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书名帖 】精选( 5 )一一 隋智永草书千字文 (书法临习一一季斌 )

牛仔大叔

<p class="ql-block">【 草书简介 】</p><p class="ql-block">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草书起源于应对事务繁忙、书写趋急的需要,最初形态较为草率,但逐渐发展形成独立而丰富的艺术体系。</p><p class="ql-block"> 根据草书的发展,狭义地分类大致可分为章草与今草。</p><p class="ql-block"> 章草可称作草书之源。早期草书(隶草)夹杂篆草的形体,后以西汉史游《急就章》为标志,在隶书基础上演变成较为规范的章草。章草盛于东汉,是草书最早的形式。</p><p class="ql-block"> 今草是在继承章草的基础上,进一步省减了章草的点划波磔,成为更加自由便略的草体。今草的创始大师,史书记载是东汉的张芝,因此后世将张芝奉为“草圣”。从《淳化阁帖》中仅存的张芝的几幅作品看,张芝的今草应为大草。北京大学教授李志敏评价:“张芝创造了草书问世以来的第一座高峰,精熟神妙,兼善章今”。之后 “书圣”王羲之、王献之等继承张芝草书书法,在今草上有了新的发展。从“二王″存世的今草作品看,王羲之主要是小草,王献之则大草、小草兼尔有之。到了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在继承张芝草书笔法基础上,创造了笔意奔放,体势连绵的大草(狂草),在狂乱中表现优美,抒发激情,已成为一种基本脱离实用的纯艺术形式。</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各个时期都有颇有造诣的书法名家和草书作品。章草如三国皇象、西晋索靖等。今草如隋代智永、唐代孙过庭,宋代王庭坚、米芾,元代鲜于枢,明代祝枝山、王铎等。在近代,有林散之、于佑任、毛泽东等。于佑任为规范草书写法,创造了《标准草书》。毛泽东主席的草书大气磅礴,独树一帜,深为人们喜爱。</p> <p class="ql-block">【 智永禅师简介 】</p><p class="ql-block"> 释智永(生卒年不详),本姓王,名法极,会稽(浙江绍兴)人,系王羲之七世孙,人称“永禅师”,陈、隋间僧侣书法家。</p><p class="ql-block"> 释智永是陈、隋时期山阴永兴寺僧人,活动于陈、隋(公元557年—618年)年间。传说他学书30年,用废的笔头装满五大竹簏,埋在地下,人称其处为“退笔冢”。又因求他字的人太多,以致把木门槛也磨穿了,只能用铸铁将门槛包起来,人称“铁门槛”。智永禅师擅长楷书、草书,能传王羲之的风范。他晚年就曾以当时的识字课《千字文》为内容,用真、草两体写了一千多本,从中挑选最满意的八百本,分送给浙东的各个寺院。直到如今,智永的《千字文》墨迹和刻本还被视为学习书法的范本。</p><p class="ql-block"> 隋朝时间虽短,但其间书法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释智永最大的贡献,在于把正宗的二王书法传授给唐初四大书家之一的虞世南,影响了一代书风。他的传世书迹,最有名的就是《真草千字文》。《真草千字文》法度谨严,一笔不茍,其草书则各字分立,运笔精熟,飘逸之中犹存古意,其书温润秀劲兼而有之。宋米芾《海岳名言》评曰:“智永临集千文,秀润圆劲,八面具备”。又如苏轼所评:“精能之至,返造疏淡。”此书代表了隋代南书的温雅之风, 继承并总结了“二王”正草两体的结体、草法,从体法上确立了它的范本作用。<span style="font-size:18px;">学者普遍认为,智永的真书功力深厚,书艺精湛,而其草书则更胜于真书。</span></p> <p class="ql-block">AⅠ复活智永像</p> <p class="ql-block">笔塚图片</p> <p class="ql-block">智永《真草千字文》拓片(局部)</p> <p class="ql-block">智永《真草千字文》草书临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