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本美篇号:4265276</b></p><p class="ql-block"><b>本文摄影:文龙</b></p><p class="ql-block"><b>本文文字:文龙</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本文编辑:文龙</b></p> 引 言 <p class="ql-block"><b> 金家窑从明弘治三年,也就是1490年,天津道刘福为建天津城筑窑烧砖,在三岔河口北岸建金家窑算起,到现在已有535年的历史。时过境迁,今非昔比!别说久远的金家窑,就从1982年金家窑开始的大规模城市改造起,到今天,尽管只有短短的43年,但金家窑除了望海楼、清真寺、服四大楼还在,其他都已踪迹皆无、面目全非。</b></p><p class="ql-block"><b> 近期,我又走访了记忆中抹也抹不掉的金家窑。过去弯曲的金家窑大街已蜕变成了宽阔笔直的金海道(题图照片即是),狭窄的里巷不见了踪影,低矮的民房则变成了联排林立的楼房,城市改造的画笔尽管抹去了金家窑的空间遗迹和历史积淀,绘出了美丽整洁的都市形象,视觉感观上确也看到了金家窑靓丽的城市影像,但在我的心理却多了些许伤感,情感上则是酸楚楚的。作为在金家窑长大的娃娃,我虽已年届古稀,但很有必要把金家窑的变迁梳理清楚,为此,我除了利用手头上已有的资料,还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资料,尽最大可能还原金家窑的变迁史,以为曾在这里居住过的乡邻旧友和后来者了解金家窑的历史做点有意义的事情,也不枉自己固有的对金家窑的深切情怀。</b></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题图照片(金海道)金家窑新景</b></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旧楼新景(百年望海楼)</b></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金家窑清真寺</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优选酒店(旧服装四厂大楼)</b></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头条胡同(人去楼空的一条胡同7号)</b></p> 溯 源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十九世纪中叶的金家窑地区示意图(图书馆图)</b></h3> <p class="ql-block"><b> 明代自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至永乐十四年(1416年)的二十八年间,由山西等地向今河北及京津一带大规模移民达七次之多,使这里的人口激增,移民多聚居在沿河地区,从而在北运河、海河、金钟河沿岸附近,先后出现了金家窑.辛庄、堤头、于家湾等几十个村</b><b style="color:initial;">落名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initial;"> 金家窑原地处旧三岔河口北岸,为天津城区最早的居民聚集地之一,三岔河口是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辐聚海河的起点。</b></p><p class="ql-block"><b> 金贞祐二年(1214年),这里已有驻兵戍守,天兴三年(1234年),高、谢等十八家在此设炉煮盐。船工、渔夫、灶户、灾民是这里的主要居民。</b></p><p class="ql-block"><b> 清末海河改道裁弯调直以前,金家窑地势优越,河水环抱,庙宇林立,形似岛屿。元、明、清三代这里已成南北漕运的枢纽,百舸千舟,桅樯如林,古诗曾有“晓日三岔口,连樯集万艘”、“沽上人家千万户,繁华风景小扬洲”之赞,可见当时之盛况。《津门杂记》中也记载:“津地为九河下游,合众流汇三岔河口,皆由直沽入海。”