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北京恭王府(2024.11.28)

雪松

<p class="ql-block">2024年9月23日,曾去过一次北京,当时主要是冲着恭王府去的,结果到那才发现恭王府当天不开放。原来恭王府除了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外,还有一层身份,那就是文化和旅游部下属的国家一级博物馆。而当天恰好周一,是所有博物馆法定闭馆的日子。</p><p class="ql-block">今天是11月28日,星期四,再次前往北京,依然执着地抱着同样的目的,毕竟恭王府是目前北京保存最完整且唯一向社会开放的清代王府古建筑群,大名鼎鼎的乾隆宠臣和珅曾在这里居住生活过。</p> <p class="ql-block">从北京站出来,一座雄伟壮观、富丽堂皇、具有民族及古建筑风格的大厦矗立在眼前。尽管以前也来过几次北京,但每次进出北京站都行程匆匆,这次稍有闲暇,难得能短暂停留,打卡是必须的动作。</p> <p class="ql-block">北京站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建成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旧称“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正阳门东站)。历史上曾沿用前门站、北京站、北平站、北平东站等站名,1949年9月30日改称“北京站”。</p><p class="ql-block">北京站的造型采用民族形式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总体布局上,采用了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对称结构,中央为高34米的双曲扁壳大厅,上边的“北京站”三个字是毛主席当年题写的。两旁钟楼高43米,东西两翼角楼高30米,既有集中,又有分散,还有南房、北房和东、西两厢的庭院式布局。</p><p class="ql-block">2009年9月,北京站获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2016年9月,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2019年10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北京站大楼坐南朝北,站前广场的边上🈶通往地铁2号线的出入口。</p> <p class="ql-block">坐地铁,穿胡同,我们于10:15抵达恭王府的南门,也就是恭王府的正门入口。</p> <p class="ql-block">恭王府及花园,位于前海西沿、什刹海南岸,是清代规模最大的一座王府,也是中国现存王府中保存最完整的王府,始建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曾先后作为和珅、庆王永璘的宅邸。清咸丰元年(1851年)恭亲王奕訢(xīn)成为宅子的主人,恭王府的名称也因此得来。</p><p class="ql-block">恭王府及花园历经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历史进程,故有“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说法。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谷牧和李岚清等国务院领导人的关心下,恭王府腾退修缮工作历28年完成,成为完全对外开放的清代王府。 </p><p class="ql-block">恭王府198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府邸和花园两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拥有各式建筑群落30多处。府邸占地 3.2 万平方米,为三路五进院落,建筑规模精湛而宏伟,每路院落由南向北以严格的中轴线贯穿。中路建筑屋顶是绿色琉璃瓦,以明示仅次于皇宫的亲王府建筑规制,主要有银安殿和嘉乐堂;东路主要有多福轩和乐道堂,乐道堂是当年恭亲王奕訢的起居处;西路的四合院落较为小巧精致,主体建筑为葆光室和锡晋斋,锡晋斋即为恭王府“楠木殿”,殿内雕刻皆为楠木所成,是和珅仿紫禁城宁寿宫式样所建。府邸最深处建有两层的后罩楼,又称藏宝楼,藏宝楼的后边便是王府花园。</p><p class="ql-block">花园占地 2.8万平方米,又名“萃锦园”,意为集众芳之荟萃,锦绣之精美,成一代之名园,整体布局是三面环山,内有40 余处景观与景点,分属于东中西三路。</p><p class="ql-block">恭王府府邸及花园积淀着历史的年轮,蕴涵着清代王府文化的精深与璀璨,其中最著名的是“三绝一宝”,“三绝”是:大戏楼、西洋门和后罩楼,“一宝”是“福”字碑。</p> <p class="ql-block">恭王府的普通门票是40元,这是验票入口。</p> <p class="ql-block">进入景区,首先来到的是恭王府<b>中路的第一进院落</b>。</p><p class="ql-block">中轴线上的一宫门位于整个王府建筑群的南端,朱红色的大门高大而厚重,门上镶嵌着金色的门钉,排列整齐,闪耀着光芒,显示着王府的气派。门的上方有一块匾额,题写着“恭王府”,字迹苍劲有力,为整个门面增添了一份文化底蕴。门前两侧摆放着威武的石狮子,它们昂首挺胸,神态威武,守护着王府的安宁。</p><p class="ql-block">作为王府的正门,这里见证了王府的辉煌与沧桑。