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赵清甫【二憩斋诗话】</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释文:房小林</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原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或问曰:汝曾论用字之美,其中有意思之美,可举例否?曰:如人所共知之''僧敲月下门”,“敲”字本身就响,因响而美。所谓美要看环境 及诗之主题。在此美,在彼或不美,甚至丑。北京人说两人亲近,至不讲礼貌 ,到彼此家推门就进。若写此,“推”字便好, 即美。“松下问童子”,若改为“花下问童子”如何?因松之形象更贴近题目《寻隐者不遇》之隐者形象,故松美于花,此即字之意思之美也。</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释文):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有的人说:你曾经根据实际的需要,灵活运用汉字的美,这里面有表意内涵的美,可否提出有代表性的逐一罗列?道:比如人们都知道的“僧敲月下门”,“敲”打破深夜的静谧,形成“以声衬静”艺术美的效果。所说的美要看环境和诗的主题。在这里美,在那里也许不美,甚至丑陋。北京人说两个人关系亲密,到不讲求礼貌,去双方家推门则进。如果写这个,“推”字就好,就是美。“松下问童子”,如果改做“花下问童子”怎么样?因为松的姿态更接近题目《寻隐者不遇》的童子师傅的形象,因此松比花美,这就是这个字意思的美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原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与建洪谈诗,渠曰:“写诗的关键三要素:感悟能力,审美能力,文学量的储备及驾驭组织文字的能力。至于格律乃雕虫小技……”做诗之三昧被渠一语道破。为诗之审美能力或更甚于做画。画将颜色、笔墨、构图做好即可。而诗词文字之美,其中还含有声韵之美、意思之美、情节之美、动态之美。一项配合不完美,诗即失败。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若换作“气蒸无定水, 波撼锦官城”就没有了“云梦”漂渺辽远之气。“锦官城”也失去“岳阳”给人从字面所联想到山岳、太阳之伟岸与雄奇。再如“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若换作“汨罗水边多丽人,”便不成话矣。此即字之美也。故为诗不可不虑之。</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释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跟建洪谈论诗歌,他说:“进行诗歌创作的三个必要因素:感悟能力(鉴赏能力和创作灵感),审美能力(审美感知和创造力),文学量的储备(阅读作品和读书随笔)及驾驭组织文字的能力(口头、书面语言和表达能力)。至于字数、句数、对偶、平仄、押韵等方面就是微不足道的技艺……”创作诗歌的诀要被他一句话就说穿了。写诗的审美能力更超越创作绘画。作画将颜色、笔墨、构图做好就可以。然而诗词文字的美,那里面还包含有音律的美、思想的美、情节构建的美、动态描写的美。一项不协调完美,诗就失败。象“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如果换成“气蒸无定水,波撼锦官城”就没有了“云梦”隐约浩渺的气势。“锦官城”也失去“岳阳”给人从字面所联想到山岳、太阳的高大和奇伟。再如“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如果换成“汩罗水边多丽人,”就不象话了。这就是字的美了。所以写诗不能不思考它。</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2025.4.3</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