这里即指南运河(旧称御河、卫河),北运河(旧称潞河、白河)在三岔河口交汇。京都所需的粮、棉、丝、茶,均需从江淮输入,三岔河口为海运终点码头,因此,这里就成了重要的漕运转运站和商品集散地。</b></p><p class="ql-block"><b> 除此之外,早年的金家窑古迹众多,有望海楼、崇禧观、三取书院;庙宇有狮子林、望海寺、海潮寺、礼拜寺、水月庵、行官庙、地藏庵、福寿寺等。此外还有古炮台、水师营、盐关厅等军事和官署建筑。这些古建历经沧桑,几乎湮没,现仅存望海楼和清真寺。</b></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座落在北运河边上的金家窑清真寺(旧影阁图)</b></h3> 演 变 <p class="ql-block"><b> 金家窑地区这些曾经的古迹都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建立和形成的。万历二年(1574年),漕运皇粮的皖籍穆斯林教民集资兴建了天津最早的清真寺,金家窑清真寺。崇祯十二年(1639年)在三岔河口兴建北炮台(今河北区政府院内)。</b></p><p class="ql-block"><b> 望海寺座落在原三岔河口北岸(今狮子林桥北侧的河心处),是一座著名的古刹。始建于清初,清乾隆元年(1736年)巡盐御使三保题请重修,建筑宏伟。当时凡商旅至三岔口,莫不登临望海寺拈香膜拜,祈求神灵保佑。乾隆皇帝自清乾隆三十二年至五十三年(1767~1788年),多次来天津巡视,到望海寺拈香时,兴致盎然,在望海寺前后题诗七首。当时天津郡守将诗刻于石碑,永志纪念。1918年,海河第五次裁弯取直,因望海寺正位于裁直后的海河中心,故被拆除,部分物料迁移到八里台一座寺庙。原望海寺遗物乾隆御诗诗碑,今立于天津市历史博物馆邃园碑亭内。弥勒佛像现供奉在大悲禅院天王殿里。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铸造的古钟,现存放在大悲院的大雄宝殿里。</b></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旧三岔河口一带寺庙、桥梁分布图(图书馆图)</b></h3> <p class="ql-block"><b> 香林苑是在清康熙初年由道士李怡神和其弟子王聪创建的一座著名的道观,规模宏大,有玉笈山、若居楼、抱瓮园、望雪亭、磐台、草花亭、草花渠、乱云岛、竹圃等景观,还有10余亩菜园,豢养着仙鹤等禽鸟。苑主王聪喜爱诗画,结交了众多文人学士,故此也成为了当时文人的雅集之所。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二月,乾隆皇帝到此拈香有感,御赐香林苑为“崇禧观”。</b></p><p class="ql-block"><b> 望海楼修建于清康熙年间,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重修。供皇帝出巡时休息、进茶膳之用。建筑宏伟,有房152间,亭池台榭具备,层楼峻矗,登楼眺望,俯瞰流波。乾隆和嘉庆皇帝都曾到过此楼。</b></p><p class="ql-block"><b> 香林苑和望海楼土地在清同治元年(1862年),被法国强行租用,后改建为法国驻津机关。同治八年(1869年)四月初五,法国天主教堂在三岔河口举行奠基典礼。十一月初六教堂建成。匾额刻法文“圣母得胜堂”,即“望海楼教堂”。这可是天津最早的天主教堂。同治十三年(1874年)六月,大名镇总兵徐道奎带领水师营官兵在北炮台施工,将原方形塔式炮台改建成外有蝶式护墙的营垒炮台。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李鸿章又更换了德制大炮。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攻陷大沽口,向天津逼进。义和团和清军在保卫天津的战役中,三岔河口炮台的大炮轰击占据老龙头火车站和紫竹林租界的侵略军。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同年的五月初五,八国联军司令官将拆除炮台的决定通知都统衙门(联军占津后的临时统治机构)。同年八月十六,三岔河口炮台被拆毁。