在清朝时期,它曾是贵族们出入的重要通道,彰显着王府的威严与尊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站在一宫门前,立刻被其庄严的气势所震撼,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权贵和奢华的时代,感受到的是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心中也涌起对历史的敬畏之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一宫门</span></p> <p class="ql-block">穿过一宫门、二宫门,便来到了中路的第三进院落。</p> <p class="ql-block">银安殿是恭王府最主要的建筑,也是恭王府的正殿,俗呼银銮殿,是王府举行重大仪式和庆典的场所。内设屏风、宝座,陈设礼仪用品和祭器。恭王府的银安殿及东西配殿于一九二一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夜因烧香失火被毁,仅存基址。现在的银安殿及东西配殿是根据基址复建的。</p> <p class="ql-block">银安殿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结构,上覆绿色琉璃瓦,建筑风格和装饰细节反映了清代王府的等级制度和文化特色。现在辟做“清代王府历史文化展”室。</p> <p class="ql-block">银安殿的后边是恭王府中路的第四进院落。中轴线上坐北朝南的是嘉乐堂,东西配殿分别是嘉佑堂和嘉禧堂。</p> <p class="ql-block">东配殿嘉佑堂现在是一个小型展室,主要介绍传统建筑木作件。</p> <p class="ql-block">嘉佑堂门前廊下,有一块石碑。‌我也是因为它被玻璃罩着,所以才予以关注。碑身呈四方形,高1.5米、宽0.84米、厚20公分左右,碑座为须弥座,高约0.5米。石碑北侧刻有两幅画,分别是道光皇帝所绘的扇面《菊花图》和《兰石图》,南侧则有恭亲王奕訢和醇亲王奕譞(xuān)的题跋和诗句‌。</p><p class="ql-block">爱新觉罗·奕譞,是晚清时期的重要政治家,曾担任海军衙门的总理大臣,对北洋海军的建设有重要贡献。他是清朝道光帝的第七子,封号为醇贤亲王。奕譞共有七个儿子,但只有次子载湉、五子载沣、六子载洵和七子载涛四人活到了成年。其次子载湉(tián)就是继承堂兄同治帝(载淳)皇位的光绪帝;五子载沣‌继承了醇亲王爵位,是末代皇帝溥仪的生父。</p> <p class="ql-block">西配殿是嘉禧堂,里面主要是介绍了恭王恭王府博物馆社教课程研发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嘉乐堂是王府中路的最后一进正厅,有五开间,采用硬山顶建筑形式,并且前出廊,大门正上方悬有“嘉乐堂”匾额,疑似是乾隆帝赐给和珅的,但该匾额无署款、无钤记,所以无法证实。不过,和珅留有《嘉乐堂诗集》,能说明“嘉乐堂”是和珅的室名。到了恭亲王时期,嘉乐堂主要作为王府的祭祀场所,里面供奉着祖先、诸神等的牌位,祭祀仪式以萨满教仪式为主。</p><p class="ql-block">清代王府主路都建有神殿,为王府举行萨满教祭祀仪式的场所。满族的传统宗教为萨满教,满族入关后,把萨满教祭祀作为皇家的一种重要礼仪。紫禁城内的神殿为坤宁宫,王府的神殿仿效坤宁宫。王爷及袭爵人结婚时在神殿东侧的房间合婚。</p> <p class="ql-block">目前嘉乐堂已经改为恭王府博物馆青少年美育成果展室。</p> <p class="ql-block">嘉乐堂的北边,是恭王府中路的第五进院落,迎面的后罩楼正在装修。</p> <p class="ql-block">我们没有直接前往后花园,而是沿中路和西路之间的夹道往南走,再次回到中路的第一进院落,以确保西路的参观依然从最南边开始,这也是按照攻略中推荐的线路走的。是不是有点太呆板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中路第一进院落通往西路的入口。由此进入便来到了西路的第一进院落。</p> <p class="ql-block">西路第一进院落坐南朝北的房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西路的第一进院落</span></p> <p class="ql-block">从穿堂门过去,就到了西路的第二进院落,也就是西二府门所在的院落。恭王府博物馆的廉洁文化教育主题展就选址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恭王府博物馆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首批中央和国家机关廉政教育基地,拥有特点鲜明的廉洁文化历史资源,曾经的“府主”和珅堪称贪腐典型,在这里举办“廉洁文化教育主题”展,对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廉荣贪耻、清正廉洁的社会风气意义重大。</p><p class="ql-block">恭王府博物馆的廉洁文化教育主题展分为三个展厅,其内容设计围绕历史与现实的廉洁文化主题展开。</p> <p class="ql-block">第一展厅:<b>中华传统廉洁文化</b> </p> <p class="ql-block">第二展厅:<b>廉洁奉公的反面典型---和珅</b>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和珅在狱中的场景</span></p> <p class="ql-block">第三展厅:<b>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廉洁本色</b> </p> <p class="ql-block">穿过西二府门,我们来到西路的第三进院落,这个院落的主殿是葆光室。