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出生在南京,1954年母亲从部队转业带着我们回到了上海,分配在上海国棉十六厂工作,厂里给母亲在1695弄分了两间公寓住房,从此我们开始了在上海的崭新生活。</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杜进军</b></p><p class="ql-block">我在1695弄生活了15年,我的童年和学生时代都是在那里度过的,那是我最快乐和难忘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695弄新建楼房前的鸟瞰图</b></p><p class="ql-block">图片上方为上海黄浦江,江上大桥为杨浦大桥,黄色虚线南边空地为原1695弄的旧址;黄色虚线区域内为原上海医疗嚣械厂改建前的老厂房,现已打造成新联地带创业园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俯视新联地带创业园区</b></p><p class="ql-block">新联地带是一个集媒体与艺术、时尚创意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创意产业园;它使上海医疗器械厂旧址上的老厂房重新获得了新生,现已不仅蜕变为知名的“新联地带”品牌,更成为当地一个新的地标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平凉路1695弄旧址</b></p><p class="ql-block">1695弄的住宅为日式建筑,过去周边人称“东洋工房”,后称“九厂工房”,因1695弄里有相当一部分住户是在国棉九厂上班;房屋外观和内部设置均为日式风格,所有住宅内均为全屋木制地板,那时是沪东最好的大型住宅区,解放前是为各纺织厂的日籍技术人员提供的住宅。</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10年时的平凉路1695弄的弄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695弄5号是我的托儿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母亲的怀抱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母亲和我们在一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杜进军、杜晓明、杜新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695弄18号</b></p><p class="ql-block">我们家在18号楼下居住,原来楼下楼上都有内阳台,后来都变成内阳台外加窗户改成居室了</p> <p class="ql-block"><b>陪同陶桂榕叔叔和陈幼民阿姨参观兰州碑林 </b></p><p class="ql-block">楼上后楼居住的是和母亲同在国棉十六厂工作的陈幼民阿姨和陶桂榕叔叔,他们有一个女儿陶绮文、两个儿子陶友竹、陶友林。</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陶友竹、陶绮文、陶友林</b></p><p class="ql-block">我们离开上海后,两家仍保持着联系,父亲和母亲回上海定居后两家仍时有走动。</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和绮文、友竹在西安见面时的合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前楼住着陈学初叔叔也在国棉十六厂工作,孙桂英阿姨是上海本地浦东人,他们有两个女儿陈文琴、陈文平、一个儿子陈惠,巧得是惠惠在网上看到我的发文,让我们失联60多年的童年小伙伴再续友情;惠惠家搬走后,新住户两位老人都是老师,有一个儿子叫小弟,两个女儿小薇和红梅,特别有意思的是:小弟和小薇也是同时在网上看到我写的上海忆文,就认出我了,小薇特别不容易,1968年她去了新疆的南疆“麦盖提”,在生产建设兵团农3师,待了12年才回到上海,我因工作关系去过南疆,那里的条件还是很艰苦的,这是她最难忘的一段经历;缘使我们60多年未见的邻居再次相遇,真是一件很神奇的事。</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695弄18、16、14号住宅旧址</b></p><p class="ql-block">1695弄分单号区和双号区,单号区位于西区,双号区位于东区,12号至22号住宅由南向北排列,位于东西两区之间的分界线上,是坐东朝西的房子,前后还各有一个操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18号家门口留影</b></p><p class="ql-block">我家这栋住宅位于1695弄的中间,和这排的左右邻居最熟,12号住着两户人家,楼下父亲是一位转业军人,母亲我曾在1695弄两次都见到她,一个非常热情、干练的母亲,她有三个儿子海平,海军、海青;楼上是我同学杨海光家,他有两个姐姐杨海英、杨海明、弟弟杨海华;14号楼下是后搬来的,是兄妹俩,14号楼上是我同学陈芸兰的家,她爸爸原是毛纺二厂私营的老板,解放后与国家实行公私合营,国家采取付定息,分期赎买的政策,她爸爸继续担任厂长,哥哥是清华大学的大学生;16号楼下住的是我同学陆昌基,他父亲陆明徳喜好制作有机玻璃的毛主席像章,爱喝散装加热的啤酒,母亲陆招娣是国棉九厂有名的劳动模范,他有三个姐姐陆逢芝,陆逢梅、陆逢珍、一个弟弟陆昌晶、家里还有一位吃斋念佛的老奶奶;楼上父亲姓徐,母亲王道顺,两个女儿徐月、徐星、两个儿子徐盘、徐磊(和我妹妹小頴是同学)。