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和南迪在盛京大剧院看了一场西安话剧院的话剧《长安十二时辰》。已多年没来这个场子了,剧场依旧,“场景”却发生了一些变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01</p><p class="ql-block"> 最先遇到的困惑是,地铁口距离大剧院入口路途太过遥远,且路标较少。一路上黑灯瞎火地走走停停,四下打听,生怕误入歧途,走冤枉路。好像并非只有我俩路痴,沿途问路者接二连三。我在路口问两位踟蹰不前的女士,结果她俩也在找去大剧院的路。还有人问我俩,去盛京走哪条道?总之,这段“遥路”在不停地询问中“跋涉”了大约十几分钟才抵达目的地。我没搞明白,去大剧院为什么要兜这么大一个圈子?</p> <p class="ql-block"> 上次来这里是什么情景已记不太清楚了,好像只在大门口验票,入场不再验了。这次不同,在池座区入口处还要再验一次票,且有了新的“约法三章”:禁止携带任何入口物(包括流体的固体的饮品食品)入场;禁止用任何图像采集设备,在场内进行拍摄活动。以前好像没有这条规定,若干年前我在这拍的德国钢琴家独奏音乐会的视频还在。</p><p class="ql-block"> 因为出来得早,我俩提前了20分钟入场。找座位时遇到点小障碍,在座椅上没找到排号。幸亏我俩的座位比较靠前,一排一排地数并不困难,但没发现座位号。服务人员过来看一下票,帮忙指出了正确位置。原来座位号设置在座椅顶头的侧面,如果上面坐了人或不仔细观察,很难注意到座位号竟藏在这么个不起眼的“角落”。</p><p class="ql-block"> 来看剧的观众不少,除了顶层没有坐满外,其他各层几乎座无虚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02</p><p class="ql-block"> 话剧围绕着是毁灭长安,还是守护长安的疯狂与理性的殊死较量展开,作品制作精良,颇为用心。舞台设置,灯光语言,音响传播,服装道具呈现,都有主创者个性化的思考和独特的设计。多媒体浸入,智能灯具的戏剧动作及叙事参与,是传统话剧与最新高科技相结合的有益尝试。</p> <p class="ql-block"> 但说实话,这部话剧并未给我带来多大兴奋价值,这一方面是因为我本来对古装戏就兴趣不足。另外一个原因是我现场的感觉好像有点不大对,我发现几个影响我欣赏该剧的障碍:一是台词听不清楚。这倒不是演员的台词功底差,吐字不清,发音不够响量清脆,或演出不够认真,敷衍观众,而是剧场的音响问题。剧场音响潜在的共鸣声,模糊了演员对话的清晰度,他们的台词听上去含混不清,我最多只能听明白三分之一内容,其他的对话就是哇啦哇啦的声音,不知道在讲什么。我开始怀疑是我耳朵听力有问题,问南迪听觉如何?她也说听不太清。坐在我旁边一对中年夫妇也小声嘀咕这个“噪点”。</p> <p class="ql-block"> 二是没有字幕。一部大型话剧按理应该在舞台两侧设置字幕屏介绍主要剧情,列表主创人员名单,并同步舞台上演员的台词,帮助观众轻松了解剧情进展和演变,知道导演及主要演员都姓甚名谁。</p><p class="ql-block"> 三是舞台灯光较暗。该剧讲的是发生在古都长安的一场阴谋与反阴谋的斗争故事,有许多狱中场景,当然需要暗光,这无可非议。但有些场面灯光要亮一些,应该让观众看得见主要演员的面目表情,至少应该让坐在前排的观众看得见吧。我坐第10排,也算是贵宾席,距离舞台不算遥远,但演员长什么样基本看不清,更别提看演员的微相表演了。后排的观众及楼上的人若没带望远镜,就只能望人兴叹看肢体语言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03</p><p class="ql-block"> 坐在剧场里,我似乎觉得话剧并不适合在这么大的场子里演出,因为一是听不清台词(扩音设备能解决音量问题,但音质无法保证),二是看不到演员的面部微表情,话剧离开这两点现场观感会大打折扣。到剧场看话剧就是要看一个现场的真人秀表演,听真人真嗓发声,看真肢体动作、真表情变化的演出,否则不如在家看电视录像。</p><p class="ql-block"> 现在电影院都改成小厅,目的是提高观看舒适度。其实我觉得事情好像搞反了,电影应该在稍大一些的厅观看,音视感觉才更好。现在小厅的电影观众离屏幕太近,强光线刺眼睛,大音响震耳朵,对观众观感的刺激是生硬的压迫式的。而话剧在小一些的剧场里看,现场感会好。在小厅里,不用大音响也能听得清演员的台词,看得见演员的微表情。这种近距离观赏,才是话剧应该追求的理想境界,它有助于台上与台下,演员与观众眼神的互动、表情的交流、心灵的沟通。</p> <p class="ql-block"> 当然,商业演出讲究性价比投资回报和利润,而不是单纯照顾观众感受,只考虑观众是否舒服。在上千人的大剧场演出,肯定比百十来人的小剧场性价比高,演出单位也要挣钱养家糊口,总不能赔本赚吆喝吧?所以也别太挑剔太矫情,这么好的剧是用来<span style="font-size:18px;">消闲的、</span>欣赏的,而不是拿来让一颗“事脑袋”鸡蛋里挑骨头的。(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