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 河南商丘古城<div><br></div><div> 来商丘之前,只知道这是一座古城,就如同之前游览过的古城一样,古城墙、古街道、商铺临街,热闹非凡。结果让我大跌眼镜,商丘可不是一般的古城,不仅历史悠久,人文历史厚重,而且还有许多神话传奇渗透其中。</div><div><br></div><div> 早饭后,便徒步前往商丘古城游览。</div><div><br></div><div> 商丘古城,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境内,面积12.6平方千米,现为中国保存完好古城之一。 <br> 商丘古城已有4000多年历史 。商丘古城又称归德府城,由砖城、城湖、城廓三部分构成。现存地上的归德府城于明朝弘治十六年(<font color="#167efb">公元1503年</font>)开建,于明朝正德六年(<font color="#167efb">公元1511年</font>)竣工,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现存归德府城之下同时叠压着明朝弘治十六年(<font color="#167efb">公元1503年</font>)之前元朝时期修建的归德府城、北宋时期的应天府南京城、 隋唐时期的宋州治所宋城、秦汉时期的梁国国都睢阳城、周朝时期的宋国都城等6座都城、古城。</div><div> 商丘古城具有八卦城、水上城、城摞城三大特点,全城外圆内方、形如古铜钱,93条街道形如棋盘,内城地势呈龟背状,中间高,四周低,略向南倾斜(<font color="#ff8a00">如下俯瞰图</font>)。 </div> 商丘古城俯瞰图<div><br></div><div> 2006年,商丘古城被国家旅游局公布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div><div> 2007年,商丘古城评为“中国十佳古城”。</div><div> 2012年11月1日,商丘古城以其水利特色突出、文化品位高被批准为国家水利风景区。</div> 由于我们是住在西关,便由西门方向进入古城。首先迎面见到的是高大的牌仿。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牌坊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 商丘古城西门牌坊<div><br></div><div> 上图是牌坊外侧,匾额为《九州通衢》;下图是内测,匾额为《三商之源》。说起商丘古城的关门牌坊挺有意思,原来只有南关一个木质牌坊。在修复古城时,按照商丘古城修复性保护与展示规划,在东、西、北三关各新建一个石质牌坊,以取“郭门”之意。牌坊在此起到界定空间的作用,意指经过此牌坊即进入古城景区范围。</div><div><br></div> 商丘古城四座牌坊与四个城门遥相呼应,使古城更显端庄大气,匾额题字不仅彰显了商丘古城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展示了商丘的人文精神内涵。 我们沿着观光步道前行,大约800米后到达西门关楼附近。<div> 商丘古城是历代先民们智慧累积的创造,更是“象天法地、顺天应地、取法自然”思想的应用,其目的就在于创造一个“天人协调、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以祈求城池万年永固。古城外为土筑的护城大堤,即城郭,呈圆形,象征天;内为砖砌的城墙呈方形,象征地。外阳而内阴,阴阳结合便是天地相生,如此整个城池便成为阴阳合一的大宇宙的象征,商丘古城也便有了与日月同在的道理。</div> 商丘古城西门外垤泽桥<div><br></div><div> 商丘古城城门为拱券式,至今保存完好。东门曰宾阳,西门曰垤泽,南门曰拱阳,北门曰拱辰。四门外原有四个瓮城,瓮城又各有一个扭头城门,北门向西,东门和西门向南,南门向东,所以,商丘古城古有“四门八开”之说。</div><div><br></div><div> 西门名字中的“垤”代表丘,“泽”代表水。垤泽门的作用是阻挡洪水,保护城墙不受淹没。</div><div><br></div><div> 进西门沿着大街向前走,这边是尚在开发的区域,街面上一些商铺正在装修没有开业,有些清冷。直到我们来到城中央贯穿南北的大街上,才感到人文商业气息浓厚起来。 </div> 古城里的商业和街边雕塑 时间尚早,晨曦中街上游人不多<div><br><div> 古城在建造之初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为防金木相克,东西两门相错一条街,东门偏南,西门偏北,出现了与南北轴线分别相交的两个隅首。</div><div><br></div><div> 因此我们在街上向北望去不远就是城北关楼,于是信步走了过去。</div></div> 商丘古城西门城楼拱辰门<div><br> 名字中的“辰”指北斗七星。这座北门象征着指引和方向,是商丘古城的北方守护者。 <br> 此外,商丘古城还有“四门八开”的说法,即四门外原有四个瓮城,每个瓮城又有一个扭头城门,形成独特的布局。<div><br></div><div> 我们沿着古城墙向东走,很快就来到了陈家大院。 </div></div> 商丘陈家大院<div><br></div><div> 明清之际,归德商丘“八大家七大户”名震中州。作为“七大户”之首的陈家,既是官宦之家,又是财富大户。商丘陈家被称为“一门五翰林,四代词馆家”(所谓词馆,即翰林院的雅称)。</div><div> 陈家大院,经历了“四世词馆翰林家”的荣辱兴衰,也见证了“从桃花扇到袁世凯”商丘陈家的一段传奇。陈宗石的岳父便是桃花扇的主人、“归德才子”侯方域。桃花扇在李香君活着时,一直在李香君之手,李香君死后,就给了侯方域的女儿。陈宗石在侯府东园入赘,侯家小姐就把这把桃花扇带到了陈家,便成了陈家的传家宝。袁世凯是陈家的外甥。袁世凯的二祖母即袁甲三的夫人,就是陈宗石的五世孙女。袁世凯小时候曾在归德府陈家院居住,至今还流传着许多民间传说。</div><div><br></div><div> 陈家大院就是一段明清归德古城的历史见证。 </div><div><br></div><div> 陈家大院以四合院为主,院院相连,分布规整,体现了专制社会尊卑有序、男女有别的社会规范。现存宅院大门、中院、东西院、东跨院等建筑,均为硬山式砖木结构,前出后包,青砖灰瓦,古色古香,显示了中原地区四合院建筑深邃幽静、典雅别致的艺术魅力,也是研究豫东建筑史和陈宗石生平的重要历史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艺术、科学和历史价值 。 </div> 商丘古城陈氏宗祠,祠堂正面悬挂着“同根共荣”大匾,作为追祭先祖的祠堂<div><br></div><div> “陈家大院”的四合院建筑群,原为明末文豪侯方域的门婿、清初诗人陈宗石及其后人的府邸。</div><br><div> 商丘陈氏之祖起于陈于廷之孙陈宗石。陈宗石生于明思宗殉国之年崇祯十七年(<font color="#167efb">公元1644年</font>),祖籍江苏宜兴,其家学深厚。祖父陈于廷是明万历年进士,官至左都御史。父陈贞慧与冒辟疆、方以智、侯方域并称为“明末四公子”。 </div><div><br></div><div> 陈家与侯家世家通好。1646年,侯方域和陈贞慧定下儿女之亲。清顺治十三年(<font color="#167efb">公元1656年</font>),陈贞慧去世。第二年,年仅14岁的陈宗石来到归德府侯家认亲。此时侯方域已去世3年。侯夫人常氏没有嫌弃落迫中的陈宗石,周济他与女儿完婚,并将侯府的东园(<font color="#ff8a00">今陈家大院北院</font>)作为陪嫁相送。自此,宜兴陈氏在商丘落根,陈宗石为一世祖。</div> 出了陈家大院南行不远便是东门。商丘东门又称宾阳门,<br>寓意迎接太阳和宾客,象征着希望与热情。东门是商丘古城的门户,也是迎接新一天的开始。 商丘宾阳门(东门 上为外城下为内城)<div><br></div><div> 正对着东门这条街里有一座高楼,那边是商丘的文昌阁。</div> 商丘文昌阁<div><br></div><div> 商丘文昌阁是一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建筑,位于商丘古城东门里50米路北,西邻范文正公书院和文庙,是一座两层砖木结构建筑,具有以下特点:</div><div><br></div> 外观:建筑上有尖顶,每层均为双重飞檐走兽,四角高挑,采用蓝砖灰瓦,整体气势恢宏,仿佛“手可摘星辰”。<div><br> 布局:主楼两侧设有配殿,是古代文人儒生谈诗论文的场所,均为砖木结构房屋。<div><br></div><div> 在其配殿里是商丘的非遗项目展示。</div></div> 商丘的非遗项目展示<div><br></div><div> 商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涵盖了多个领域。比如,商丘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就多达100项,其中包括新入选项目86项和扩展项目14项。</div><div><br></div><div> 离开文昌阁,又来到了临近的商丘归德府文庙。</div> 商丘归德府文庙(<font color="#b06fbb">下图为大成殿</font>)<div><br></div><div> 归德府文庙又名孔庙,为祭孔圣地。坐落在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内,前有泮池,并立有孔子、范仲淹的塑像。归德府文庙与全国其他各地文庙前殿后学(堂)布局不同的是,归德府文庙是唯一一座学堂建在大殿右侧的文庙,形成了左殿右学的独特建筑格局,是河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文庙建筑。