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2”工程记实之(第四十一期)我也有诗人的情怀!

西门踏雪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武应凯74岁,秦一村人,那年回来后当兵,后在长安一个银行担任行长,现已退休。</p><p class="ql-block">一路上听着魏大叔的南北朝与东周列国,刘光斗倒像个哲学家,一路上由马克思讲到恩格斯。我本身就喜欢汉文学,常常感叹文学的奥秘与博大精深。就这样,不知不觉中到了周至马召。</p><p class="ql-block">我们同其他连队的人一样,在周至马召作了短暂的休息,然后步行进山。腊月的风吹到脸上像刀刮一样的疼。我们一路上还高兴的说着儿时的童谣,“上一个坡,下一个坡,坡下奏是舅的窝”。荒山野岭,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肩上扛着行李,其中有几辈子人盖过的烂套子装的被子,平时盖在身上轻飘飘的,此时竟感觉死沉怪沉的,好像有几百斤重。麻绳子背带把人脖子肩膀都能勒断,想找个棍挑着,却全是蔫蔫(方言nie)货,用手一掰就断,想砍树又没有刀,时不时还“人仰马翻”,不是蹭破衣服就是蹭破手脸。就这样一路上黑灯瞎火的,问时间问路程,谁都不知道。抬头望天,只有寒星点点。我的神呀!走了两天终于到了板房子大营。</p><p class="ql-block">那个冬天,天很冷。由于家里穷,光给我带了一个很薄的被子,而且还有些短。由于我个子高,盖都盖不严实。到了晚上我就用绳子把脚下面的被子一扎,这样脚就不会露在外面了。也没有个褥子,就睡在草上。到了夏天到处都是蛇。有次正干活,山上有个大蛇从坡上滚下来,我们的一个工友,就把它打死,把皮扯下来,套在铁锨把上,肉拿给厨房,算是给大家打了一下牙祭。</p><p class="ql-block">到了春天,山里面的杏花桃花依次全开了,开的是那样的灿烂,那样的奔放和热烈。春天,可以说是一年中最美的时光,真的是万物欣欣向荣,遍地姹紫嫣红。远望小桥流水人家,近看枯藤老树昏鸦……妥妥的一幅绝佳山水画…</p><p class="ql-block">我们的到来唤醒了沉睡亿万年的千沟万壑,踏平了满山遍野的荆棘,赶走了久居深山的飞禽走兽。</p><p class="ql-block">夏天,山上的人头蜂窝很大,还有牛虻也很大。我们抓住它给它屁股里塞上纸,把纸拉的长长的,再把它放开,让它在空中继续飞,直到把它活活累死。现在想起那时候真能找乐,而且乐趣无处不在,如今回想起来,都还是那么的美好!</p><p class="ql-block">我年轻时劲比较大。有次扛大梁子比赛,我从山下五十多米的地方,把一个大樑扛上了山,挣了两个蒸馍,这是何等的勇气,如今想想放上一袋面我都不要…</p><p class="ql-block">有次正在吃饭,有人喊了一声,远远看见了一只老虎,我们吓的都不敢吭气……又有一次我们围住了一只金丝猴,它带了一只小猴。猴子很有灵性,它躬起身,好似求我们一样。然后用树叶把它的奶水挤了一些,抱上小猴子放到树上,又过来闭上眼睛,似乎说,要杀就杀吧。我们能明白它是在求我们放过小猴子。真是万物皆有灵,然后我们不忍心就把它们都放了。那时候年轻,没有不敢做的,现在回想起来,人,多发慈悲之心还是好的。</p><p class="ql-block">在一个叫庙沟的地方,我们差不多每晚加班,时间长了打钎不用灯都能打准。一次上面炸山,一个脸盆大的石头,从我的后脑勺一飞而过,当时我都能感觉到整个头发都竖了起来,我也不知道哪里来这么大的命。我们每天从沟道里拉石头,要把它切的方方正正的,千斤重的大石头要从坡下拉到坡上。有一次拉石头,工友江尚义,差点让石头压死,还好都是有惊无险。</p><p class="ql-block">在山上由于整天和石头打交道,石沫子钻进了指甲,得了甲沟炎,外用药根本就到不了那个层面,手肿的厉害,最后为了治好把整个指甲都拨掉了。想想那时候年轻,牙一咬就挺过去了,如今回头看还感觉挺英雄的,其实许多事都已成为笑谈。</p><p class="ql-block">平时我喜欢吹笛子,到了晚上,有种“轻风载我少年梦,短笛吹破昨日风”的感觉,大家都围着我,时不时还朗颂首毛泽东的诗词,月亮挂在天上,我不知道哪颗星星属于我……看,在那个地方我还算是个雅客吧?哈哈哈…</p><p class="ql-block">到了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偶尔也写点东西,也思念我的老母亲,往往写着写着就“催人泪下”了……</p><p class="ql-block">山上需要宣传,我就写战地快板,以丰富枯燥的生活,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苦中作乐,那年我刚刚二十岁。</p><p class="ql-block">熬到70年11月终于出山了。山外的柿子红了,树上已没有了一片叶子,枝枝都缀满了鲜红的柿子。轻烟薄雾,怎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是离人已断肠。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冬天呀……原来冬天也可以这么美。</p><p class="ql-block">又回到了我久别的母亲河——沣河!灵感由然而生…</p><p class="ql-block">波涛汹涌声震天,百流非战恰少年。高山送我情万丈,心在渡口似狂澜。</p><p class="ql-block">后来这几年我又去过几次周佛路,但再也找不到过去的丁点痕迹,一切都已掩入了历史的尘烟…</p><p class="ql-block">那时的路是顺河道而走,人工开凿,干的活比较毛糙。现在人家都把路拉直了,打的山洞,而且做的很精细。我们那时候修的路是为备战备荒,现在的路是旅游观光。真的是不可同日而语呀!</p><p class="ql-block">回首诗:</p><p class="ql-block">脚步是那样地匆匆,</p><p class="ql-block">我却忘记了携带文凭。</p><p class="ql-block">整整工作了几十年,</p><p class="ql-block">我却还是一名职工。</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2024年9月12日</p><p class="ql-block">讲述:武应凯</p><p class="ql-block">整理:单晓莉 </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单晓莉,笔名惊蛰、西门踏雪。古诗词爱好者。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陕西省秦风诗词学会会员,现任《仁智文苑》社长,主编,作品散见于《中华诗词》《陕西诗刊》《咸阳诗刊》《三原诗刊》《秦风诗刊》以及各大网络公众号平台。</p><p class="ql-block">工地图片来自于周至"0702"博物馆,自媒体网络,如有侵权,请您告知,立马删除。</p><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3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