</b></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岔河口昔日旧影(图书馆图)</b></h3> <p class="ql-block"><b> 光绪三十年(1904年)五月,松盛大麦酒厂在金家窑大街成立。张咀英创办,这是天津首家啤酒厂。翌年,改为华萼啤酒厂。1912年,改为醒狮啤酒公司。</b><b>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四月,比商天津电车电灯公司在金家窑建成并开始发电。同年的七月二十一,华胜烛皂股份有限公司举行开幕典礼。李镇桐创办。地址在望海楼后身。</b><b style="color:initial;">1912年,万兴麻袋厂在金家窑二条胡同建成投产。1914年,刘秀九投资兴建的义生针织工厂在金家窑唐家胡同建成投产。1917年,王健创办的华北制革有限公司在金家窑正式投产。至此,金家窑大街周边已形成产业、商业、居住密集的闹市区。1918年6月11日,海河三岔河口裁弯取直工程动工。同年11月23日,举行竣工典礼。该工程缩短了原有航道1585米,使狮子林桥附近的三岔河口上移至金钢桥附近。此次裁弯取直后,原占据在新开河道上的建筑荡然无存,包括望海寺、崇禧观、松盛大麦酒厂等。</b></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比国电厂提水泵站正在河道施工(中国记忆图)</b></h3> 隶 属 <p class="ql-block"><b> 据《天津县志》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年)天津初建土城,至弘治六、七年间(1493—1494年),由驻津副使刘福改修砖城(包砌),时有十五座官密烧砖。据传,另有私窑四座,即李家窑、赵家窑、金家窑、南头窑。其中金家窑为金姓(时称金四爷)所建,故名。其后砖窑外迁,金家窑则演变成为这一带的地名,流传至今。</b></p><p class="ql-block"><b> 天津未建府县之前,这里属武清县。清雍正八年(1730年)筹建天津府县时,将金家窑连同其它一百四十余村划属天津县。</b></p><p class="ql-block"><b> 民国时期推行保甲制度,此地属天津市第二区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保,和七、九、二十一保的一部分,共二百一十七甲。</b></p><p class="ql-block"><b> 1949年1月天津解放,废除保甲制,“以保建街”,设第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街公所。同年6月撤销街公所建制,分别并入周乔庄、海潮寺和狮子林派出所。1952年海潮寺、狮子林派出所合并,改称金家窑派出所。是年10月民主建政时,重建周乔庄、金家窑街公所。1954年街公所改称街道办事处。1956年区划调整,周乔庄、金家窑街道办事处撤销,分别并入小关大街和十字街街道办事处。1960年城市公社化,此地统属小关人民公社管辖。1963年街道区划调整,重新恢复金家窑街道办事处。“文革”期间改为“金家窑街革命委员会”。1980年恢复金家窑街道办事处。1990年底河北区政府进行街划调整将金家窑街道办事处所辖大部分并入小关大街办事处。2000年5月河北区政府再进行街划调整,小关大街街道办事处与东六经路街道办事处合并改称望海楼街道办事处至今。</b></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03年河北地区示意图(图书馆图)</b></h3> 变 迁 <p class="ql-block"><b> 据《卫志》记载: “三岔河在津城东北,潞、卫二水会流。潞水清,卫水浊,汇流东注于海”。潞河即北运河,卫河又名御河即南运河。三岔河口一带地理环境优越,天津城区最早的聚落即起源于此,是天津发展的摇篮。自隋大业四年(608年)开凿大运河的永济渠,使黄河北连沁,淇、洹诸水而至天津白河人海,三岔河口即巳成航运要道。河流环绕、水道纵横、洼淀密布。西部和南部有北运河、子牙河、海河。北部有普济河,东部有月牙河,中部有新开河、金钟河和陈家沟引河。