</div><div><br></div><div> 归德府文庙中的主体建筑大成殿面阔7间,进深3间,9脊6兽,飞檐挑角,为单檐歇山式建筑,浮雕龙凤大脊,红墙琉璃绿瓦,正中饰一宝瓶,两端置鸱吻,垂戗脊下均有兽形浮雕,浮雕斜撑,房顶由32根胸围1米的明柱擎起。檐下无斗拱,四周平出耍头承托檐部。耍头间开方窗,四角四根托角梁,檐下一周有16根明柱,柱下有青石鼓形柱础柱下有1米高的鼓形柱础。整座建筑座落在高0.6米的台基之上,台基周用青石砌成。 </div> 商丘归德府文庙泮池<div><br></div><div> 泮池在大成殿前,距大殿20米。半圆形,中间有一座小桥。每逢重大祭日,官员和有功名者从桥经过,无功名者从桥两边通过,可以说它是一个等级标志。</div><div><br></div><div> 文庙东侧还有一树围达4米多高的千年皂角树,以及明、清重修碑记5通。</div> 重修归德府学宫记石碑<div><br></div><div> 碑文: <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重修归德府学宫记</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国家崇建学校,所以广教化、育人材,使郡邑士子渐仁摩义①,咸归正道,意至深远也。况归德为微子故封,先圣渊源,实肇(音zhào,开始)于此,崇奉之道,宜益加谨而。今之学宫即大中祥符南京国子监也,世远年湮(音yān,淹),几经兴废,国朝自乾隆十六年,前守锡辂②陈公重加修葺。迄今阅六十余载,余于辛未之秋,来守兹土,见殿宇廊庑率多倾圮(音pǐ,毁坏),心窃志之,拟谋营缮。会以水旱频仍,不遑暇及,然亦振兴者之未有固志也。乙亥初夏,宁陵孙大令调宰商丘,殷然以兴修郡庠(音xiáng,学校),来相咨白③,志同道合,咸与维新。相度之余,爰(音yuán,于是)商鸠庀(音bǐ,头疼)第,需费浩繁,非守令廉泉所能蒇(音chǎn,完成)功④集事,于是各捐清俸,以为首倡,并书勸(音quàn,劝导)簿以最⑤众警。乃者宋州绅十慕义向风、乐输⑥恐后,而首事朱克广、刘毓秀、杨愈桂、龚淮、王继祖、刘元谦等,又复躬亲监工,始终罔懈。告成之日,轮奂一新,俾余与孙大令得遂初愿,而奏厥功,将见文运昌明,英贤蔚起而。<br> 宣圣休风⑦所被久而弥永矣,自丙子春正月卜吉兴修,越七月告竣,出纳掌自绅耆⑧,杜吏胥之侵蚀也,工程限以时日,表经营之踴躍也。姓名勒诸碑碣,垂流传之久远也。是为记。<br> 归德府知府谢学崇撰文监生刘毓秀篆额<br> 嘉庆二十一年岁次丙子仲秋 穀旦<div><br>①渐仁摩义:用仁义感化教育百姓。②锡辂(lù):陈锡辂字圣岩,浙江嵊县贡生,乾隆十一年(1746)来任知府。③咨白:禀告;陈说。④蒇功: 完工。⑤最(xù):古同"勖",勉励。⑥乐输:自愿输纳。⑦休风:美好的风格、风气。⑧绅耆 (qí):旧指地方上的绅士和年老有名望的人。</div><div><br> 2012年4月,商丘古城旅游区管理委员会在维修中山东街道路,清除原下水道盖板时,在归德府文庙围墙东南角发现该碑刻。</div> 商丘归德府文庙皂荚树<div><br></div><div> 离开文庙向西不远就来到了贯穿古城南北的中轴街道中山大街,站在这里向四处张望,可以看到街道向四面延伸,直至城门。但奇怪的是只能看到南北东三个城门,唯独看不到西门。</div> 商丘古城中心街道(<font color="#b06fbb">中山大街</font>)<div><br></div><div> 带着疑问,后来查了资料才知道,当初在设计建设古城时,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为防金木相克,东西两门相错一条街,东门偏南,西门偏北。因此就出现了东西两门不在一条街上的情况(<font color="#ff8a00">参见古城街道俯瞰图</font>)。</div> 商丘古城中心街道俯瞰<div><br></div><div> 我们沿着古城中心大街向南浏览,只见街道两旁的房屋墙壁上嵌满了古城历史老照片,充满了沧桑和人文情怀。</div> 商丘古城中心街道(<font color="#ff8a00">中山大街</font>)街景<div><br></div><div> 街道两侧的老建筑和街边雕塑也是蛮吸引眼球。</div> 商丘古城天主堂(<font color="#b06fbb">南堂</font>)<div><br></div><div> 河南商丘市天主教堂(<font color="#ff8a00">南堂</font>),位于睢阳区归德府古城内中山南二街路东34号。</div><div> </div><div> 商丘市天主教南堂是一座红顶的欧式教堂,由意大利米兰教会派至中国的传教士,当时在开封主教区的主教谭维新创办的,隶属河南省开封教区的一个本堂区堂口。1907年至1924年,该教堂在城内叶隅首路北姜老锅公馆内。于1924年迁至现在的位置,至194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建成,其建筑为典型的西洋风格。自此其悠扬的钟声与中国庙宇里的暮鼓晨钟一起回荡在商丘古城的天空。</div><div><br></div> 天主教南堂共有教会特色的大小楼房五座,210余间,占用土地14亩,分为5个院。现除男修道院和婴孩院被毁以外,其它各道院保存完好,是豫东地区一处典型的天主教建筑群。现在该教堂还是商丘地区的主教堂(<font color="#ff8a00">即领导地位</font>)。在商丘这个中原古城里很特别显眼,大门口有一副对联“<font color="#39b54a">到此休为门外客,劝君须作个中人</font>”很是耐人寻味。<div><br> 2001年被商丘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br></div> 商丘古城保留着上世纪的老建筑——商丘市睢阳区文化馆 商丘古城街边雕塑 商丘古城非遗传承项目——星秤制作传承人 商丘古城非遗传承项目——星秤制作传承人 新年春节期间商丘市睢阳区文化馆开展2025年殷商文化"戏曲进景区”展演活动<div><br></div><div> 这天我们正赶上河南省豫剧三团在古城的惠民演出。围观的市民和游客们为演员们地精彩演出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div><div><br></div><div> 我们继续在城里参观游览。不久便来到了归德府衙旧址。</div> 商丘古城归德府衙<div><br></div><div> 归德府衙位于古城中山东二街北侧,是商丘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标志,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等研究价值。<br><br> 据史料记载,归德府衙又称归德府署,为金、元、明、清豫东地区最高权力机构。南宋建炎元年(<font color="#167efb">公元1127年</font>)重修,毁于元朝。明洪武二年(<font color="#167efb">公元1369年</font>)知州刘定延再修,洪武六年知州段嗣辉增置了官吏宅和谯楼,规模宏大。明弘治十五年(<font color="#167efb">公元1502年</font>)毁于水患,明正德元年(<font color="#167efb">公元1506年</font>)刘信重修。清朝时期,府衙基本保持明朝的规模,没有大的变化。国民政府时期,开始对府衙进行改建。<br><br> 归德府(<font color="#ff8a00">含归德州</font>)设置将近800年之久。修复后的归德府衙,整个建筑群布局严谨、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修复完整的府级官署衙门、封建社会完整的府郡级实物标本。</div><div><br></div><div> 随后,我们又登上归德府衙对面的古城墙临高观赏古城内外景色。</div> 商丘古城归德府城<div><br></div><div> 元代归德府城在明弘治十五年(<font color="#167efb">公元1502年</font>)时被淹,次年筑土围城。正德六年(<font color="#167efb">公元1511年</font>)在旧城北重筑新城,以元代城墙为南城墙。嘉靖三十七年(<font color="#167efb">公元1558年</font>)包砖建成。</div><div><br></div><div> 南墙长950.6米,北墙长993.4米,东墙长1210米,西墙长1201米,周长4355米。高6米,顶阔6米,址阔9米。南为拱阳门,拱券式建筑,门洞全长21米,台高8米。东为宾阳门,西为垤泽门,南为拱阳门,北为拱辰门。</div> 商丘古城四座门楼俯瞰<div><br></div><div> 1996年11月,归德府城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的文物本体为外城墙(土城墙、又称城郭)和砖城墙。</div><div><br></div><div> 在南门城楼下的展示室内,我们看到了介绍商丘古城奇特文化历史以及宋国故城发现的过程。</div> 商丘古城——典型的”城摞城“奇观<div><br></div><div> 几千年来,历史的更迭和多次的黄河泛滥,使得商丘古城历经沧桑。现存的明清时期归德府城地下,叠压着西周时期的宋国故城、汉梁国睢阳城和明初归德州城,形成了独特的“城摞城”历史文化奇观。</div><div><br></div><div> 二十世纪9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美籍华人张光直教授促成了哈佛大学皮堡德博物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合作,为了在商丘寻找商朝最初几个王的都城——“商”,双方联合组成考古队,在商丘进行了8年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尽管没有达到他要寻找的“商”的目的,但是找到了宋国故城遗址。