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故事是听水中月讲的,说是多年前的某一天,她在园中摘菜,突见一个面容沧桑步履蹒跚的老者,双手捧着一篮金黄饱满的杏子,缓慢而艰难地行走着,看样子是迷了路,看到水中月后就向她挪过来,问询一个人家的住处,问询的名字恰好是水中月已经过世的公公,水中月心怀疑窦把老人领到家中,招呼他坐下后,就去找婆婆。</p> <p class="ql-block">俟老人走后,婆婆告诉了她缘由,原来老人年轻时生了重病,是被水中月颇通医术的公公医好的,那时生活极艰难困苦,水中月公公了解老人家境后,就没有收老人医药费,老人便千恩万谢,感激涕零。</p> <p class="ql-block">老人家中有一棵很好的杏树,长出的杏子饱满甜糯,每年到了杏子成熟的季节,他总是最先挑选出熟得又大又好的杏子送过来,虽然算不上“投桃报李”,但多年来从未间断,水中月公公过世那年开始,老人也生病了没能再过来,今年身体略有好转,等到杏子一成熟就又采了送来。</p> <p class="ql-block">不知道为什么?当时听了这个故事心头一热,很是感动,鲁迅先生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但也有共情的时候,三国时吴人董奉隐居庐山,悬壶济世,为人治病而不收钱,只要求被他治愈的人种杏一株,(病重者治愈后种杏五株)久而久之庐山便有一片杏林。因而衍生出“杏林春暖”的成语典故,让后世之人不能忘怀。</p> <p class="ql-block">老人的杏子不管珍贵与否,让人动容的是他这份执著之情,能一直坚持数年,用不言说的、甚至卑微的行动来诠释感恩的真正意义。让人不由得心生敬意,国人自古就有:“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说法,只是到了这个时代,不知怎么着就被渐渐淡化或遗忘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