葆光室主殿及东、西厢房前均有回廊,连绵贯通。<b>葆光室所在的院落是恭王府内唯一完全由回廊环绕的院落</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东厢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西厢房</span></p> <p class="ql-block">葆光室是府邸西路的核心建筑。面阔五间、灰瓦卷棚顶、硬山式建筑,内部保留完整的清代木天花彩画,以莲花、菊花、桃花等吉祥图案为主,寓意长寿、连生贵子,被专家学者誉为“清代室内装修典范”。</p><p class="ql-block">葆光室兼具历史象征与建筑艺术价值,其功能与命运随清代权贵更迭而变化。和珅时期,是会客厅,用于接待至亲好友。嘉庆抄家时在此夹壁墙中发现黄金两万六千两,成为和珅贪腐罪证之一,其仿效紫禁城宁寿宫的建筑规制,被嘉庆以“僭侈逾制”列为二十大罪之一,成为和珅被赐死的关键证据;恭亲王时期,是恭亲王的秘密客厅,仅接待至亲及重要人物,如处理政务、家族事务等。咸丰帝御题“葆光室”匾额,取自《庄子·齐物论》“葆光”(收敛光芒),暗含对恭亲王奕訢的警示,要求其收敛锋芒。奕訢为此撰写《葆光室铭》回应,表明接受规劝。1898年奕訢病逝,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曾来此处理奕诉后事,并辍朝七日以示哀悼;近代时期,辅仁大学时期曾作为书斋;新中国成立后被用作会议室。</p> <p class="ql-block">瞧室内这些被玻璃罩着的地砖,它们可都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和珅营建葆光室时的原物。葆光室地板砖主要采用临清贡砖,这是明清时期专为皇家建筑烧制的御用砖材,以山东临清优质黏土为原料,经选土、制坯、烧制等16道工序制成,质地坚硬、抗风化,敲击有金石声。正是这些超规制使用的皇家御用建材“僭侈逾制”,后来成为嘉庆帝查办和珅的罪证之一。</p> <p class="ql-block">目前,葆光室院落为常设展览展厅,正殿展出《恭王府历史沿革展》,分和珅宅、庆王府、恭王府、公共文化空间四个部分,系统梳理王府240年变迁;东西配殿为《馆史展》,介绍恭王府从私人宅邸到国家一级博物馆的保护历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和珅家产清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和珅年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奕訢年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恭王府历史沿革简表</span></p> <p class="ql-block">穿过葆光室后边的垂花门,就来到锡晋斋所在的西路第四进院落---天香庭院。天香庭院位于恭王府西路建筑群的核心区域,是府内最具诗意的院落之一。</p><p class="ql-block">一群游客正围着院中的一块石头听导游讲解。</p> <p class="ql-block">走近,听导游讲解,了解到这块“停云石”的相关知识。</p><p class="ql-block">停云石作为庭院中央的核心景观,是一块高约1.6米的北太湖石孤赏石,形似蝙蝠,表面布满自然形成的孔洞与纹理。这块太湖石被安置在一个石质聚宝盆中,盆身镌刻“停云”二字,形成独特的石盆景组合,兼具观赏性与文化意涵。</p><p class="ql-block">停云石的设计融合了传统风水与科学原理。其命名取“五彩祥云停驻和珅府邸”之意,象征财源永驻。石体采用吸水性能极强的太湖石(上水石),内部密布毛细孔道,通过毛细作用实现“自动吸水成云”功能:晴天时水汽从顶部渗出如云雾缭绕,冬季注入温水则形成“云停”奇观。</p><p class="ql-block">该石最初为和珅所藏,据《查抄和珅家产清单》记载,其吸水特性被视作“财源活水”的象征,甚至引起乾隆皇帝关注。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停云石从基座震落碎成五块,后经文物专家采用传统糯米灰浆等工艺修复,现展示的为复原状态,石体仍保留修复痕迹,成为见证近代文物保护历程的实物案例。</p> <p class="ql-block">安放太湖石的石盆,表面镌刻“停云”二字,寓意“祥云永驻”,与和珅追求财富的象征意义相呼应。石盆为翡翠原石材质,经长期摩挲显露出翠绿色泽。</p> <p class="ql-block">锡晋斋为乾隆朝大学士和珅仿紫禁城宁寿宫乐寿堂所建,是和珅住所,当时称“嘉乐堂”,在庆王和恭亲王时称“庆宜堂”,到小恭王溥伟时,因斋内存有晋代大文人陆机手书《平复帖》,改称“锡晋斋”。《平复帖》在乾隆年间藏于内府,辗转皇十一子成亲王永瑆、永瑆的重孙载治、载治贝勒之子溥伦。后恭亲王奕訢把《平复帖》拿到恭王府“代管”,成了恭王府的镇府之宝。民国年间,小恭王溥伟的弟弟溥儒为筹钱给母亲举办丧事,将《平复帖》卖给了大收藏家张伯驹,解放后张伯驹先生把《平复帖》捐献给了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锡晋斋坐落在高二尺八寸(87.5厘米)台基之上,面阔七间,绿柱灰瓦,硬山式建筑,厅前设月台。殿堂内装饰有两层金丝楠木仙楼,名贵的金丝楠木千年不腐,木作工艺精美绝伦,奢华程度堪比故宫宁寿宫。小恭王溥伟对锡晋斋室内装饰有两层金丝楠木仙楼十分喜爱,曾在仙楼北部四面楠木墙上题写春夏秋冬四季诗。