</div><div><br></div> 宋国故城始建于公元前1039 年,城墙平面近圆角方形,西墙长 3010 米,北墙长3252 米,东墙长2900米,南墙长3550米,周长12985米,面积10.2平方公里,东南角、西南角、西北角均为弧形,东北角调查不清楚,只是推测为弧形。<div> “四周城墙都很直,但城墙走向不是正南北。东南角和西北角为钝角,而西南角和东北角则为锐角。这种城墙的定位方式值得研究和探索”。</div> 走出南门城关,回望这座奇特的古城,不禁感慨万千。 商丘古城(<font color="#ff8a00">南门</font>)<div><br></div><div> 沿着南关外官道前行,途径南关城湖上的应天桥,旁边一块介绍玄鸟岛景区的展板。</div> 介绍玄鸟岛景区的展板<div><br></div><div> 玄鸟岛坐落在商丘古城的南城。玄鸟岛呈圆形,约有六千平方米,岛上有房屋40间,其中临水八角亭6间,亭子依水而建,古色古香。岛上有大殿、大厅,一条小内河环绕之外,旁边梅兰竹菊、各种花卉绿植映翠,小桥流水、鱼戏莲叶,意境非凡。漫步在由各色鹅卵石铺成的小路的内环小道上,曲径通幽、清风佛面,犹如世外桃源。</div> 据史料查证,玄鸟岛的名字来源于“玄鸟生商”这一典故。这一典故最早记录在诗《诗经·商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传说。后来《史记·殷本纪》这样记载这个神话传说:三皇五帝的帝喾,他的次妃简狄在沐浴之时吞下玄鸟蛋生子,也就是后来的“殷契”,契是因被封在商丘一带,是商族部落。后来建立了商国,他是商的始祖。 <div>南关城湖玄鸟岛</div><div><br></div> 古城阅尽四千年,天命玄鸟始生商。游览商丘古城,必去南关城湖。南关城湖作为商丘古城最为完善的景点,除了南城门楼和城墙外,各类水上游玩设施也非常齐全。而在南关城湖外的东南角水面上,有一个圆形的岛屿,与进出南关必经之路有一个百米水上廊桥相连,这就是游玩商丘古城必去的打卡地——玄鸟岛。<br> 玄鸟岛是神秘的、是神奇的、是璀璨的,商丘的由来就是和此岛有关。<div><br></div><div> 再往南走便来到了南门牌坊。</div> 南门牌坊(内侧)<div><br></div> 南门牌坊(外侧)<div><br></div><div> 南关牌坊匾额外侧为“<font color="#ff8a00">商丘古城</font>”,内侧为“<font color="#ff8a00">江淮屏障</font> ”,昔日的繁华富庶仿佛犹在眼前,这里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商贾云集之所。</div><div><br></div><div> 在南关牌坊内侧西边不远处就是商丘著名的古祠《张巡祠》。</div> 商丘古城张巡祠<div><br></div><div> 张巡,河南邓州大瓦寺人。他指挥的睢阳之战是唐代安史之乱时期一场著名战役。</div><div> 安史之乱后,叛军为切断唐王朝的经济命脉——江淮,派大将尹子奇率13万大军围攻睢阳,而睢阳是江淮物资北运的要冲。张巡与睢阳太守许远仅靠兵力6800人抵抗叛军13万人。唐至德二年(<font color="#167efb">公元757年</font>)正月攻城,至10月9日城破,守城10月余,灭敌10余万,是中国古战史上以少胜多、坚持之久的典型战例。</div> <br> 为祭拜抗击安史叛乱的功臣,忠烈侯张巡、许远等人,唐肃宗下诏,在睢阳城南七里建双庙。宋、元、明、清时代均有延续。千百年来一直被后人传颂,其乾坤正气至今仍为后世敬仰,每年闽浙、台湾、香港、东南亚等地游客纷纷前来朝拜。<br><br><div> 1990年,商丘县人民政府为满足广大民众祭祀张巡的心愿,于商丘古城南门外重建张巡祠。张巡祠占地4万平方米,自南向北依次为广场区、建筑区、墓葬区。建筑区有大门3间,大殿7间,全为红墙、黄色琉璃瓦,大门为单檐歇山式建筑,大殿为重檐歇山式建筑,全为仿唐式样。</div><div> 大殿内正中塑有张巡像,坐姿高6米,身穿盔甲,手握宝剑,怒目圆睁,形姿威严。塑像后有张巡诗《守睢阳作》,还有王安石和文天祥歌颂张巡、许远的诗词。殿内山墙上有八幅巨型彩绘。描绘了睢阳之战的惨烈。</div><div> 墓葬区内,张巡墓为圆形,直径21米,高3米,青石围砌1米,上覆黄土;墓后为碑亭,六角,青石雕刻,亭内立碑一通,为明代天启年间碑记,载有张巡祠历代迁移经过、建筑规模等内容。</div><div><br></div><div> 张巡祠2018年被评为河南省对台交流基地。</div> 走出张巡祠,又来到对面的八关斋景点。 商丘古城八关斋<div><br></div><div> “千叟宴”碑位于睢阳区归德府城南护城大堤南侧八关斋院内。清代乾隆帝为彰显治下太平盛世,四度举办“千叟宴”。该碑记录了归德府老人李元会蒙诏赴宴,于途中病逝,其子李师侗代父赴宴,得赐牌杖,诗卷等物,受封儒林郎。地方官员及李师侗为记此盛事,便刻立了此碑以永久纪念。</div><div><br></div><div> 进入景区,看到不远处有一幢用钢化玻璃罩着的石碑。此碑高达3米,宽约1米。走近看到介绍原来是清代的“千叟宴”碑,也是最后一次“千叟宴”。</div> 商丘古城八关斋(<font color="#ff8a00">清代千叟宴碑</font>)<div><br></div><div> 该碑高3米余,宽约1米,两面皆刻文字。记载了乾隆六十一年(<font color="#167efb">公元1795年</font>)举行“千叟宴”的概况,李元会本人参加宴会的因由及经过。</div> 据《国宝档案》揭秘,乾隆六十一年(<font color="#167efb">公元 1795年</font>) 弘历皇帝年逾80,国库空虚,由宰相和珅出银万两,举办清代第四次“千叟宴”,也是最后一次“千叟宴”,由于耗资惊人,国库匮乏,此后再也没有举办过。 商丘古城八关斋八角碑亭<div><br></div><div> 旁一座八角亭,内有一幢石碑。近观却发现是一幢八面的石碑,上面刻满了碑文。仔细看过介绍,才知道是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撰文并书丹的《宋州八关斋会报德记》真迹。</div> 商丘古城八关斋(<font color="#ff8a00">简介</font>)<div><br></div><div> 《宋州八关斋会报德记》是八楞石幢上所刻碑文的题额。此幢立于唐大历七年(<font color="#167efb">公元772年</font>)九月开元寺内。唐颜真卿64岁撰文并书丹,唐会昌五年(<font color="#167efb">公元845年</font>)有诏除寺而废。唐大中三年(<font color="#167efb">公元849年</font>)宋州刺史崔棹补刻,立于原址。</div><div> 一九六三公布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br><div><br></div><div> 其历史背景为唐时,史朝义率叛军围攻睢阳城,河南节度使田神功前来救援,打退了叛军。之后田神功病月余才好,宋州刺史徐向及富商乡绅、黎民百姓为了报答田神功的救援,在</div>城南开元寺设八关斋会,祈请佛爷保佑田神功免灾祛病,64岁的颜真卿写了900多字的《宋州八关斋会报德记》碑文。碑高2.9米,八楞石幢,每面宽0.5米左右,外建八角亭。</div> 商丘古城八关斋(<font color="#ff8a00">颜真卿字碑</font>)<div><br></div><div> 《宋州八关斋会报德记》是大书法家颜真卿晚年的成熟之作,碑文兼用篆隶笔意,体方笔圆,端庄雄伟,被一致公认为颜书中的神品。</div><br><div> 我虽然不懂书法,但看着石幢上刻的碑文字迹端庄大气也是颇为神往。 </div> 颜真卿简介<div><br></div><div> 颜真卿(<font color="#167efb">公元709-784年</font>)唐大臣,书法家。字清臣。京兆万年(<font color="#ff8a00">今陕西西安</font>)人。开元进士。任殿中侍御史。因被杨国忠排斥,出为平原(<font color="#ff8a00">今属山东</font>)太守。安禄山叛乱,他联络从兄呆卿起兵抵抗。附近17郡响应,被推为盟主,合兵20万,使禄山不敢急攻潼关。历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德宗时期,李希烈叛乱,他被派前往劝谕,为希烈缢死。书法初学褚遂良,后从张旭得笔法,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道劲郁勃……古法为之一变,开创了新风格,对后来影响很大。人称“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碑刻有《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李元靖碑》、《颜勤礼碑》、《颜家庙碑》、《八关斋会报德记碑》等。行书有《争坐位帖》。书迹有《自书告身》及《祭侄文稿》。后人辑有《颜鲁公文集》。</div><div><br></div><div> 距离这座八角亭不远还有一处“禹王锁蛟井”景观。</div> 商丘古城八关斋(<font color="#ff8a00">禹王锁蛟井</font>)<div><br></div><div> 禹王锁蛟井是为纪念大禹治水功绩而建。大禹时期洪水肆虐,是因蛟龙作祟,泛滥的洪水冲垮堤防,淹没田地村庄,致使百姓流离失所。大禹先后制服九条蛟龙,其中一条被禁锢在一口八角井中,这就是“禹王锁蛟井”。</div><div><br></div> 据传,大禹治水时,宋州城外有一对老夫妇,收留一个小孩做义子。这孩子唯一爱好是在河里玩耍。老人多次劝阻不听,也只好由着他。一日大禹察看水情,发现在水中玩耍的小孩是蛟龙所变,当时没有惊动他,悄然离去。