</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双号区住宅</b></p><p class="ql-block">20号楼下住的是一对老工人夫妇,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只记得两个小儿子叫国强和国坚、他们有一个大哥、一个姐姐;楼上住的是我的同学刘忠,他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大哥是名海军军官,二哥是华东政法学院的大学生,大姐叫大妹、二姐叫小妹、三哥叫大弟;22号楼下住着一位江苏常州的老爷爷,楼上前楼家有两个女儿叶芬芬,叶㴝明,她们的父亲是最具有上海人“腔调”的,一张酷似电影明星的脸,头势很清爽,头发一丝不乱,夏天穿背带西装短裤,脚穿白色皮鞋,小腿上穿白色长筒袜,对人特别热情友善,见了我们小孩总是笑眯眯的,非常和蔼;她们的妈妈和爸爸都是高个子,所以叶芬芬姐妹俩也都是高个子;后楼住的是一户上海警备区守备部队驻海岛的一名连长,家属是国棉九厂的一名工人,有一儿一女,儿子一直在山东老家,儿子刚来上海时一口山东话,邻居们都叫他“小山东”,他和妹妹都在我们锦州路小学上学,妹妹叫毛树娟;人老了,现在的事记不住,却对小时候的人和事仍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哥哥杜晓明</b></p><p class="ql-block">杜晓明是1969年入伍,在兰州军区部队服役,后调入北京在总后直属分部工作,现定居北京。</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单号区住宅</b></p><p class="ql-block">我在1695弄时有一个好朋友,他叫周为群,住在操场对面的单号区,他爸爸个子很高,带付眼镜,妈妈个子也很高是里弄居委会的职工,长期在1695弄的大门口值班,他有一个哥哥,一个妹妹都是高个子,他喜欢打篮球,有一辆28型自行车,印象最深的是骑自行车带着我去江湾五角场看露天电影《打击侵略者》,虽然要骑很远的路,非常累,但我们都很开心、快乐,希望他能看到我写的这段文字。</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695弄79号旧址</b></p><p class="ql-block">单号区隔着球场正对着18号的住宅是当时任杨浦区的黄副区长的住房,是位女副区长,她有一个女儿,两个儿子,其中大儿子小名叫仙头,更巧得是黄副区长的弟弟,也就是仙头的舅舅在19军装甲兵处当参谋,我在嘉峪关坦克45团5连任连长时,黄参谋到我们连来了解开训情况,他听说我从上海入伍,在交谈中才知道我在上海平凉路1695弄里住,没想到和他姐姐的住宅相距近在咫尺,我和黄参谋可谓“有缘千里来相会”。</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在家门囗前的留影</b></p><p class="ql-block">印象中1695弄曾有过四名杰出青年,单号区有一名考入了上海市中学,在上海人眼中,上海市中学是上海排名第一的学校,能考入该校的学生就是人才;另一名是考入“哈军工”的,双号区一位是我们的邻居陈芸兰的哥哥是清华大学的学生,还有一名叫“小小妹”的是北京解放军艺术学院的学生,这四名青年在1695弄人的眼中就是优秀、荣耀、有出息的象征,他们的出色表现受到众人的交口称赞。</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上海国棉九厂幼儿园大班的合影</b></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摄于1962年,距今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了,照片中我只能认出第一排右5是住在12号楼上的杨海光;第二排右1是我们幼儿园大班的王佩秋老师,右2穿水手服的是住在48号的李奇川(非常聪敏);第三排右1是侯老师,左6是家住在幼儿园边上,只知道他姓蒋,小名恰祝,后脑勺常留着一根小辫子,他爸爸很爱喝酒;第三排左7是我杜进军;照片中的孩子现在都已是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了,现在应该都是含饴弄孙的老人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妹妹杜新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陈思依、杜新颖、郑晓鸰</b></p><p class="ql-block">我妹妹杜新颖退休后安置在上海新江湾城,照片中是她儿时的两位关系最好的同学陈思依(左)和郑晓鸰(右);陈思依家住单号区9号楼上,她有个哥哥人称小灵宝,一个弟弟小名老勾勾;郑晓鸰家住双号区96号楼上,她也有个哥哥叫郑晓明,弟弟叫郑晓峰,儿时的友谊、友情能保持到晚年可谓弥足珍贵,说明她们之间非常投缘。</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原红霞服装店的旧址</b></p><p class="ql-block">1695弄的西南角、位于平凉路临青路的十字路口,原来有一家红霞服装店,在当地颇有名气,属于店小名气大的品牌,是附近居民购衣的首选之地,服装品质、制衣质量不输沪上服装品牌大店。</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695弄拆除后的景象</b></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我2017年1月25日在1695弄拍摄房屋拆除后的景象,前方两幢红色楼房为景能邨的位置,现为大桥老年公寓;现在1695弄旧址上新建的住宅楼已经拔地而起,不知是原居民住户的还建楼,还是待售的商品楼房,这将是一个新的居民住宅小区;平凉路还在,1695弄的旧址还在,但早巳物不是人已非了,往事也会慢慢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但对1695弄的儿时情怀会永远留在我们心中。</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695弄旧址的大门位置</b></p><p class="ql-block">这里是我的人生出发地,是我童年和少年的全部回忆,我对上海的所有情怀都源自于此,它巳成为我魂牵梦绕的一个精神家园;人到古稀之年除了追求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就剩下回忆往事了, 尤其是对童年的美好时光总是念念不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