先民为了生产、生活的需要,造舟筑桥,故有“百业之兴盛,士民之行旅,皆赖于津梁"之说。河道、渡口、桥梁的分布、更替和变迁,又可以从另一个侧面,探知金家窑的变迁史。</b></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民国廿一年(1932年)政区图(图书馆图)</b></h3> <p class="ql-block"><b> 从1903年河北地区示意图上看,金家窑在1918年海河第五次截弯取直前,是一块三面环水围成的陆岛,当时,后来的金钟路、东河沿大街、狮子林大街靠近海河的一段都是北运河的河道,金钟河在贾家大桥(河北区文化馆的位置)的上游(现川云大厦的位置)与北运河汇流。仅北运河界内一段,就出现了三取书院渡、狮子林渡、金家窑渡、东、西窑洼渡、席厂渡,堤头渡,海河上也分布着小圣庙渡、盐关渡、火神庙渡等8处之多。从渡口的分布密度,可以想见,当年三岔河口一带”市声鼎沸,人影如云”的繁盛景象。</b></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九五二年河北地区示意图(图书馆图)</b></h3> <p class="ql-block"><b> 从民国廿一年(1932年)政区图上看,1918年海河第五次截弯取直后,老三岔河口已上移到现在的金钢桥,这一段的海河东岸就成了以官医院(后来的第二医院)命名的医院路,后来的金钟路、东河沿大街成了废旧河道,狮子林成为废河。后填平筑路,两侧建房,形成街道,遂以狮子林村取名狮子林大街。初建时,街道狭窄,路面不平,经1954年和1964年两次整修拓宽,始成通衢。从东河沿大街往西到烧锅胡同这段,因毗邻比国电厂而命名为电灯房大街,新中国成立后统称金家窑大街。1950年4月1日,改造金钟河工程动工,1954年被填平的金钟河河道建成了金钟路和金钟河大街,其中金钟路是从医院路,向北折东至昆纬路,中经东河沿大街、小关大街,锦衣卫桥大街、东六经路,路呈“弓"形,且靠近海河这段的金钟路就是过去的老菜道。东河沿大街原为北运河河道,沿岸习称“东河沿”、“吹风口”。1918年海河裁弯取直后,此段成为废河,后填平成为街道。1938年日本侵略军米岗部队重加修筑,称“米岗路"。1949年改为东河沿大街。“文革”中一度改称“东升街"。盐官厅最早为清代水师营故址,1900年“庚子之役’’后改为盐官厅,盐船在此泊岸验税。后其附近渐形成街道,名盐官厅大街。1953年该街5—19号划出,改为盐关厅胡同。</b></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金家窑旧影(网图)</b></h3> <p class="ql-block"><b> 金家窑大街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仍比较热闹,自西向东,店铺林立。街上有专售文具的敬文阁、出售中药的同利生,还有福顺合面铺、张记牛羊肉店、李记干鲜货庄,水铺、杂货铺、理发店、豆腐房、果子铺、玻璃铺、裁缝铺、酒馆、小人儿书铺、广货店以及以自制菜刀闻名遐迩的古源成老铁铺、这些都已成为留在金家窑乡邻旧友记忆中的陈年往事。我在另一篇《金家窑抹不去的记忆》中已有详尽描述,在此不再赘述。</b></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海河东路(旧医院路)</b></h3> 追 踪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北洋医院(旧狮子林一小分校)</b></h3> <p class="ql-block"><b> 金家窑大街望海楼胡同及一至四条胡同,这块地方最早是一片荒地,1904年由法国天主教会在此建房成巷,以望海楼命名。1982年拆除,改建为住宅楼,并入望海楼北里。一条7号因与望海楼教堂连带,保留至今。</b></p><p class="ql-block"><b> 金家窑大街西头的南侧原为一片荒地,1917年该地建军服厂。1928年后徐德祥购地建房成巷,以己名德、子名华、孙名忠组合,命名为德华忠里。“文革”时期一度改称“灭资里”。1982年9月将该巷连同海河东路沿街店铺拆除改建为楼房,因位于望海楼之北,故命名为望海楼北里。</b></p><p class="ql-block"><b> 金家窑大街西头的北侧原来也是一片荒地,清咸丰年间刘姓在此建房经营盐业,光绪六年倒闭,改为民房,取名德善里。