</p> <p class="ql-block">锡晋斋不让游客进入,只能隔着门或玻璃窗看里边的陈设。和珅二十大罪中第十三款“僭侈逾制”的楠木殿至今依然存留了主要部分,金丝楠木的室内装潢,用料考究,耗资巨大。名贵的金丝楠木千年不腐,高超木作工艺精美绝伦,这样的奢华装饰与故宫宁寿宫类似。地面金砖是一种名贵的火山岩,经过打磨,呈现出金黄色花纹,配合金丝楠的精雕细琢,显得满目华丽。</p> <p class="ql-block">锡晋斋的东、西厢房是恭亲王存放古玩之所,东厢房叫“乐古斋”,西厢房叫“尔尓斋”,意思是这些古玩与锡晋斋所藏的《平复帖》比较,不过尔尔而已。</p><p class="ql-block">现在东西厢房都不开放,只能隔着窗玻璃拍摄一下里边的陈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东厢房“乐古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西厢房“尔尔斋”</span></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府邸西路建筑,我们穿过后罩楼中间的穿堂门,前往恭王府的后花园---萃锦园。</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后罩楼是“恭王府三绝”之一</b>,位于府邸和花园的衔接处,东西长达189米,是国内王府类建筑中最长的楼。后罩楼一共两层,房间总数为 111间(连排建筑),但民间因“九十九间半”的吉祥寓意,也习惯以此代称。按从东到西的顺序,后罩楼主要分为以下部分:瞻霁楼(位于东侧起点,属府邸主体延伸部分)、福镜楼(亦称佛堂,曾供奉释迦牟尼佛与菩萨,是清代礼佛场所)、宝约楼(西侧主体部分,现为书画展览区,曾展示恭王府收藏的良驹主题画作)。后罩楼最西端的5间房称为“水法楼”, 俗称“小迷宫”或“室内水法楼”,这里有国内唯一的室内园林景观遗存,含假山、流泉、亭阁,可上下穿行。</p><p class="ql-block">后罩楼最初为和珅藏宝楼,夹墙内曾发现藏金夹层;清末改为佛堂与居所,民国时期曾作为辅仁大学女生宿舍。</p> <p class="ql-block">后罩楼的窗户很有讲究。上层为44扇造型各异的什锦窗(如石榴、蝙蝠、书卷等),寓意吉祥,下层为统一形制窗户。相传和珅可以根据窗户的形状,来判断出对应宝物的种类。</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西洋门也是“恭王府三绝”之一</b>,又称“洋门”,是恭王府花园的正门,位于花园中路最南端,是一座汉白玉雕砌的石拱门,形制仿圆明园中大法海园门,呈西洋拱式风格,十分气派。‌</p> <p class="ql-block">西洋门是恭王府内唯一的西式建筑,融合了西洋的华丽与精致,同时基座采用中式须弥座,体现了中式的含蓄与典雅。门额外刻“静含太古”,内刻“秀挹恒春”,寓意园主人追求内心的平静与生活的美好。</p><p class="ql-block">‌关于西洋门的建造时期有两种传说:一是和珅利用监管圆明园修建的职务之便,偷图纸所建;二是恭亲王奕訢主持洋务运动时所建。不过我感觉第二种说法更靠谱一些,因为它体现了园主人对西方文化的接纳与融合,以及希望通过学习西方文化与技术挽救清朝统治的意愿。</p> <p class="ql-block">通过西洋门看花园里的中式园林景观,既有强烈的视觉对比感,又有相互映衬的和谐感,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效果,让人感受到的是独特的历史韵味与文化交融之美。</p> <p class="ql-block">过西洋门进入花园,沿两假山之间的甬道前行约20米,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迎面的一块高约5米的太湖石---独乐峰。</p> <p class="ql-block">独乐峰的形状由自然风化而成,线条流畅,形态古朴典雅,立于此有影壁和屏风的作用。石上刻有“独乐峰”三字,但仰望只见“乐峰”二字,“独”字则隐于顶端,耐人寻味。</p><p class="ql-block">“独乐峰”的命名,可能源自北宋司马光的“独乐园”,寓意“独自快乐”,“独善其身”,反映了题刻者恭亲王奕䜣在政坛失意时的心境,表达对权力的无奈和对园林生活的寄托。</p><p class="ql-block">独乐峰最初由和珅从江南带回,因其形态酷似送子观音,被视为吉祥之物。传说和珅在得到此石后不久,其正室夫人生下独子丰绅殷德。</p><p class="ql-block">独乐峰作为孤赏石,点缀园林,使园内景色更具层次感,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造景艺术。它不仅是一块石头,更是恭王府历史变迁的见证,承载了和珅的贪欲、奕䜣的失落以及清代贵族文化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独乐峰的北边是一个形如蝙蝠状的水池---蝠池 ,池周边种有榆树,榆钱飘落池中时,被寓意为福财满池,吉祥富裕。</p> <p class="ql-block">蝠池北边的安善堂是一座建于平台之上的五开间歇山顶建筑,门额悬挂咸丰皇帝御赐“安善堂”匾额。堂前有抱厦,两侧有回廊,回廊向南连接蝠池东西两侧的明道斋和棣华轩,向北连接东西两侧的退一步斋和韵花簃(yí),然后通向滴翠岩顶部的邀月台和绿天小隐。</p><p class="ql-block">安善堂是萃锦园中路的主建筑,也是整个恭王府花园中的核心建筑。这里曾是府主人游园时吟诗、作画的地方,也是园居生活时接待重要宾客之所。