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结题展硕果 专家引领促成长

龙珠小学

<h3>——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十四五”规划课题结题答辩评审会<br></h3> <h3>  2025年3月27日,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十四五”规划课题结题评审会在开州区龙珠小学顺利召开。会议通过课题汇报、专家质询、成果展示等环节,全面展现了重庆市教育科研的前沿探索与实践成效。会议由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项目主管邓莉主持,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沈军、开州区教师进修校校长王蜀明、本次课题结题的评审专家重庆三峡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潘勇、重庆市教科院美术博士黎贝蓁、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劳动教研员郭冬梅、云阳教育科学科学研究所高级教师任茂胜,以及3个课题组及观摩教师等40余人共同参与会议。</h3> <h3>  立足实践需求,彰显科研实效</h3> <h3>  每一个课题就像是一颗种子,在教育的领地生根发芽。3位课题主持人分别从课题研究的实践与探究、过程与成果、反思与展望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结题汇报。汇报过程条理清晰,图文并茂,内容详实丰富,课题研究成果丰硕。<br>《重庆市偏远区县城区小学劳动育美实践研究》,将“劳动育美”和学校大美育文化有机结合,并以生活为源、实践为本、体验为美,结合边远城区小学、及本地特色资源,形成学校“劳动育美”课程体系,积极探索以劳育美的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实践路径,提高学生对劳动之美的欣赏力,达到以美激劳、乐劳。<br>《小学“灵动美育”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该课题是深度融入“五育融合.以美育全”课程改革的校本探索,以“灵动教育”理念为核心,构建“知美课程”“铸美课程”“扬美课程”三级课程体系,以提升学生的审美与人文素养为路径,挖掘孩子的潜力与特长,培养孩子的鉴美能力、创美能力。</h3> <h3>  《基于大概念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研究》,该课题针对语文教学“知识点零散”问题,提出“提取大概念—理解大概念—评价大概念”的“三阶递进”教学模式,并在课堂实践中研究,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参考。</h3> <h3>专家高度认可成果,提出优化建议</h3> <h3>  课题汇报后,专家组仔细审阅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及成果汇编,秉承着严谨的态度,从专业的视角分别对课题组的研究进行质询,结合课题组成员的答辩,对各个优点进行充分的肯定,对存在的不足给予建议和意见。<br><br>  针对劳动育美课题,任茂胜老师高度赞赏课题拓宽身边劳育资源,在学校的“灵动美育”课程下,从“劳动与自然美、生命美、艺术美、社会美”4个领域,开展“劳动育美”教育实践研究的做法系统性强、整合性强。潘勇教授指出,劳动育美的内涵与外延要区别于传统劳动教育,学理依据要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杜威“做中学”理论及当代美育理论的融合机制。黎贝蓁博士建议,课程设计要体现螺旋式上升的规律,各学段劳动项目与审美目标的对应梯度要经过多次试验验证。劳动教研员郭冬梅指出,跨学科融合路径中需要体现如何量化评估手工劳动、生产劳动中的形式美与精神美传导效果。牟紫伟老师建议,设计&quot;过程性审美表现+劳动成果美学价值&quot;的双维度评价量表,对劳动态度中的审美意识觉醒、价值观构等隐性成果进行动态追踪评价。</h3> <h3>  针对灵动美育课题,牟紫微老师高度赞赏课题分为“知美-铸美-扬美”三级,各学段目标梯度螺旋上升,充分体现了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审美认知发展规律。黎贝蓁博士指出,评价量表虽包含审美能力、创意表现等维度,但未说明量化指标与质性评价的权重分配依据。例如,“湖海胸襟”等抽象素养如何转化为可观测的行为指标?郭冬梅老师指出,劳动教师与艺术教师的协同机制提及“多方合作”,但缺乏具体分工和激励机制。任茂胜老师指出,部分课程涉及校外实践,但未说明安全预案如何与美学目标结合。例如,刀具操作中的“纪律美”如何通过安全规范传递?潘勇教授提出,发表的论文多聚焦学科教学案例,未形成系统性理论成果,建议提炼“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四维框架,并发表于核心期刊。</h3> <h3>  针对基于大概念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研究课题,黎贝蓁博士充分认可课题提出的“三段八环式课例研修”模式,这一模型不仅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还通过全区范围内的实证推广,形成了可复制的教研范式,具有区域示范价值。潘勇教授指出,课题引用刘徽教授的“单元是素养目标达成的单位”理论,但未说明如何结合小学语文的学科特性进行调整。建议引入“逆向设计”理论增强大概念与教学目标的逻辑关联。郭冬梅老师发现案例研究15个典型案例未说明样本选择标准及覆盖学段的均衡性,需增加对城乡差异、不同学段学生的分层分析。任茂胜老师提出,推广依赖“区-学区-学校”三级联动机制,但未说明如何解决基层教师的理论接受障碍,建议开发“大概念教学工具包”,如流程图、模板等,降低实操门槛。牟紫微老师提出,国外研究仅提及“大概念”理论,未纳入近五年国际前沿成果,如跨学科概念整合、AI赋能的大概念教学,建议补充对澳大利亚“概念驱动课程”或新加坡“主题式教学”的对比分析。</h3> <h3>深化研究应用,服务教育高质量发展</h3> <h3>  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沈军做了总结性发言,充分肯定三项课题紧扣国家“双减”“五育并举”政策导向,体现了科研服务实践的宗旨。课题的结题不是终止,而是实践的新开始。他呼吁学校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推动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成长,把课题研究做真、做实、做细、做好,发挥课题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为重庆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h3> <h3>  本次结题评审会既是重庆市“十四五”教育科研的阶段性总结,也为区域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例。三项课题的成果将通过区域教研、教师培训、资源共享等途径,逐步推广,助力“五育融合”从理念走向行动,以科研引领改革,用实践书写答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