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教师的精神跋涉

祝 林

<p class="ql-block">  06年大学毕业,我当起了老师,一晃将近20年了。每天站在讲台上,目光扫过教室里的每一张面孔,那些或专注或走神的表情,构成了我二十年教学生涯的全部风景。如今才明白,这方寸讲台承载的,是一场关于生命与梦想的漫长跋涉。</p> <p class="ql-block">  初登讲台时的惶恐、兴奋、喜悦,那时那地,我以为教书不过是传授知识。2009年,学校安排我担任班主任,为了把这个班管理好发展好,我每天提前一个小时到校,教案写得密密麻麻,用三种颜色标注重点。我认为,所谓奋斗就是不断精进教学技能,让学生考出好成绩。这种单纯的目标确实带来了短暂的满足——当班级平均分名列前茅时,当被评为"教坛新秀"时,快乐如同夏日骤雨,酣畅淋漓。</p> <p class="ql-block">  直到遇见江小凡,我认知发生了转变。她是个总坐在角落的女生,成绩平平,性格内向。一次作文课,我布置了《我的梦想》,她写道:“我想开一家小小的服装店,每天都能穿到花花绿绿的衣服……。”我在批语中习惯性地写下“要有更大志向”,却在下节课发现她眼睛红肿。课后她怯生生地问我:“老师,平凡的梦想就不值得尊重吗?”这个问题像一记闷雷击中了我。我开始反思:教师的奋斗,难道只是为了批量生产“成功”的学生?我是否在无意中成为了单一价值观的推手?</p> <p class="ql-block">  从那以后,我尊重江小凡的爱好,不断的鼓励她,后来我离开了那所乡村学校,与她失去了联系。不曾想她去年给我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她已经是杭州知名的服装设计师,她在信的最后写到:"老师,记得您说的,教育不是装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p><p class="ql-block"> 她的成功让我快乐,但这种快乐不同于获奖的兴奋,它更接近这初春的阳光,温暖而不灼人。我开始懂得,教师的奋斗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在与学生的互动中相互滋养。当我在深夜批改作文时,那些稚嫩的文字里跳动着的是鲜活的思想;当我在课堂上抛出问题时,那些举起的右手里握着的是未来的可能。这种快乐源自对生命成长本质的参与,它超越了即时反馈,成为了持久的精神动力。</p> <p class="ql-block">  2020年已经大学毕业的张小河在拜年短信里写道:“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老师,您让我们明白,有限的生命可以通过教育无限延续。”</p><p class="ql-block"> 那一刻我突然领悟:教师的奋斗意义不在于个人成就的高低,而在于成为知识火炬的传递者,在无数生命中留下思想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慢慢地我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微妙变化。我依然认真备课,但更注重倾听学生的声音;我依然严格要求,但更尊重多元的发展路径。去年教师节,毕业十年的学生聚会,曾经的“问题少年”王磊现在是上海儿童绘本作家,他说:“当年您没因我成绩差放弃我,反而鼓励我把那些天马行空的故事写下来,这才有了今天的我。”</p><p class="ql-block"> 那时那地,我明白了教育就是需要根据不同种子的特性提供适宜的土壤,而非统一模具下批量生产。</p> <p class="ql-block">  站在教学生涯的第二十个年头,回望这段精神跋涉,我逐渐懂得:教师奋斗的意义不在于外在的光环,而在于内心的丰盈;不在于塑造符合标准的产品,而在于唤醒沉睡的潜能;不在于短暂的欢呼喝彩,而在于长久的生命回响。我或许终其一生都是平凡的教育工作者,但正是无数这样的平凡,托举起了文明的高度。</p><p class="ql-block"> 粉笔灰依然在飘落,下课铃声即将响起。我看着台下年轻的面孔,知道他们终将奔向各自的远方。而我的奋斗,就是在这方寸讲台上,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让知识与智慧如同蒲公英的种子,随风飘向未知但充满希望的未来。这或许就是教师这个职业最深邃的快乐——我们的生命通过教育得以延续,我们的梦想通过学生得以实现,而这,正是超越个体存在的永恒意义。</p><p class="ql-block"> 教育不是一场华丽的表演,而是一次次静默的播种;教师的伟大不在于被记住名字,而在于思想的火种能够代代相传。在这个意义上,每位真诚的教育工作者,都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史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