“安善”一词,包含心有所安、行而向善的意思,体现了中华民族传承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更体现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p> <p class="ql-block">安善堂现在辟作“恭王府·安善堂”传统生活美学馆,是2023年庆祝恭王府博物馆创建40周年时试运营的文旅项目,可预约参观。不过当天并未开放。</p> <p class="ql-block">“棣华轩”位于恭王府花园蝠池以西,是‘安善堂’的西配房。屋名所用“棣华”二字取自《诗·小雅·常棣》,喻“兄弟’之意”。“棣华轩”以传统文人书房的形式向公众开放,游客在参观古建、园林、艺术展览的同时,还可以感受中国传统文人书房的文化魅力。</p> <p class="ql-block">站在安善堂后,可以看到滴翠岩及其顶部的邀月台、绿天小隐。</p> <p class="ql-block">滴翠岩以太湖石叠砌而成,位于安善堂北侧。山顶湖石形如二龙戏珠,东西龙头下各卧藏带孔水缸。夏秋两季蓄水缸内,水渗山石,遍生苔藓,苍翠欲滴,故名“滴翠岩”。</p><p class="ql-block">在滴翠岩中心腹部有一个山洞,洞正中镶嵌康熙帝御笔“福”字青石碑一座。因康熙手书流传于世甚少,此“福”字又造诣精湛,广涵博意,为绝世珍宝,堪称“天下第一福”。古代以石为云根,为秘藏仙云之洞府,故滴翠岩中心腹部的山洞名为“秘云洞”。</p> <p class="ql-block">韵花簃位于花园中、西路的分界线上,西临方塘水榭,是安善堂回廊上的一个节点建筑。夏秋时节,府主人常在此散心静坐,赏鱼观山。现在这里是恭王府特色“福文化”原创珠宝首饰馆。</p> <p class="ql-block">沿着邀月台西侧的廊道上行,可登临滴翠岩顶。</p> <p class="ql-block">站在滴翠岩山顶的邀月台上,向北可以看到山脚下的蝠厅。</p> <p class="ql-block">邀月台位于滴翠岩山顶,为全园最高点。平台上建有三开间房绿天小隐,是府主人纳凉赏月,品茗食点,听琴敲诗之处。</p> <p class="ql-block">离开邀月台,从东边的长廊下行,不经意间来到了花园东路的听雨轩。听雨轩位于竹子院、牡丹园、大戏楼这条东路主线的东侧的一片院落里,为宾客在听戏前后提供一个静谧的休息空间,让人们可以在此放松身心,调整状态。</p><p class="ql-block">院内种有芭蕉,这为听雨轩增添了独特的意境。恭亲王奕䜣写有《故种芭蕉待雨来》一诗,体现出芭蕉与听雨轩的文化联系。在雨天时,雨滴打在芭蕉叶上,会发出清脆的声响,坐在轩内聆听雨滴声,别有一番雅趣,让人们能在此享受片刻的清静。</p> <p class="ql-block">恭王府的后花园,从整体空间上来说也是按东、中、西三路步局各个建筑和景观的,以追求一种宏观上的对称感,而在微观上,各个景点之间通过廊、道连接,相互渗透、衔接,又显得不那么拘谨和呆板。这种造园上的灵活手法,使得游客在花园观赏时,很难严格的按固定的顺序进行。</p><p class="ql-block">既然来到了听雨轩,那就“将错就错”,先看一下临着的大戏楼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大戏楼建于同治年间,原名怡神所,曾悬挂康熙皇帝御笔"怡神所"匾额,是主人招待宾客、摆宴看戏的场所。</span><b style="color:rgb(237, 35, 8);">大戏楼</b>是<b>中国现存最大的全封闭式清代戏楼</b>,<b style="color:rgb(237, 35, 8);">也是“恭王府三绝”之一</b>,建筑面积685平方米,采用三卷勾连搭全封闭式结构,室内空间高大宽敞,棚顶悬挂着20盏大宫灯,青砖地面上摆放着20套八仙桌与太师椅。高近1米,宽约10余米的戏台上方挂着“赏心乐事”金字黑匾,戏台两侧大柱、四壁与顶部绘满紫色藤萝花和枝藤,营造出绿叶森森、紫花盛开的景象,使人有在紫藤架下看戏的感觉。</p><p class="ql-block">大戏楼的声音效果尤其值得称道。为了保证声音逼真,戏台下掏空后放置九口大水缸,增大了共鸣混响空间,让观众无需借助任何传声工具,在戏楼里的任意位置都能清晰听到演员的演唱。</p><p class="ql-block">恭王府大戏楼不仅是观赏戏曲的好去处,也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绝佳场所。它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声学设计,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参观。此外,恭王府大戏楼还入选了世界建筑文物保护计划,进一步提升了其在文化旅游中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退一步斋与庭院西侧的韵花簃遥相对应。东侧紧邻大戏楼,是恭亲王的一处书斋,有退一步则海阔天空之意。</p> <p class="ql-block">退一步斋的西边,是滴翠岩秘云洞的入口。</p> <p class="ql-block">因为是淡季,排队进入秘云洞的游客不是太多。</p> <p class="ql-block">洞内的太湖石,被游客摸索的多了,显出金黄的颜色,不经意间便流露出了皇家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福字碑</b><span style="color:rgb(1, 1, 1);">是恭王府中的一件重要的文物,🈶</span><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恭王府一宝”之称,</b><span style="color:rgb(1, 1, 1);">它</span>位于花园中路滴翠岩下的秘云洞内,为清圣祖康熙皇帝的御笔,碑上刻有“康熙御笔之宝”的印章。