果现在回去,正是煎油香的时候。一路走,满脑子的是油香,从油锅里捞出来,再放到箥箕里晾晾,酥酥的,甜甜的再吃。这时候,母亲总爱说:你数数,煎来几个了?我们就一五一十的数。然而,这都是以前的事了。</li></ul> <ul><li>把了一个月的斋,体会了饥饿的甘苦,不管谁都想来一碗油香茶,特别是开斋节早上。家人们先把切成条状的油香放碗里,加上一个或一对<span style="font-size:18px;">煮好的鸡蛋,</span>再泡上翻滚的红糖水浇,做成香酥轻甜的油香茶。油香茶一般用托盘端,放上足够的筷子。如果人多,一端就是十碗八碗,一人一碗,美美的吃。上好的油香茶,油香要鲜,现煎现吃。但开斋节这天,事情多,就只有头天煎好。煎油香要用大锅,油多点,划船煎,用长把勺翻来翻去的浇油,煎到“体圆皮薄腹中空”,才算最好的油香。煎油香常规食材有麦面、红糖、紫苏、土碱等。</li></ul> <ul><li>好事成双,就着开斋节煎油香,订了婚的男主,在未婚之前,每年都要给媳妇家“带油香”。用两个大提箩或者背篮,装上油香、树皮若干对,还有一些糤子,一部分是岳母家的,一部分是岳母亲戚家的。树皮是和油香一起煎的,主要食材和配料和油香一样,只是做法不同、相貌不同。大致做法是,将和好的面团着附到擀面棍或长棍上,树在胸前,把它捏到一定的长度和厚度,再放到面板上,轻轻的擀开,状如有点年轮的树皮,然后按照需求切成块状,放到油锅里煎。煎好的树皮还要沥上熬制好的糖稀,让那些喜欢甜食的人甜到心根子上。</li></ul> <ul><li>其实,油香什么时候都可以煎,就看自己的需要。回族人归真后,旧俗第三天煎油香,以示施散。困难时期,把油香煎成三角形,俗称“油香角”,拿到清真寺传,一人一个;后来日子越来越好过,把油香煎成圆形,俗称“大油香”,也是一人一个。如果是死者的亲戚,丧主还要把油香亲自送去,以示感谢。这是托物言志,最传统最真情的表达。现在,油香的范畴越来越大了,哪家生了小孩,哪家遇到先辈生日死忌,都喜欢传一次油香。油香可以是吃的,如馒头、粑粑、饼子,也可以是生活用品,如药膏、袜子、纸巾、剥菜刀具等等。在回族看来,施散是一种善功,为生者道喜,为亡人救赎。</li></ul> <ul><li>回族为什么煎油香?除了好吃以外,自有其象征意义。我用百度给自己补了一课。说穆罕默德到麦地那,备受拥戴,艾布·安优布用油香招待他。穆罕穆德则拿了一些和周围的人分享。后来,这件事传为佳话并被效仿。由此来看,油香是联系的纽带,也是信仰的纽带。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油香树皮不仅是回族的符号美食,也是馈赠兄弟民族的上等礼品,更是成为团结、友谊、幸福的象征。</li></ul> <ul><li>现在,油香一年四季街上都有卖。人的慵懒,让油香店越开越多。眼下灶火正旺,香油正辣。纠一坨面,用滚托滚薄滚圆,飘飘的扔进油锅,用长把勺翻来覆去的浇,黄生生、脆生生、泡泡的油香旋即出锅。可是,我要告诉你,真正的大厨,煎油香的高手是不开铺出摊的。今天我就寻着油香到味儿,到村里买了几盒,准备开斋节给我的汉族、彝族、白族朋友送去!</li></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