得知小孩是被老夫妇收养的义子后,便找到老人家中,见老人正在编制葛绳,大禹就边与老人攀谈,边帮他编制葛绳。不久,那孩子从外面回来,见到大禹扭头就跑,大禹操起一根葛绳,喊一声“变”!顿时一条粗壮的铁索链就套在了小孩的脖子上,大禹厉声喝到:“畜生!现出原形来!”霎时小孩现出蛟龙原形。向老人说明真相后,大禹就将蛟龙禁锢在了八角井中。从此,水患解除,天下太平。<div><br></div><div> 商丘古城这地方神话传说还真是不少。随后我又走进八关斋内的珍宝馆参观。</div> 商丘古城八关斋(<font color="#ff8a00">珍宝馆</font>)<div><br></div><div> 八关斋珍宝馆建于2003年。珍藏有国家一级文物,唐代颜真卿书写的《八关斋会报德记》原碑 (残) 。</div> 商丘古城八关斋(<font color="#ff8a00">珍宝馆</font>)<div><br></div><div> 以及明清时期流传下来的康熙乾隆御碑,如:“西陂、仁惠、诚民”等多达 20余块。</div><div><br></div><div> 这些石碑虽然大多都是残碑,但在历史长河的风风雨雨中得以保存,绝对都是国宝级的文物。在这里能见到确实难得。</div><div><br></div><div> 离开八关斋景区,我们准备前往“应天书院”。</div><div><br></div><div> 我们沿着城南关湖畔的道路向东前行,大约800米后见到湖畔一座飞檐建筑,门前有一巨大的影壁,上面书写着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引用的名句:以天下为己任(<font color="#ff8a00">出自《北齐书·崔暹传》</font>),表明自己的政治抱负。</div> 应天府书院<div><br></div><div> 应天府书院,又称应天书院、睢阳书院、南京书院、南都书院、南京国子监,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南湖畔,三面临湖,环境幽静,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商丘古城最重要的景点,是众多游客瞻仰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传统国学的重要场,史载“州郡置学始于此”。</div><div><br></div><div> 应天府书院前身为睢阳书院,是五代后晋时的商丘人杨悫所创办。北宋大中祥符二年(<font color="#167efb">公元1009年</font>),宋真宗改升应天书院为府学,称为“应天府书院”,并正式赐额“应天府书院”。大中祥符七年(<font color="#167efb">公元1014年</font>),应天府(<font color="#ff8a00">今河南商丘</font>)升格为南京,成为宋朝的陪都之一,应天书院又称为“南京书院”。庆历三年(<font color="#167efb">公元1043年</font>),应天府书院改升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北宋最高学府之一,同时也成为中国古代书院中唯一一座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北宋初书院多设于山林胜地,唯应天书院设于繁华闹市,人才辈出。随着晏殊、范仲淹等的加入,应天书院逐渐发展为北宋最具影响力的书院,位居北宋四大书院之首。 </div><div><br></div><div> 在影壁的对面竖立着范仲淹的巨大雕像,身后则是他的一些政治主张。</div> 范仲淹雕像<div><br><div> 范仲淹(<font color="#167efb">公元989—1052年</font>),字希文。为北宋名臣,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政治家,文学家,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div></div> 《南京书院题名记》 范仲淹 【宋】(<font color="#ff8a00">影壁背面题记</font>)<div><br> 皇宋辟天下,建太平,功揭日月,泽注河汉,金革尘积,弦诵风布。<br> 乃有睢阳先生赠礼部侍郎戚公同文,以奋于丘园教育为乐。门弟子由文行而进者,自故兵部侍郎许公骧而下,凡若干人。先生之嗣,故都官郎中维、枢密直学士纶,并纯文浩学,世济其美,清德素行,贵而能贫。祥符中,乡人曹氏,请以金三百万,建学于先生之庐。学士之子,殿中丞舜宾,时在私庭,俾干其裕;故太原奉常博士渎,时举贤良,始掌其教;故清河职方员外郎吉甫,时以管记,以领其纲。学士画一而上,真宗皇帝为之嘉叹,面可其奏。</div><div> 今端明殿学士,盛公侍郎度文其记,前参子政事陈公侍郎尧佐题其榜。由是风乎四方,士也如狂,望兮梁园,归于鲁堂。辛甫如星,缝掖如云。讲义乎经,咏思乎文。经以明道,若太阳之御六合焉;文以通理,若四时之妙万物焉。诚以日至,义以日精。聚学为海,则九河我吞,百谷我尊;淬词为锋,则浮云我决,良玉我切。<br>然则文学之器,天成不一。或醇醇而古,或郁郁于时;或峻于层云,或深于重渊。至于通《易》之神明,得《诗》之风化,洞《春秋》褒贬之法,达礼乐制作之情,善言二帝三王之书,博涉九流百家之说者,盖互有人焉。若夫廊朝其器,有忧天下之心。进可为卿大夫者,天人其学,能乐古人之道;退可为乡先生者,亦不无矣。<br> 观夫三十年间,相继登科,而魁甲英雄,仪羽台阁,盖翩翩焉,未见其止。宜观名列,以劝方来。登斯缀者,不负国家之乐育,不孤师门之礼教,不忘朋簪之善导。孜孜仁义,惟日不足。庶几乎刊金石而无愧也。抑又使天下庠序规此而兴,济济群髦,成底于道,则皇家三五之风,步武可到,戚门之光,亦无穷已。他日门人中绝德至行,高尚不仕,如睢阳先生者,当又附此焉。</div><div><br></div><div> 读毕,不仅为范文功的高风亮节点赞!进入应天书院正门,可见一些展板说明,介绍了应天书院的鼻祖戚同文以及宋代书院代出的状元。</div> 商丘应天书院<div><br></div><div> 戚同文(<font color="#167efb">公元903年—976年,一说公元912年—985年</font> ),字同文。宋州楚丘人 。生于唐朝末年,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的教育家,睢阳学舍(<font color="#ff8a00">应天书院前身</font>)创办人杨悫的学生,戚同文继承师业,继续在睢阳学舍办学,人称戚同文为“睢阳先生”。威同文卒于汉东,年73。 戚同文死后,睢阳学舍一度关闭。 戚同文擅长作诗,著有孟诸集20卷,今已失传。</div> 商丘应天书院(南京书院)崇圣殿<div><br></div><div> 2003年,河南省政府批准应天府书院在宋代原址附近进行修复,并被列为河南省和商丘市的重点旅游工程项目。 2007年10月1日,修复后应天府书院正式对游客开放。现应天府书院占地面积达52亩,整个书院布局由南向北依次为影壁、牌楼、大门及东西侧门,前讲堂及东西侧门、明伦堂及东西配房、藏书楼及东西侧门,教官宅、崇圣殿、东西偏房、魁星楼及东西廊房。</div> 应天书院内的范文正公纪念堂<div><br></div><div> 出得应天书院不禁感叹,国家兴亡在教育。</div><div><br></div><div> 在应天书院门外,我们遇到一位当地开蹦蹦车的李师傅,他可是一位当地的万事通。</div> 他送我们去城中侯氏故居(侯府)。一路上侃侃而谈,介绍着商丘的风土人情、民俗民风、名胜古迹、历史名人和神话传说。真让我们对商丘有了新的认知。 商丘侯氏故居(侯府)<div><br></div><div> 侯氏故居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明崇祯年间户部尚书侯恂故居,共三进院落,三院建筑均为硬山式砖木结构,青砖灰瓦,古朴典雅。二是侯恂之子、清初文学家侯方域的故居,是一处堂楼式四合楼院,现有堂楼五间,明三暗五,前出后包,东西楼各三间,过厅五间,均为硬山式砖木结构。</div><div><br></div><div> 侯恂故居:为一宅三院的四合院式建筑布局,中院现为二进院,前院有大门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后院有过厅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后堂楼三间,西跨院有堂屋三间,过厅三间,东跨院有堂屋三间,三院所有建筑均为硬山式砖木结构。青砖灰瓦,古朴典雅并具有豫东地方特色,共有建筑10座,30余间。</div> 商丘壮悔堂(<font color="#ff8a00">侯方域故居</font>)<div><br></div><div> 侯方域故居:也称“壮悔堂”,明崇祯年间户部尚书侯恂之子、清初著名文学家侯方域(<font color="#39b54a">字朝宗、</font><font color="#167efb">公元1618-1654</font>)幼年读书的书房。</div> 崇祯十二年(<font color="#167efb">公元1639年</font>),侯方域南京应试,结识了<br>“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二人志趣相投,侯方域被香君凛凛风骨及忧国忧民的民族气节所感动,遂定情结亲。<br><div> 清兵入关明朝灭亡,侯方域流落江南,不愿投清仕进,清顺治二年(<font color="#167efb">公元1645年</font>),回乡隐居,再次整理旧籍,编写新著。35岁时,回想自己流离半生,无所作为,悔恨万千,便将其书房更名为“壮悔堂”,表示后悔之意。侯方域文才出众,诗文佳作名噪一时,为清初三大家之一,37岁去世,遗著有《壮悔堂文集》、《四忆堂诗集》等。</div><div><br></div><div> 侯方域故居有堂楼五间二层,明三暗五,前出后包;东、西楼各三间、二层。过厅五间,均为硬山式砖木结构。