康熙帝书法造诣精深,但很少题字,所以此“福”字极其珍贵。据传此“福”字是他为祖母孝庄太后祈福所题,字迹苍劲有力,颇具气势,而且构思巧妙,可分解为“多田、多子、多才、多寿”,<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有“天下第一福”之誉</b>。</p> <p class="ql-block">福字碑虽然被玻璃罩着,但几乎所有来到这里的游客依然会隔着玻璃去摸索这个“福”字,正确的摸法应该是这样的:将手掌虚空,从右上边开始,按顺时针的方向摸完整个“福”字,在印章上边稍事停留,从上到下再摸一遍,然后握紧拳头揣进兜里,这样就把“福”字的所有寓意都带回了家。我也比葫芦画瓢的操作了一番,寄托一种期许和希望!</p> <p class="ql-block">从秘云洞的西口出来,我们前往滴翠园北边的蝠厅,这里是花园中路最北边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蝠厅原为著名书画家溥心畬的书房和画室,现为馆藏明清家具和文创产品的文化展示空间。蝠厅外饰海漫斑竹彩绘,建筑造型独特,在古建筑中独此一家。</p><p class="ql-block">溥心畬(原名爱新觉罗·溥儒,初字仲衡,改字心畬)是奕䜣次孙,自幼饱读诗书,20世纪30年代画名已与张大千、吴湖帆比肩。</p><p class="ql-block">恭王府博物馆收藏的溥心畬书画作品共计34组60件,是1989年由溥心畬生前好友万公潜捐赠的。这些书画表现了溥心畬的艺术风格和思想情感,也见证了溥心畬与万公潜的交往故事。</p> <p class="ql-block">恭王府除了“福”字碑,许多建筑或景点也以“福”字命名,如多福轩、蝠池、蝠厅等,而且许多建筑上也都以蝠纹装饰,体现了恭王府主人对福文化的推崇。如今,恭王府博物馆将福文化发扬、拓展,依据福字碑等文物推出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文创产品。刚才我们参观的蝠厅里,“福”字相关的文创产品就很多,很受欢迎。</p> <p class="ql-block">澄怀撷秀又名花月玲珑馆,也称海棠轩,位于花园西路的最北边,依傍着花园的围墙。其建筑风貌独具一格,整体布局精巧雅致,古朴的殿堂坐北朝南,朱漆的门窗在岁月的侵蚀下略显斑驳,却更添几分古朴沧桑之美。堂前有宽敞的月台,月台边缘环绕着雕刻精美的石栏杆,栏板上的花鸟鱼虫图案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澄怀撷秀原为府主人夏季读书处。东侧配房名为宝朴斋,西侧原有配房名为韬华馆(现已无存),曾为藏书之所。屋前有海棠数株,素以“西府海棠”闻名京城。‌</p><p class="ql-block">澄怀撷秀的名字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澄怀”寓意着心境澄澈、胸怀宽广,“撷秀”则有采撷秀丽景色、汲取天地精华之意,二者相结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与心灵和谐统一的追求‌。<span style="font-size:18px;">澄怀撷秀与东西配房的名称合起来寓意“撷取才秀,璞玉浑金,韬光养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宝朴斋</span></p> <p class="ql-block">澄怀撷秀前边的方塘水榭,是花园西路的主要景观,由面积约2000平方米的长方形池塘和水中央的湖心亭组成。山中凿泉引水,自池塘三个不同方位的石刻龙头流入池内。</p> <p class="ql-block">绕到方塘水榭的西侧,可以近距离观察建于方塘之中的湖心亭。亭子采用木质结构,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朱红色的立柱与栏杆鲜艳夺目,尽显古朴庄重之美。亭顶覆盖着青灰色的筒瓦,四角微微上翘,宛如飞鸟展翅,轻盈灵动。亭子四周环水,一泓方塘清澈见底,水面上倒映着水榭的倩影以及绿树蓝天,波光粼粼,虚实相生,营造出一种如梦如幻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凌倒景</span></p><p class="ql-block">方塘西侧,矗立一组高低不一的天然石笋,周边绿色植被茂盛,西枕奇峰,东邻水榭,当风静波澄时,水底楼台倒影清晰,如镜反照。</p> <p class="ql-block">漫步塘边小径,你能感受到移步换景的魅力。方塘水榭巧妙地融合了江南水乡的婉约灵秀与北方园林的大气雄浑,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韵味。水榭与方塘的完美结合,既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中对水景的精妙运用,又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享受宁静的理想空间。在这里,水的灵动、建筑的精巧、植物的繁茂相互映衬,共同营造出一种清幽雅致、富有诗意的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微风拂过,吹皱一塘池水,湖中亭的柱在水中荡漾。驻足拍照,希望将这美丽的瞬间永远定格。</p> <p class="ql-block">方塘水榭的南边是靠山面湖的三间敞轩---秋水山房,据记载府主人曾在此练功习武。南墙上曾有巨幅彩绘“萃锦园”全图,很是壮观。</p> <p class="ql-block">秋水山房之西,绎志斋依岩为屋。这里曾是府主人摆放书籍、古董的雅室,常在此听雨敲诗,自得乐趣。(恭王府全景图说是益智斋,现场说是绎志斋,哪个准确呢?)