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石家庄阳光明媚。在2025年3月末的一天,选择了去灵寿县去探访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青铜器的制作工艺。一方面踏青,一方面了解知识。 早在春节前的正定古城非遗大集上就看到了灵寿县青铜器制作工艺的展位。 经了解得知前来参展的是青铜器制作的第五代传人王英洁。而他父亲正是中国首位农民自己铸鼎颂党恩的王三妮。青铜器制作工艺是什么样的呢,王三妮是怎么想起铸鼎的呢?好奇心使我有了想进一步了解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想法。 灵寿县青铜器的制作作坊在他们青廉村西南角。这是村子的西南出口。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座“告别田赋纪念碑”。 “告别田赋万民庆,丹心铸鼎千古传”。这是河北师大干部敬赠的题字。 这是南面的碑文,是篆字不好认。“铸金鼎凝聚万民心,免田赋开创千秋史”。 纪念碑西面,铭记着王三妮所铸“告别田赋鼎”的全部鼎文。 这是厂房的北门,主人不在,大门紧闭。 从门缝窥看院景。 这是整个厂房的院落。 <p class="ql-block">问一位路过的老乡,得知主人现在灵寿县,有活了再回来。好在他有王英洁的电话,很快取得了联系。在田野游玩挖荠菜后,又驱车去位于村北12公里的县城,用餐后找到了王英洁所在的青铜器博物馆。适逢县城今天是集市,下午1点多已经收市。向一位收摊的女士打听王英洁,恰好正是王英洁的夫人,她热情接待了我,虽已经闭馆休息,还是让我参观了位于县城西南松滹湾文化广场内的青铜文化博物馆。</p> 这是博物馆正面。竖牌上写着“灵寿县王三妮当代青铜艺术博物馆”。门前立的是“中国梦”青铜尊。 这是位于大门前面的“中国梦”青铜尊。 这是位于博物馆东侧的“中华尊”。 这是位于博物馆西侧的“文明尊”。 博物馆的馆长是王英洁。这里珍蔵了200多件民间收蔵的珍品原件,还展出了很多他们仿制古代的青铜器。这是龙虎尊,出土于阜南县,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这是王子午鼎。1978年出土于河南南阳市浙川县下寺楚墓。 这是青铜罍(lei)。上面介绍(周 盛食物)。 栾书缶(fou),古代盛水或盛酒的器皿。现叫藏于国家博物馆。 中山篆是战国时期中山国的文字 ,来源于“中山三器”铭文。中山国是战国时期地处燕赵之间的一个神秘王国(今河北石家庄地区),1974年在河北平山县发现的战国中山王墓曾震惊世界,入选 “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尤其是铭刻在大鼎、方壶、圆壶“中山三器”上的1101个金文——中山篆,被称为最美的古文字,中国文化艺术之瑰宝。这是铜方壶铭文。 博物馆内有青铜器铸造工艺介绍。这是模范法铸造工艺的实物。 范的实物。 模范的释义是学习、工作中值得树为典型的人才或事迹。而它却来源于青铜器铸造工艺。上图是模范法铸造青铜器的工艺流程。<div>模(原型模型)是器物的原始模型,用木头、陶土或石蜡制成,直接呈现最终青铜器的形状和纹饰。模为外凸的实体。</div><div>范(浇铸模具)是通过包裹“模”制成的外模具,通常用陶土制作,用于容纳熔化的青铜液。分为外范(凹面)和内范(芯),两者结合形成浇铸空腔。外范为内凹的模具。</div><div><br></div><div><br></div> 青铜器的制作工艺<br>范铸法:(又称模铸法)先以泥制模,雕塑各种图案、铭文,阴干后再<br>经烧制,使其成为母模,然后再以母模制成陶范,熔化合金,将合金浇注于陶范范腔内成器,脱范后再给清理,打磨加工后即成为青铜成品(范铸法是商周时代最先采用,应用最广的青铜铸造法)范铸法工艺流程。<br>第一步:塑模,用泥土塑造出铜器的基本形状,在制好的泥模上画出<br>铜器纹饰的轮廓,凹陷部分直接从泥模上刻出,凸起部分另外制好后贴在泥模表面。<br>第二步,翻范,用调和均匀的细质泥土按贴在泥模表面,使泥模的外形和纹饰反印在泥片上。<br>第三步,合范,将翻好的泥片划成数块,烧成坚硬不宜变形的陶范<br>将陶范拼合形成器物外腔(称为外范)。外范制成后,将翻范用的泥模均匀削去一层,制成器物的内表面(称为内范)将内外范合成一体。<br>第四步,浇注,将铜液注入陶范,赞铜液凝固后,将内外陶范打碎,取出青铜器。<br>第五步,打磨修整,对出范的青铜器表面和纹饰进行精细的打磨和修整,成为一件精美的铜器。<br>失蜡法:用蜂蜡做成铸件模型,再用其他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加热烘烤使蜡模熔化流失,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壳,再浇注溶液铸成器物。器物可以玲珑剔透,有镂空效果。(春秋晚期中国人发明了失蜡法铸造工艺) 这是腊模。 展览大厅中央矗立着灵寿县青铜器制作工艺的第四代传人王三妮的铜象。就是他在2006年国家免除农业税后铸鼎颂党恩,让人民记住了这一划时代的一刻。<div><br></div> <p class="ql-block">王三妮:男,1947年生于河北灵寿,小学文化。1999年,王三妮创办了灵寿县中山青铜工艺品厂2006年11月王三妮历时一年,由他自己设计铸造的“告别田赋鼎”面世。</p><p class="ql-block">王三妮在鼎文中写到,乾坤转,天地变,二〇〇五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经人大通过,向全国农民宣布,从二〇〇六年一月一日起依法彻底告别延续了两千六百年的田赋,并且还让国家反哺农业。这是史无先例的开端,这是改革开放和“三个代表”的结晶!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富强的验证!这是党中央和胡锦涛主席治国的伟大举措!这真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农民的慈爱之心。亿万农民要歌唱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好。亿万农民要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胡锦涛主席万岁!