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个好的问题,可以激活课堂。</p><p class="ql-block"> 但很少有人认为,一个公开课回答错问题的学生,也会是激活课堂的关键。</p> <p class="ql-block"> 给老师们做培训,总会给她们提这样一个问题:公开课上面对回答错问题的学生,你会后悔提问ta吗?</p><p class="ql-block"> 几乎毫无疑问 ,大多数年轻老师的反应是:后悔!这并不意外,因为在年轻的时候,我也是这样的想法,因为那个错误的回答,让我手足无措,接不住招。</p><p class="ql-block"> 只有多年以后,有了经验,才知道,那个回答错问题的孩子才是一节课走向深入的关键。</p><p class="ql-block"> 近几日听了几节《王戎不取道旁李》,这是四年级的一篇文言文,学生已有学习文言文的基础,老师让学生说一说课题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一生回答:“王戎不拿道旁的李子”。</p><p class="ql-block"> 老师问:“是‘拿’吗?”大概这不是老师想要的答案。</p><p class="ql-block"> 旁边一机灵的孩子立刻说:“是‘取’,不是‘拿’”。</p><p class="ql-block"> 老师看回答了自己需要的答案,赶紧说:对,是‘摘’,不是‘拿’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那个被判错的孩子,沮丧地低下了头。</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必须是“摘”?而不是“拿”?没有引导,直接判定,多么好的一个引导孩子学习文言文词义的时机就这样错过去了。</p><p class="ql-block"> 其实作为第一个孩子,他是用近义词的方式很快判断“取”就是“拿”,但在文言文中理解词义还要兼顾语境。</p><p class="ql-block"> 下课后,我立刻问那个被判错的孩子:“老师说你理解的‘拿’是错的,你认为你的错吗?”</p><p class="ql-block"> “嗯,我的错了,那果子长在树上,所以得用‘摘’。”</p><p class="ql-block"> “‘拿’和‘摘’什么区别?”</p><p class="ql-block"> “‘拿’不费力气,‘摘’更多是需要费力气的,文中说‘多子折枝’,说明李子都长在树上,摘下来是需要力气的,所以是‘摘’”。</p><p class="ql-block"> 还好,看来是课文部分老师讲清楚了,孩子已经从文中确定了答案,但我知道在孩子被判错的那一刻,一定浇灭了他心中不少小火苗。</p><p class="ql-block"> 如果让两个孩子在当时根据自己的理解辩解一番,是否会更好呢?辩解既是让孩子在对方的思维过程中明白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更是让孩子懂得,严谨才是学习的最佳态度。</p><p class="ql-block"> 可惜,老师没有捕捉到这个时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学生的错误回答价值有三点:一是反应了有学生没学会,二是在提醒我们,追问原因,就能捕捉到学生思维误区,适当引导,帮助的不仅仅是这个孩子,还有班里和ta同样想法的孩子。三是借助这一个孩子的错误,老师就可以明白此类知识的易错点,方便以后深入备课。</p><p class="ql-block"> 优秀的老师,会把课堂上每一个错误的时机当作激活课堂的一朵火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