堂楼名曰:“壮悔堂”。</div><div> 东楼是侯方域的原配夫人常坻的住室,另外侯方域经常和雪苑社六子在这里吟诗作赋,研究文学,所以名曰:“雪苑社”。</div><div> 西楼名曰:“翡翠楼”也叫“香君楼”。前过厅建于清康熙年间,其木雕刻为徽派艺术精品。位于前额枋上垫板间云朵盘形的木雕刻:“鹿鹤同春”、“马到成功”、“福寿双喜”’国,动物花鸟栩栩如生,饱含寓意。折射出当时士大夫家焦在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对社会和生活的美好愿望。</div><div><br></div><div> 整个楼院共有建筑4座,房屋21间。是一座典型的明末豫东地方特色的官宅式古建筑群。</div><div><br></div><div> 李师傅特意领我们进入侯方域故居,如数家珍地介绍“壮悔堂”、“雪苑社”和“翡翠楼”,诉说着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以及桃花扇的传奇。</div> 商丘雪苑社(<font color="#ff8a00">侯方域故居</font>)<div><br></div><div> 东楼“雪苑社”是侯方域、贾开宗、宋荦等“雪苑社”六子在这里吟诗作赋,研究文学地方。</div> 商丘翡翠楼(<font color="#ff8a00">李香君闺楼</font>)<div><br></div><div> 李香君(1624年—1654年),又名李香,号“香扇坠”,原姓吴,南直隶苏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歌妓 ,与马湘兰、顾横波、卞玉京、董小宛、寇白门、柳如是、陈圆圆同称为“秦淮八艳”。</div><div><br></div><div> 1699年孔尚任的《桃花扇》问世后,李香君遂闻名于世。李香君之所以如此声名远播,主要还是她对爱情的忠贞以及高尚的爱国情操。</div> 商丘翡翠楼(<font color="#ff8a00">李香君闺楼</font>)<div><br></div><div> 1645年(<font color="#167efb">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font>)秋,侯方域在栖霞山寻到李香君。经过商议,二人携手渡江北上,前往老家商丘。李香君隐瞒歌妓身份,以吴氏女子、侯方域妾的身份住进西园翡翠楼。在这里,她与公婆和睦相处;也与侯方域的元配夫人常氏相敬如宾,姐妹相称;与侯方域伉俪情深,琴瑟和谐。</div><div> 李香君与侯方域在壮悔堂(<font color="#ff8a00">今侯方域故居</font>)吟诗弹唱,琴瑟相拥,出入皆成双入对,羡煞旁人。从1645年到1652年这八年时间里,李香君生活得平安、舒适,也可以说是她一生中最为幸福美满的时期。</div><div><br></div><div> 后来在侯方域去南京期间,由于她的歌妓身份被侯府知晓,侯府本就家教严谨,根本容不下歌妓出身的李香君。 公公侯恂令李香君搬离翡翠楼,让她住到离城15里的侯氏柴草园——打鸡园。李香君在那里因思念侯方域郁郁寡欢,患病去世,年仅30岁。侯方域后为其立碑,并题一联:“卿含恨而死,夫惭愧终生。”碑前有一石桌,桌前有一圆形“愧石墩”,侯方域经常去香君墓,坐在愧石墩上久久不忍离去。清顺治十一年(<font color="#167efb">公元1654年</font>)十二月十三日,侯方域也郁闷而死,终年37岁。因李香君身份未能与侯方域合葬。</div><div><br></div><div> 桃花扇在李香君活着时,一直在李香君之手,李香君死后,就留给了侯方域的女儿。陈宗石在侯府东园入赘,侯家小姐就把这把桃花扇带到了陈家,便成了陈家的传家宝。</div> 《桃花扇》电影早些年看过,想不到多年后会在商丘古城又了解了电影主人公的故事续篇。<div><br></div><div> 李师傅除了为我们介绍桃花扇主人公的故事,还热情为我们推荐商丘的景点,特意说一定要去火神庙和燧皇陵看看,还提到木兰祠也值得一去。我们原本是要在晚间去火神庙逛庙会的,并不知道燧皇陵和木兰祠这两处景点。真没想到商丘会有这么多传奇故事。</div><div><br></div><div> 告别了李师傅,我们在城里一家特色小店品尝了当地的美食。</div> 古城名吃“小鱼汤”味道特鲜 饭后我们驱车去商丘博物馆参观。 商丘博物馆<div><br></div><div> 商丘博物馆(Shangqiu Museum),又称“中国商文化博物馆”,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西南1.5千米处,是中国首座集中展示商文化历史文明的博物馆,属综合性博物馆。1983年10月,商丘博物馆成立 ,2016年6月6日,商丘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 。</div><div><br></div><div> 商丘博物馆基本陈列分为《商丘古代文明展》和《商业文明展》两部分,展现了商丘厚重文化和中国商业文明的精彩篇章。据了解,商丘博物馆共珍藏文物近2万件,多为豫东地区田野考古发掘出土和民间征集所得。其主要藏品为西汉梁园王陵区发掘出土的铜器、玉器、陶俑以及鎏金、银车马饰等等。馆藏的东汉画像石刻,内容题材广泛,雕刻技法成熟,人物、动物形象生动 。</div> 商丘起源展出了象牙化石、犀牛牙、鹿角及王泊坊、孟庄等古文化遗址出土的历史文物,反映了商丘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及商代先民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商丘博物馆(<font color="#ff8a00">商丘起源</font>)<div><br></div><div> 远古时期的商丘,自然地理环境与今天的平原迥异。既有平原,也有丘、岗、堌堆、河流和沼泽,豫东平原上的先民部族选择临水的高地上居住,这种居住状态被称为“居丘”。“商”既是族名,也是地名。另外还有“丘商”“大邑商”的记载。</div> 商丘博物馆(<font color="#ff8a00">殷商起始地</font>)<div><br></div><div> 商丘是殷商部落的起源发展地,是商王朝最初的都城所在,也是商王朝灭亡以后,殷商后裔的繁衍继祀之地。因商族人开创商业交易,在中国历史上将善于从商贸易的人称之为“商人”。</div> 商丘是商部落的发源地、中国商业的诞生地和商朝前期的都城,被称为“三商之源”。 <div>玄鸟·生商</div><div><br></div> 传世文献中多有商之先公先王居于商丘的记载以及“玄鸟生商”的神话传说,被认为是商族起源于东方的重要佐证。相传帝喾的次妃简狄吞玄鸟卵而生契,契成为商族的始祖。契因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封于商地,赐子姓。<br> 至相土作乘马、王亥服牛,长于奔走远贾,使商部落很快发展强大起来。至成汤灭夏,商朝建立,商丘由此成为一个强大帝国兴盛发展的中心区域。<div><br></div><div> 关于殷商民族起源有许多历史文献记载 :商族起源于东方说在诸多学说中最具影响力,其核心春之,因孕,生契。”帝舜乃命契为司徒,封于商。《史记·殷本纪》,《礼记·祭法》,《左传·昭公元年》,《左传·襄公九年》等文献记载翔实。主要代表人物:王国维、郭沫若、陈梦家、徐中舒、张光直等人。</div><div><br></div><div> 关于先商文化寻根,先商文化是指从封于商的始祖契开始,到商汤灭夏建立商王朝为止。这一时期由商族人创造的文化与夏王朝的年代相始终。随着现代考古学的发展,先商文化起源的研究集中在以邹衡先生和张光直先生为代表的冀南豫北说和豫东鲁西南说两种观点上。岳石、二里头和下七垣文化交错并存,反映到族属性质上即以夷夏商三族为主,众多部族交错存在。 </div><div><br></div><div> 上图下部为先商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分布图(<font color="#ff8a00">从龙山到商早期的不同考古学文化类型分布</font>)。</div><div><br></div><div> 古宋春秋主要展出青铜鼎、战国布币,有历史名人庄周故里、孔夫子还乡祠、夫子“避雨处”等,及中美联合对古宋国城址发掘现场照片。</div> 商丘博物馆(<font color="#ff8a00">宋国历史</font>) 商丘博物馆(<font color="#ff8a00">青铜器</font>) 商丘博物馆(<font color="#ff8a00">陶俑</font>)<div><br></div><div> 商代时期完整并纹饰精美的陶器存世量并不多见,因为历来出土器皿以青铜器为重点,陶器在非科学发掘中往往被遗弃或被打烂,所以存世量稀少。</div> 商丘博物馆(<font color="#ff8a00">瓷器</font>) 商丘博物馆(<font color="#ff8a00">商丘汉画像石的艺术特点</font>)<div><br></div><div> 画像的主要内容是一些远古神话传说、祥瑞辟邪、车骑出行、狩猎斗兽及大量的图案纹饰。这些画像石刻艺术古拙粗犷、气魄深沉、雄大,充满艺术魅力。</div> 商丘博物馆(<font color="#ff8a00">黄河之殇</font>)<div><br></div><div> 金太宗天会六年(南宋高宗建炎二年,<font color="#167efb">公元1128年</font>),宋东京留守杜充为阻金兵南下而开决黄河。黄河从此南流,经豫、鲁之间,至今山东巨野、嘉祥一带注泗入淮,形成黄河长期夺淮的局面。仅过了100年,金哀宗开兴元年(<font color="#167efb">公元1232年</font>),蒙古军围攻金朝的归德(<font color="#ff8a00">今商丘</font>),决水灌城,黄河在归德西南流入睢水,夺睢入泗。