</p><p class="ql-block">我是农民的儿子,祖上几代耕织辈辈纳税。今朝告别了田赋,我要代表农民铸鼎刻铭,告知后人,万代歌颂永世不忘。</p><p class="ql-block">他用最朴实的语言道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给中华民族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p> 这是在展厅中展出的告别田赋鼎的复制品。2009年5月,王三妮已将告别田赋鼎原件捐赠给中国农业博物馆。 这是在中国农业博物馆内收藏的告别田赋鼎的原件。 这是中国农业博物馆颁发的收藏证书。 这是有关报道和获奖证书。 2011年1月,灵寿青铜器制作工艺获得石家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3年9月,灵寿青铜器制作工艺获得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p class="ql-block"> 王三妮的儿子王英洁,高中学历,中共党员,现为灵寿县中山青铜工艺厂厂长、灵寿青铜文化博物馆馆长、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家、灵寿青铜器制作工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石家庄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 灵寿青铜器制作工艺据考证源于清光绪年间,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青铜器从选材到成品要经过20多道工序方能完成。王英洁自幼受家庭环境熏陶,喜爱美术设计,在初中上学期间参加学校组织的美术比赛经常名列前茅,高中毕业后跟随父亲(灵寿青铜器制作工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三妮学习青铜器制作,完整掌握了灵寿青铜器制作工艺,于1999年建立了灵寿县中山青铜工艺厂,使灵寿青铜器制作由手工作坊变为企业规模化生产,制作的青铜器在参加各级展览活动中,受到了省市领导和社会各界的认可。2006年与父亲王三妮制作了“告别田赋鼎”以此记录广大老百姓对国家免除农业税的喜悦之情,轰动了全国。并被定级为国家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 2018年,在松滹湾文化广场新建了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的灵寿青铜文化博物馆,馆内共展出青铜器300多件,民间收藏各类珍品200多件。近年来成功铸造了工艺复杂的博山炉、长信宫灯、中国梦尊、中华尊、文明尊、灵寿杖等,通过研发文创产品“仿制博山炉”荣获第九届河北省工艺美术精品大赛最具特色奖,“告别田赋鼎”荣获第九届河北省工艺美术精品大赛三等奖;“蒸蒸日上铜香炉”“如意算盘”荣获石家庄市文创产品大赛银奖,“凤舞九天笔挂”荣获最具生活创意奖;灵寿县中山青铜工艺厂荣获“石家庄市文创和旅游商品特别贡献奖”。</p> 2007年再铸恩慧鼎,颂扬党给农民带来的十大好处。 恩慧鼎的鼎文,记载了王英洁、白路燕夫妇对党的感恩之情。 这是王英洁夫人白路燕女士,在恩慧鼎前留影。 2019年在国庆七十年到来之际,王英洁夫妇再铸感恩鼎,以新农民企业家的身份,为祖国七十华诞献礼。 这是感恩鼎<div> 感恩鼎铭文<br> 感恩之始,首于父母;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华记感思众风传承。<br> 父亲王三妮十三年前铸鼎,是为感恩国家取消农业税,道出了全国农民的感恩心声。今天,我再铸鼎,是为感恩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感恩国家对千万家小微企业的庇佑,感恩伟大的社会主义新时代。<br> 国家大规模减税降费,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一系列惠民政策,普济天下,使我再次感受到国家对人民幸福生活的关注与关怀,对小康路上每个人的关心和挂念。<br>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深深地打动了老百姓的心,这让我深切感受到,唯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才会富强,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日子才会过得越来越好。<br> 此次减税降费,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一名小企业主,我深为此感到振奋。相信与我一样的万千大小企业家均有同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我们越来越近。<br> 适逢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于此祖国母亲华诞,我以手艺铸鼎铭刻,代表全国农民表达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心,传承感恩,后世不忘。<br> 河北省石家庄市吴寿县农民 王英洁<br> 二0一九年八月</div> 白路燕女士介绍青铜器的制作工艺。 这是部分青铜器工艺品。 这是部分青铜器工艺品。 这是部分青铜器工艺品。 这次探访,学到了知识。更为王三妮的爱国情怀所感动。<div>鼎在古代被视作立国重器,而“告别田赋鼎”,开天辟地第一回,在中国历史第一次由一位普通农民以如此郑重的方式记录了下来中国免除农业税这件大事。王三妮是打心眼里感谢国家免除农业税,他倾全家之力,投入到设计铸造中去。王三妮说:“鼎代表着权威,也是一种文化,我想通过铸鼎刻铭,把国家免除农业税这件大事告诉子孙后代,让他们永远记住。”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这也说明我们党我们国家为民做的每一件好事,都会被人民所记住。只要我们牢记立党为民这个根本,我们祖国一定会兴旺发达。</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