</p> <p class="ql-block">妙香亭也对着方塘水榭,是恭王府花园西路的一座独特建筑,色彩鲜艳,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它是一座双层木结构平顶式方亭,上层名为妙香亭,下层名为般若庵。上圆下方的两层顶以建筑语言诠释了“天圆地方”的古老宇宙说。早年般若庵室内壁上嵌有恭亲王奕䜣楷书的《心经》石刻。</p><p class="ql-block">姜文导演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妙香亭也曾作为拍摄地出现,使得这座亭子成为了记录历史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花园西路的出入口,是象征版的榆关。榆关是山海关的别称,府主人在此修建小城墙并命名榆关,以此缅怀关外祖先,不忘故土情怀,铭记清祖入主中原的历史功绩。</p> <p class="ql-block">“榆关”关口有一座龙王庙,是恭王府主人祭拜龙王的地方。恭王府主人在关内关外拥有上万顷的庄田,每年10多万两银子的地租是恭王府的主要经济来源。因此祈求风调雨顺、期盼王庄丰收是王府主人的心愿。</p> <p class="ql-block">沿着西洋门边上的樵香径登上小山,可以看到西边小山上的山神庙。山神庙虽小,却同时供奉着狐狸、刺猬、黄鼠狼、蛇“四仙”。在这四种动物之中,狐狸的地位最高,所以独自占着神龛的下层。上层共三个神龛,中间的龛供奉黄大仙(即黄鼠狼);右边的龛供奉大仙(即蛇,北方人称蛇为长虫);左边的龛供奉白大仙(即刺猬,刺猬的刺尖呈白色,故称)。狐狸、黄鼠狼、蛇、刺猬,这四中动物在北方民间,向有大仙之称。《聊斋志异》中的美女鬼怪多为这四中动物变化而来。民间也常有关于这类动物将灵魂附于人体的传说,而且,很多人对此深信不疑。至今乡村中尚有为此四种动物立庙的,不过将着四中动物一起供奉起来的,未之闻也。</p><p class="ql-block">恭王府后花园现占地2.8万平方米,园内山石错落、草木葱郁,狐狸、黄鼠狼、蛇、刺猬等动物会时有出没。府中人为求除病去灾,常在庙前烧香供奉,以求保佑平安。</p><p class="ql-block">恭王府花园的山神庙不仅是一个宗教信仰的场所,也是恭王府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神秘力量的崇拜。通过这座小小的山神庙,我们可以窥见清朝时期王府生活的独特风貌和民间信仰的深厚底蕴。</p> <p class="ql-block">从小山上下来,我们来到花园东路的垂花门前。</p> <p class="ql-block">垂花门是花园东路的入口,其名得来缘由两侧门檐下的短柱象倒垂的花蕾。门的形状似皇宫中的“毗庐帽”门样式。</p> <p class="ql-block">进垂花门,便是一个环境优雅的小院子,满院翠竹参天避日,荫凉清爽,被称为竹子院。院子西屋是明道斋,东屋为香雪坞,向北与垂花门正对着的是一个圆形门洞,通往下一进院落牡丹院。</p><p class="ql-block">有的红学家说恭王府是大观园的原型,竹子院有潇湘馆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香雪坞在恭亲王时期是恭王府女眷游园时的休息室。据恭亲王奕䜣次子载滢记载,其子溥儒(溥心畲)幼时在香雪坞就傅读书。</p> <p class="ql-block">明道斋目前是作为展览空间使用的。室内展览的内容是《京师觅王府》专题展,展示了清代各个王府的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竹子院北边是牡丹院,因院中种植牡丹而得名。牡丹院的面积明显比竹子院大,院子的西边是连廊,东边房子现在是周汝昌纪念馆。北边便是“恭王府三绝”之一的大戏楼,戏楼前有一高大的藤萝架,一到春季,串串紫色藤萝花倒挂下来,与大戏楼内绘满梁柱的藤萝彩画内外呼应,虚实相辉。(恭王府全景图中说是牡丹院,现场石刻介绍是牡丹园🫣🫣)</p> <p class="ql-block">周汝昌纪念馆是为了纪念和展示周汝昌先生的生平经历、治学道路和学术成就而建立的,于2018年12月24日,周汝昌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正式开馆。纪念馆通过文字、图片、文献和实物等多种形式,从四个方面介绍了周汝昌的成就。</p><p class="ql-block">周汝昌是中国著名的红学家、诗人、书法家,他在《红楼梦》研究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被誉为“红学泰斗”。</p> <p class="ql-block">第一章:周汝昌与红学。展示了他在《红楼梦》研究方面的深入探讨和研究成果。</p> <p class="ql-block">第二章:周汝昌与书法。展出了他的书法作品和相关资料。</p> <p class="ql-block">第三章:周汝昌与诗词。呈现了他的诗词创作和对传统诗词的研究。</p> <p class="ql-block">第四章:周汝昌与恭王府。讲述了他对恭王府历史、文化、建筑等方面的全面系统研究。</p> <p class="ql-block">大戏楼面南的窗棂上,挂着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颁发的“恭王府大戏楼入选2018世界建筑文物关注名单 ”的牌板。</p> <p class="ql-block">来到大戏楼的东边,从这个角度再看一下大戏楼内部的陈设。</p> <p class="ql-block">离开大戏楼,我们从花园东路南边的“曲径通幽”来到后罩楼的箭道东端,再拍一张后照楼相片,加深一下对这个“恭王府三绝”之一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游览府邸东路,我们是按照从北向南的顺序。