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希诺的家庭小实验一一晶体培养

樊一峰

<p class="ql-block">大家好,我是四3班的刘希诺,今天给大家带来的实验是晶体养成</p> <p class="ql-block">实验所需材料:</p><p class="ql-block">盐、水、大口储物瓶、烹饪木勺、棉线、纸板</p> <p class="ql-block">实验步骤:</p><p class="ql-block">1、取一个大口储物瓶,在每个瓶中装入半瓶水。</p><p class="ql-block">2、在储物瓶中加入盐,直至饱和。具体的操作如下:先在储物瓶中加入一勺盐,等它完全溶化之后再加入一勺盐,同样等它溶化。“饱和”一词其实很好理解。当我们吃饱之后也会对食物产生抗拒</p> <p class="ql-block">3、在玻璃瓶中加入盐,并不停搅拌,直到饱和为止,具体方法与上一步相同。</p><p class="ql-block">4、准备好溶液之后,在木勺上相隔一小段距离的两个地方分别绑上绳子。当我们把木勺横放在储物瓶上时,绳子的长度必须能够刚好到达瓶子底部。</p><p class="ql-block">5、将木勺横放在两个装有饱和溶液的储物瓶上,让绳子分别浸入一个瓶中的溶液里。</p> <p class="ql-block">6、将准备好的一块纸板分别盖在两个储物瓶的瓶口上,这是由于水分蒸发得越慢,我们的实验结果就会越理想,得到的晶体才会更美丽。只是小朋友们需要耐心等待几天才能看到实验结果。</p> <p class="ql-block">这样晶体就做好了</p> <p class="ql-block">原理解释:</p><p class="ql-block"> 许多物质都能够结晶。人们甚至可以根据晶体来判断究竟是哪种物质的溶液。小朋友们可以对比实验中的糖水晶体和盐水晶体。晶体的形成是溶液中的微小颗粒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组合的结果。时间越长,形成的晶体越美丽。有些物质的晶体是正六面体,有些看起来则像针或堆叠的三角形。 在地表以下很深的地方,晶体历经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慢慢形成,构成了美妙绝伦的形状!</p> <p class="ql-block">实验现象:</p><p class="ql-block">慢慢地,绳子上出现了一些小小的晶体,而且这些晶体在每天渐渐变大。当它们“长”到约0.5厘米大小时,就可以将它们从绳子上取下来了。小朋友们可以将这些亲自培养出来的晶体晾干,然后用它们创作一幅独一无二的“水晶风景图”。例如,你们可以用树枝、红叶来装点这些晶体,拼一幅绝美的“冬日水晶森林图”!在溶液蒸发过程中,溶液中的微小物质排列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个晶体颗粒,我们称这种现象为“结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