</div><div><br></div><div> 这两次河水改道使黄河主流经宋城县道口北,至清咸丰五年(<font color="#167efb">公元1855年</font>)改今道,其间723年,商丘正处于黄河中游易决处,境内归德城、永城、夏邑、虞城多次被淹。明孝宗在位18年间,黄河就曾三决其口。其中,弘治十五年(<font color="#167efb">公元1502年</font>)六月,黄河决入归德城,衙署民舍,荡然无存。旧城从此没。次年(<font color="#167efb">公元1503年</font>)于旧城北重建新治,即今城址。虞城老城也于嘉靖九年(<font color="#167efb">公元1530年</font>)七月十二日淤于地下。</div><div><br></div><div> 商丘古城又名归德府城,是明、清两代归德府驻地。明初睢阳城于弘治十五年(<font color="#167efb">公元1502年</font>)被黄河水冲毁。次年在旧城北,以旧城北墙为南墙建立新城,至嘉靖三十七年(<font color="#167efb">公元1558年</font>)全部完工,前后历经约50年时间,即是现在的商丘古城。</div><div> 商丘古城平面呈外圆内方的古钱形,由外城墙、城湖、砖城墙三部分组成,外城墙平面近圆形,夯土筑成,城湖宽广,这在北方古城中是很少见的。 </div> 商丘博物馆(<font color="#ff8a00">木兰祠</font>)<div><br></div><div> 木兰祠,原称“木兰庙”,又名“孝烈将军祠”,俗称“孝儿祠”,位于花木兰故里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营郭镇(<font color="#ff8a00">今木兰镇</font>),是纪念花木兰的祠堂,河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虞城县木兰祠在唐代就已存在,金、元、清各代均有重修。后经战火,祠堂被毁,幸存祠碑两通,详细记载了木兰身世、英绩及历代修祠情况。</div> 商丘博物馆(<font color="#ff8a00">历史遗迹</font>)<div><br></div><div> <b>上图1</b> 刘邦 西汉开国皇帝,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指挥家。秦朝建立后,出任沛县泗水亭长。后因释放刑徒,藏匿于芒砀山(<font color="#ff8a00">今属商丘</font>)。陈胜起义后,刘邦集合3000子弟在沛县响应,自称沛公。</div><div><br></div><div> <b>上图2 </b>王亥,商丘(今河南商丘)人,夏代商国部落第七任国君 。王亥开创了商业贸易的先河,久而久之人们就把从事贸易活动的商部落人称为“商人”,把用于交换的物品叫“商品”,把商人从事的职业叫“商业”成为了现今商业用词的来源。后人尊称王亥为“华商始祖”、“中斌财神”。</div><div><b><br></b></div><div><b> 上图3</b> 陈胜葬于芒砀山,《史记》、《汉书》、《水经注》都有明确的记载,方位与今墓地完全吻合。权威的地理书《水经注》写道:“山有陈胜睹秦乱,首兵伐秦,费终厥谋,死葬于砀。”由于陈胜、吴广率先起义反秦,在其影响下起事的刘邦建立汉朝后,追封陈胜为“隐王”并规定每年以猪羊等祭拜陈胜,并按照王侯的待遇派30户丁役守冢 。</div><div><br></div><div> <b>上图4 </b>大运河商丘南关码头,即隋唐大运河商丘码头遗址,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叶园村的大郭庄、武庄自然村,是隋朝至宋朝时期的古遗址。</div> 商丘博物馆(<font color="#ff8a00">历史遗迹</font>)<div><br></div><div> 圣寿寺塔,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县后台乡闫庄村,又称闫塔,始建于北宋时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该塔虽经多次地震侵袭、风雨剥蚀,仍巍然屹立。2006年,圣寿寺塔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div><br></div><div> 崇法寺塔位于河南省永城市西城区崇法寺内。北宋元祐八年(<font color="#167efb">公元1093年3月25日</font>),始建崇法寺塔地宫;北宋绍圣五年(<font color="#167efb">公元1098年</font>),崇法寺塔建成。崇法寺塔高34.6米,为八角九级楼阁式建筑,整体由地宫、塔基、塔身、塔刹四部分组成。“宝塔盘云”古为永城八景之一。2006年5月25日,崇法寺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div><br></div><div> 走出商丘博物馆不禁感叹,商丘这个地方的历史实在厚重。不仅有古代文明,还有远古传说。</div><div><br></div><div> 随后,我们决定去市郊的燧皇陵看看。</div> 商丘燧皇陵(<font color="#ff8a00">华夏第一火种纪念碑</font>)<div><br></div><div> 燧人氏生于商丘,葬于商丘。商丘因此被誉为中国火文化的发祥地,被中国文联授予“中国火文化之乡”称号。</div><div><br></div><div> 在燧皇陵景区入口处的牌坊前面立着几块纪念石碑,分别是由钱伟长、李德生题写的”华夏第一火种“和武修权、杨析综题写的”中华第一火种“ 碑,以及全国十届会”华夏文明之火“采集仪式纪念碑“、中国黄河之旅首游式取火种仪式纪念碑、河南省第七届运动会取火仪式纪念碑、”信用河南圣火“采集仪式纪念碑。</div> 商丘燧皇陵景区<div><br></div><div> 燧皇陵即燧人氏陵。传说燧人氏是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氏族首领,他“钻木取火,以化腥臊”,从而开创了人类走向文明的新纪元。在《尚书大传》、《三字经》等著作增补的“三皇五帝”中被列为三皇之首,奉为“天皇”,也称”燧皇“,历代敬仰。 燧皇陵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西南1.5公里处的商丘火文化景区内,总占地面积约440亩,墓冢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div><div><br></div><div> 燧人氏,旧石器时代燧明国(<font color="#ff8a00">今河南商丘</font>)人。 燧人氏在商丘发明钻木取火,成为中国古代人工取火的发明者,教人熟食,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使人类与禽兽的生活习性区别开来,开创了华夏文明,被后世奉为“火祖”。</div><div><br></div><div> 燧人氏死后葬于商丘古城西南3里处的燧皇陵。华夏文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燧人氏,燧人氏是中华民族可以考证的第一位祖先。</div> 进入燧皇陵,首先看到的是一条神道,神道两边,有排列整齐的石雕,庄严肃穆,燧人氏墓冢和雕像矗立于陵区的中心,四周翠柏环抱,绿草如茵。 燧皇陵神道简介<div><br></div><div> 神道又称天道,指“墓前开道。”神道两侧分别摆放对称的石刻像,这些石人石兽叫“石像生”,石像生龙和凤:象征着身份和等级。麒麟:象征着“仁义之君”和吉祥光明。马:是古代古代帝王南征北战,统一江山的坐骑,寓意国力强盛。翁仲:历史上确有其人,秦始皇的爱将,英勇善战为人忠诚,现镇守神灵所用。神道分为三节台阶,每节台阶的长度是33米,共99米,誉为“九五之尊”。神道上刻有火和枫叶的图案,寓意“风风火火”。</div> 燧皇陵寝<div><br></div><div> 燧皇陵是上古时期发明钻木取火方法的燧人氏的陵寝。</div><div><br></div><div> 燧皇陵始建于何时已不可考,古代文献记载燧皇陵原有陵冢、陵碑和大殿、东西厢房,神道有牌坊、功德碑、石像生等,古柏参天,郁郁葱葱。后毁于战火和黄河多次泛滥冲刷淤积。</div><div> 《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明《归德府志》和清康熙四十四年(<font color="#167efb">公元1705年</font>)《商丘县志》均载:“燧皇陵在阏伯台西北,相传为燧人氏葬处。俗云土色皆白,今殊不然。”</div><div><br></div><div> 从燧皇陵景区出来,我们又赶到阏伯台火神庙去逛庙会。</div><div><br></div><div> 阏伯台(<font color="#ff8a00">火神台</font>)景区正门是一座”三商之门“。三商之门是采用3个变形的甲骨文“商”字作为基本造型而设计的,门顶雕以玄鸟,寓意为“玄鸟生商”。3个“商”字形的门相连,寓意为商部族之源,商人、商业之源,商朝最早的建都地。基调颜色为红色,既有火的发源地之意,也象征着红红火火发达的商业。</div> 商丘火神台景区<div><br></div><div> 阏伯台,古称商丘,民间称火星台、火神台,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西南3里处(<font color="#167efb">距燧皇陵东200多米</font>),是距今4500多年的一处观星台遗址,也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观星台,对研究中国天文发展史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与燧皇陵共同构成商丘火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中华文明对火与星象的原始崇拜。