首先,我们来到的是东路的第四进院落。</p> <p class="ql-block">乐道堂是这座院落的主殿。清代按照以东为尊的习俗,宅院里最主要的人物住在东路。公主府时期,乾隆皇帝的女儿固伦和孝公主下嫁和珅儿子丰绅殷德后,在府邸东路的这个院落里居住了34年。当然,公主住居时,主殿的名字还不叫乐道堂,名字无法得知。至今殿内明间脊標枋上仍留有当时的凤和玺彩画。</p><p class="ql-block">恭亲王奕訢以此为起居处后,门头上曾悬挂道光皇帝御书所赐奕新的"乐道堂"匾额。奕新因此自号"乐道堂主人",并著有《乐道堂文钞》《乐道堂诗钞》。“乐道堂”原名为道光皇帝亲笔,是奕訢大婚前移居圆明园阿哥所时所题,奕訢为铭记父亲,将自己在阿哥所、海淀旧居、恭王府的居处、陵寝的正堂均命名为“乐道堂”,道光皇帝题匾悬挂在陵寝正堂,其余处是复制的匾额。</p> <p class="ql-block">从院落里陈列的展板可以看出,乐道堂和两厢的配殿现在是作为“梅兰芳戏曲表演手势展”厅使用。</p><p class="ql-block">梅兰芳是20世纪我国杰山的京昆表演艺术家。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他不断继承传统,熔炼创新,将京剧旦行表演艺术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还以极大的热情,筚路蓝缕,将中国戏曲艺术带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享誉世界的表演艺术大师,堪称20世纪中国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2024年适值梅兰芳诞辰130周年,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与梅兰芳纪念馆聚焦梅兰芳表演艺术中的手势艺术,精心策划推出本展览,以飨观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梅兰芳演出时的服饰和道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梅兰芳绘的牵牛花图扇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西配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梅兰芳绘画使用的颜料罐和颜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四大名旦”合影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东配殿</span></p> <p class="ql-block">游客在欣赏梅兰芳手势艺术数字互动体验项目。</p> <p class="ql-block">整个展览以梅兰芳纪念馆藏梅兰芳手势照片为基础,结合文物文献及当代以梅兰芳手势为主题的再创作作品,展现梅兰芳情思起伏、气韵万千的手势艺术之美,彰显京剧神韵与中国气派。</p> <p class="ql-block">走过乐道堂院落的南门,我们来到了府邸东路的第三进院落。府邸东路的另一个主要建筑多福轩就位于这座院落之内。</p><p class="ql-block">进到院里,首先看到的是院落主殿多福轩月台南侧的藤萝架,两株古藤已有二百余年历史,在京城极为罕见。多福轩所在的院落因此也被称为“藤萝院”。‌</p> <p class="ql-block">多福轩面阔五间,屋顶为灰色筒瓦、垂脊带兽‌,是恭亲王奕訢的会客厅,恭亲王在此接见朝廷官员和外国使节。门头上挂有咸丰皇帝所题“多福轩"”匾额。</p> <p class="ql-block">殿内屏门上方有慈禧太后所题“同德延釐(xǐ)”匾额和抱柱联,四周墙上方悬挂皇帝御笔所赐的多方“福”“寿”大匾。顶棚彩绘绘有玉兰、海棠、芙蓉、桂花四种花卉图案,寓意《玉堂富贵》。</p> <p class="ql-block">多福轩院落的东配殿现在作“红楼梦与恭王府”展览。</p> <p class="ql-block">《红楼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描绘的荣宁二府及大观园,引起了诸多读者的探索兴趣。恭王府是我国现今保存最完好的王府,与《红楼梦》渊源甚深,红学新时期以来,更成为《红楼梦》研究的重镇。</p> <p class="ql-block">西配殿没有开放。</p> <p class="ql-block">游览恭王府,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体验。三个小时的走马观花,让我对恭王府的建筑风格、传统文化、历史记忆以及文化遗产保护有了比较直观的了解,尤其是恭王府的“三绝一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收获满满,受益颇丰。</p><p class="ql-block">相信,恭王府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气息也一定会吸引您的!</p> <p class="ql-block">从恭王府出来,时间是13:22,直接打道回府,那可就浪费大好时间了,那就Let's go,继续畅游北京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游</b>于2024.11.28 <b>记</b>于2025.3.3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