</div><div><br></div> 阏伯台是帝喾之子阏伯所建造的观星台 。阏伯一生不辞劳苦造福于百姓,人们非常敬仰他,把他喻为“火神”,所以此台又叫“火神台”。 阏伯死后,人们就按他的遗愿,将他葬于台下,因其封号为“商”,此台又被称为“商丘”。 <br> 2000年9月25日,阏伯台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br><div><br></div><div> 穿过三商之门沿着富商大道就来到了华商文化广场,广场中央竖立着王亥雕像。</div> 华商始祖王亥<div><br></div><div> 王亥是夏朝诸侯国商国第七代诸侯王。因王亥肇始经商,造福人类,深受后人崇拜,而被奉为“华商始祖”。塑像既表现了王者气概、大家风范,又表现了商人的睿智精明,人物造型动感逼真,面部表情慈祥亲和,准确反映了中原人特有的气质、体质特征。<br><div><br></div><div> 华商文化广场与阏伯台连为一体,广场总面积65268平方米,共有4个主体工程:王亥像、万商广场、富商大道和三商之门。文化广场创5项"中国第一":第一个以商人为主题的广场;第一个由2万多个"商"字图案构成的广场;第一座商人始祖大型雕像;第一条由中国历朝历代法定货币图案镶嵌成的大道;第一座由汉字构成的广场大门。</div></div> 商丘商祖殿 <div><br></div><div> 商祖殿位于商丘华商文化广场内,是为纪念商祖王亥所建。商祖殿,又名王亥殿。仿汉建筑,高16米,深16.8米,面阔7间,是华商始祖王亥(<font color="#167efb">公元前1854——前1803年</font>)的纪念地。</div> 商丘火神台戏台<div><br></div><div> 绕过商祖殿又经过三商大道便来到花戏楼。最后就来到阏伯台。</div><div> 阏伯台下的土丘即阏伯始封之商丘。商丘地名即由此而来。阏伯台在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更显得高大突兀。此台为古代商丘都城一带的最高点,再加之古人认为阏伯台的精气上应商星,所以,自古以来,人们都把阏伯台看作是商丘的象征。</div> 商丘阏伯台(<font color="#ff8a00">火神台</font>)<div><br></div><div> 商丘是一个多流传神话的地方,其中就有这样一个关于阏伯的传说:阏伯原来是天上的“火神”,因偷偷向人间投放火种而违犯了天规,天帝要把他贬到凡间为民。阏伯将要从天上下来的时候,又偷偷将火种藏在身上,带到了人间。时隔不久,阏伯盗火的事让天帝知道了,于是,天帝震怒,发了一场大洪水,要淹没人间的火种,惩罚阏伯。地上的洪水像猛兽一样扑向商丘,人们吓得四处逃散。而为了保存火种,阏伯筑起了高台,搭起了遮雨的棚子,独自一人留在高台上看守。洪水退后,当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回来的时候,高台上的火种还在燃烧,而阏伯已饿死在火种旁边。</div><div><br></div><div> 人们为了纪念阏伯将其葬在高台之下,称此为“阏伯台”“火神台”。</div> 商丘阏伯台(<font color="#ff8a00">火神台</font>)<div><br></div><div> 阏伯台形如墓状,高35米,周长270米,为圆形夯土筑成。</div><div> 1994年5月,全国著名的天文、文物考古专家30余位相聚火星台,通过研讨认证:帝尧时阏伯在此观星授时,根据火星运行规律,分清春夏秋冬四季,指导当时农时。火星台(火神台、阙伯台、商丘)是全国现存最古观星台遗址,定名为阏伯观星台。距今4500多年,比东汉张衡所建灵台早2200余年。 </div> 商丘中国最古阏伯观星台(<font color="#ff8a00">专家认证</font>)<div><br></div><div> 古代人们为了观测日、月、金、木、水、火、土等恒星的运行,把天区分成大小不等的二十八个小区,称二十八宿,作为观测时的标志,用来说太阳、月和五星运行所到达的位置。其中东方苍龙七宿有一个星宿对着商丘,它就是心宿,又叫火星、商星。这颗星在4200年前,每年都有运行不变的规律,它何时东出、何时南中、何时西落,每年再现的时间都非常准确。当时,阏伯就用这种最简单的办法用肉眼观天来定农时、分季节,告诉人们什么时候开始收割,什么时候开始耕种,用以指导农牧业生产。据说这种以大火星的变化来指导农时的观测一直延续到公元前11世纪。</div> 商丘火神台(<font color="#ff8a00">火正始祖</font>)<div><br></div><div> 火神台位于台基之上,高于景区其他建筑,周围遍植高大的松柏,白天看庄严肃穆,晚上周围灯光亮起,又增加了几分神秘色彩。</div><div> 上古时代曾设立“火正”一职管理黎民百姓,最早担任者是祝融,帝尧时期阏伯继任,职责也有所转变,主要负责管理天上的大火星,此“火”为天象非人间烟火,却在后世千百年的流传中最终和“火神”有了关系,阏伯也就有了“火正始祖”的称号。</div> 商丘阏伯台(<font color="#ff8a00">星象石刻及残碑</font>) 中国最古阏伯观星台(<font color="#ff8a00">阏伯庙钟鼓楼</font>)<div><br></div><div> 沿着台阶走上来,经过山门就是阏伯庙,庙宇正殿上方挂着“离宫正位”的匾额,金身阏伯像端坐其中,供人们祭拜。 </div><div><br></div><div> 现存阏伯台上有阏伯庙,又称阏伯祠,为元代建筑。庙宇有大殿、拜厅、东西禅门、配房、钟鼓楼,台下有戏楼、大禅门等建筑。正殿上有“离宫正位”四字。东为昭明殿,西为相土殿。明清以来,几经修葺。 房舍宏伟,飞檐走兽,红墙绿瓦,色彩鲜艳。</div> 商丘古观星塔遗址<div><br></div><div> 站在高处回望整个景区,主要建筑都坐落在中轴线上,附属建筑沿中轴对称分布,布局方正规矩,体现了我国古代“尊者居中”的传统观念和等级制度。</div><div><br></div><div> 暮色中,我眺望西方夕阳落下,火烧云映红了天际。想象着千百年前阏伯夜观天象,满天星斗,指点天下百姓农耕商事,何等的睿智。今天我们可以借助各种科技手段观天测地,预报气候变化,真是今非昔比。</div><div><br></div><div> 离开阏伯观星台回到华商文化广场观看庙会表演。夜幕降临,美轮美奂的花灯点缀其间,仿佛走进了充满奇幻和浪漫色彩的神话故事中,走进了深沉厚重的千年华夏史。</div> 商丘火神台庙会<div><br></div><div> 阏伯台庙会,又称火神台庙会,拜火神是一种汉族民俗及民间宗教信仰活动。火神台庙会是商丘最为古老和盛大的庙会,简称“台会”,当地老百姓则习惯叫它为“朝台”。 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四至初八,许多参加祭祀和庙会的人,为阏伯添土圆坟并以敲打木棒、石块,吟诵悼念之词等古老的方式祭祀阏伯。随着时间的推移,朝台的人越来越多,香火越来越盛,至唐代已发展成相当隆重的庙会。如今被誉为“中华第一古庙会”。</div><div><br></div><div> 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是当地百姓晚上表演的“火龙舞”(<font color="#ed2308">亦名滚龙</font>)。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火是火神功绩的体现,火龙与青龙相对起舞,二龙戏珠,百般花样渲染出吉祥如意的气氛。朝台的各种仪式为商丘独有,与别处不同。</div> 燧皇陵与阏伯台之间的中国旅游优秀城市标志(<font color="#ff8a00">马踏飞燕</font>)<div><br></div><div> 商丘的确是一座积淀了厚重历史文化资源的城市,配得上“中国旅游优秀城市”称谓。</div><div><br></div><div> 第二天,离开前我们有专程去隋唐大运河码头(<font color="#ff8a00">南关码头</font>)遗址和木兰祠探访。</div> 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南关码头遗迹,每一块石头、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的记忆。走在这里,仿佛能听到当年船工的号子声,感受到货物往来的繁忙。这里不仅见证了隋唐时期的繁盛,更是城市经济繁荣的历史贡献的缩影。 <div>大运河商丘南关码头遗址</div><div><br></div> 大运河商丘南关码头,即隋唐大运河商丘码头遗址,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叶园村的大郭庄、武庄自然村,北岸占地约24.5万平方米,南岸占地约16.8万平方米,是隋朝至宋朝时期的古遗址。<div><br></div><div> 商丘段的这条“大运河”又称隋唐大运河、汴河,是中国隋代开始开凿的一条人工河,全长约2700千米,是当时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div> 隋唐大运河南关码头遗址公园改造项目简介<div><br></div><div> 通济渠开凿于隋大业元年(<font color="#167efb">公元605年</font>),分东西两段,西段自今洛阳西郊引洛河和谷水入黄河,东段则是自荥阳汜水,引黄河后,循汴水,即淮河支流,经商丘、宿县、泗县入淮河。隋唐大运河在商丘境内总长大约200千米,自西向东从睢县至永城的四县两区一市穿流而过。隋唐大运河商丘段在明代中期,因河道常年淤塞被废弃,后来由于黄河多次泛滥而被掩埋于地下。</div><div><br></div><div> 2007~2009年,商丘市考古人员对遗址进行了试发掘。 2011年7月开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商丘市文物局,对大运河商丘南关段进行考古发掘,共发掘了两次。 2013年3月5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公布时,大运河商丘南关段被正式命名为大运河商丘南关码头遗址。2014年6月22日,大运河商丘南关码头遗址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div><div><br></div><div> 大运河商丘南关码头遗址发现有隋、唐、宋三个时期的大堤遗存,最晚大堤废弃年代为明朝,中期大堤堆积厚,使用年代长,废弃于宋朝,早期大堤为青灰土筑成,是隋朝修建通济渠之前的旧河堤。遗址文化层出土有砖块、瓦片、陶瓷残片、动物骨骼残块等遗物。瓷器、瓷片,多为北宋时期的,几乎涵盖了北宋时期的定窑、耀州窑、磁州窑、吉州窑等多个窑口。此外,还有部分唐代瓷器、瓷片。为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更加翔实的实物佐证。</div> 隋唐大运河南关码头遗址公园<div><br></div><div> 2017年9月,国家文物局(文物保函【2017)1687号)批准了《通济渠商丘南关段遗址本体保护展示方案》。2018年3月,河南省文物局(豫文物世[2018]1号)核准了《通济渠商丘南关段遗址本体保护展示设计方案》。该项目占地面积81亩,主要施工内容为:遗址保护性回填、在原遗址面上1:1复原模型展示、景观和绿化。</div><div><br></div><div> 通济渠商丘南关段先后开展了6次考古发掘。由于地下水位偏高,阻水、降水困难,通过专家充分论证,为了保证遗址本体安全,仅挑选最具代表性第二、三次考古发掘部分遗址本体作为联合国世遗专家判定通济渠的展示河段,其余发掘区域均进行了保护性回填。</div><div><br></div><div> 目前该项目尚未全面竣工,相信项目完工后,这里会是一处市民休闲的好去处。</div><div><br></div><div> 离开大运河南关码头遗址,我们又驱车前往商丘市虞城县营郭镇(<font color="#ff8a00">今木兰镇</font>)木兰祠参观。</div><div> </div> 商丘市虞城县营郭镇(<font color="#ff8a00">今木兰镇</font>)<div><br></div><div> 木兰祠,原称“木兰庙”,又名“孝烈将军祠”,俗称“孝儿祠”,位于花木兰故里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营郭镇(<font color="#ff8a00">今木兰镇</font>),是纪念花木兰的祠堂,是河南省人民政府首期挂牌的重点旅游景点之一、河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div> 木兰祠<div><br></div><div> 虞城县木兰祠在唐代就已存在,金、元、清各代均有重修。</div><div> </div><div> 木兰祠景区自北向南依次为祠堂区、文化广场区、陵园区。木兰祠门口的中心位置是一座戎装跃马的花木兰石雕像。祠的西面是毛泽东主席亲笔手书的《木兰辞》诗壁。木兰祠前,一座仿唐代庄重朴拙、高阔润朗的建筑门楼上书“木兰祠”三个大字高悬其上,这是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先生题写的。</div> 木兰祠<div><br></div><div> 木兰祠曾占地万余平方米,有大门、大殿、献殿、后楼和配房等。后经战火,祠堂被毁,幸存祠碑两通,详细记载了木兰身世、英绩及历代修祠情况。</div><div><br></div><div> 在两座石碑之间正中的一条甬道尽头就是掩映在青松玉兰、芳草香花中的木兰祠又名孝烈将军祠。该祠大殿高16米,系砖木水泥仿唐建筑。舒展沉实,庄重大方,色调简洁明快,廊柱高耸、斗拱飞檐,艺术加工与结构造型严整统一,建筑构件体现了力与美的完美结合。</div> 木兰祠(<font color="#ff8a00">幸存祠碑两通</font>)<div><br></div><div> <b> 商丘木兰祠祠内有祠碑两通:</b></div><div><br></div><div> 立于东侧的为元代元统二年(<font color="#167efb">公元1334年</font>)所立《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碑,碑文载有对木兰身份、受封孝烈将军的确认及《木兰辞》全文。</div><div> 《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碑立于该祠大门内东侧。碑为青石,通高3.6米,宽1米,碑首前后皆为深浮雕的二龙云里戏珠,布局对称,造型大方。篆字题名《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碑四边刻有图案,上边用夸张浪漫的手法,刻有二龙戏珠,龙头大而逼真,龙身简而细小,穿入流云,生动美妙。两边阴刻牡丹花纹,线条活泼流畅,古朴而不俗。碑文正书31行,满68字,其刻书精美,苍劲有力。龟座高0.7米,龟形伸头直尾,四肢半曲,似起似卧,栩栩如生。碑文下款:元朝元统二年,祖居归德汤德立石,侯有造撰文,曹州李克均、李英刻石。</div><div> 此《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碑经专家鉴定,确属元代石刻真品。1982年,由河南省文物管理局拨款,又重修碑楼,顶为轿形,尖顶四脊,合瓦挑角,17层封檐,前后园门,古朴典雅,在碑楼四周还砌有围墙。</div><div><br></div><div> 立于西侧的为 清代嘉庆十一年(<font color="#167efb">公元1806年</font>)所立《孝烈将军辨误正名记》碑。《孝烈将军辨误正名记》碑立于该祠大门外西侧。此碑通高2.14米,宽0.78米,方座,碑额刻有深浮雕盘龙,篆字题名,碑文正书,归德府商丘县庠生孟毓谦撰文,归德府商丘县邑大学生孟毓鹤书丹,芒山石工张握玉刻石。</div> 木兰祠<div><br></div><div> 在两座石碑之间正中的一条甬道尽头就是掩映在青松玉兰、芳草香花中的木兰祠又名孝烈将军祠。该祠大殿高16米,系砖木水泥仿唐建筑。舒展沉实,庄重大方,色调简洁明快,廊柱高耸、斗拱飞檐,艺术加工与结构造型严整统一,建筑构件体现了力与美的完美结合。</div><div><br></div><div> 走进祠内,迎面正中是一座高大的木兰戎装出征像。木兰身着黄金铠甲,戴黄褐斗笠,披果绿战袍。</div> 左侧是一组“木兰出征”塑像。右侧则是“木兰还乡”塑像:贺元帅、刘将军、校尉均铠甲鲜明。两组塑像是依据《木兰诗》和戏剧作品构思雕塑而成。 <br> 在木兰祠里的三面墙上,是根据著名画家刘旦宅木兰从军连环画册制作的24幅大型壁画,再现了木兰从军的故事和情节。 孝烈将军祠<div><br></div><div> <b>孝烈将军祠正面立柱及门柱上的几幅对联颇有寓意</b>(<font color="#39b54a">由外及内</font>):<br> 大智大勇使须眉动魄 至孝至忠知巾帼丹心<br> 十年沙场万代楷模 一片丹心四海崇敬<br> 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明大义 功成身退辞官拒赏见高风<br> 代父从军成大孝 为国戎边固金瓯<br></div> 木兰祠(<font color="#ff8a00">木兰陵园</font>)<div><br></div><div> 木兰祠对面有花木兰陵园,木兰陵园里面有一片开阔的水塘,有一片漂亮的黄色野花地,绕过水塘的背后就是两座墓地,一座是木兰的父母合葬墓,另一座就是孝烈将军花木兰墓。</div> 木兰祠(<font color="#ff8a00">木兰陵园</font>)<div><br></div><div> 孝烈将军花木兰墓(<font color="#ff8a00">前</font>)以及其父母合葬墓(<font color="#ff8a00">后</font>)。</div> 木兰祠(<font color="#ff8a00">毛泽东手书《木兰辞》照壁</font>)<div><br></div><div> 在木兰祠前广场西侧,是毛泽东主席亲笔手书的《木兰辞》诗壁。《木兰辞》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原文如下:</div><div><br></div><div>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br><br>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br><br>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br><br>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br><br>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br><br>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br><br>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div> 壮哉,雄哉!这样的女豪杰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代代皆有,充分彰显了中国人抵抗外来侵略的无畏精神!<div><br></div><div> 离开河南商丘前往湖北武汉。</div><div><br></div><div> (<font color="#b06fbb">未完待续</font>)</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