同年富商刘二模又兴建民房。并以吉祥愿望取名福星里。文革中一度改称红星里。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更名为清正里,意为“清廉公正’’。光绪二十八年复有娄家琛在北运河南岸(现海河东路金钢桥口逸扉酒店的位置)建私邸、花园,名娄家胡同。1982年9月德善里及福星里南段和沿街店铺拆除,1984年又将娄家胡同拆除,1985年建成新住宅楼,因地处旧三岔河口,故命名为津源里,即“天津发源地”之意。</b></p><p class="ql-block"><b> 位于金家窑大街中段北侧的冰窖胡同,南起金家窑大街,折向东、西,东到礼拜寺胡同,西至金钟路。这里原来也是荒地,清乾隆年间耿姓在该地建富盛冰窖,为天津最早一家承担冰差之冰窖。后几经易主为五和百货线店店主所有,民房出租,命名冰窖胡同。1981年地名普查时重名,更名为老冰窖胡同。</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河北区党政机关大楼(旧北炮台遗址)</b></p> <p class="ql-block"><b> 位于金钟路西南段东侧的礼拜寺胡同,北起金钟路,南至王家胡同。原为荒地,清乾隆四十六年(1718年)建房成巷,因巷内有礼拜寺(即金家窑清真寺,该寺由回教皇粮船帮建于明万历二年)而得名。</b></p><p class="ql-block"><b> 位于金家窑大街中段北侧的王家胡同,南起金家窑大街,折东至海潮寺胡同,折西到礼拜寺胡同,呈“丁"字形。原为荒地,王姓走街郎中(医生)于清咸丰末年在此建房,后聚居成巷,名王家胡同。1982年地名普查重名,以该巷与海潮寺和礼拜寺胡同相接,更名为双寺胡同。</b></p><p class="ql-block"><b> 位于金家窑大街中段北侧的海潮寺胡同,南起金家窑大街,折东到王家板厂,折西至刘家板厂,呈“丁字形。原为荒地,清光绪十六年焦姓大户建房成巷,名焦家胡同。光绪二十三年胡同南端东侧建海潮寺后,改称海潮寺胡同。</b></p><p class="ql-block"><b> 位于金家窖大街中段北侧的唐家胡同。北起小铁道胡同,南至金家窑大街,长329米,均宽2.8米,最窄1.5米。明永乐年间唐姓商人在此开设面铺。习称“唐家面铺"。至清道光末年武进土穆大本建房始成里巷,沿用其名。1900年改称唐家胡同。“文革”中一度改称卫东胡同。</b></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盐官厅西胡同(旧烧锅胡同)</b></h3> <p class="ql-block"><b> 位于金家窑大街中段北侧的大公馆胡同,西起永乐胡同,东至油房胡同,中间多弯,长210米,均宽3米,最窄1.5米。清同治年间直隶总督李鸿章于此建住宅一所,时称中堂大人公馆,简称大公馆.光绪末年李鸿章死后为直隶总督袁世凯之军乐队驻地。其后房屋增多形成胡同,遂袭用其名,称大公馆胡同。“文革"期间曾一度改称红卫兵胡同。</b></p><p class="ql-block"><b> 位于金钟路西南段之东的王家板厂胡同,南起海潮寺胡同,折东至唐家胡同,折西到孙家板厂,呈“丁”字形。原为草滩地,相传明末王姓商人在此建王家板厂,至清乾隆年间倒闭,后周围建房成巷,沿用王家板厂之名。“文革”期间曾一度改称“灭资胡同”。位于金钟路南段东侧的刘家板厂胡同,北起金钟路,南至海潮寺胡同。原为清光绪年间刘福臣之木厂,1918年倒闭,后于其址建房成巷,以刘家板厂命名。“文革"期间曾一度改为“兴无胡同"。位于金钟路西南段之东的孙家板厂,为北起刘家板厂的实胡同。原为1918年孙少甫开设之孙家板厂,1932年倒闭,改为民宅租卖,沿用其名。“文革’’期间曾一度改称“兴无胡同”。</b></p><p class="ql-block"><b> 位于金家窑大街中段北侧的黄家胡同,南起金家窑大街,北至唐家胡同。原为荒地,明初移民定居建巷,因黄姓为首户,名黄家胡同。1982年地名普查时重名,更名为永乐胡同,意为明永乐年间成巷。</b></p><p class="ql-block"><b> 位于东河沿大街中段之西的油房胡同,西起大公馆胡同,折北至崇善里,东侧有平行支巷。原为菜园,清乾隆年间有山东人来此开设油房,至光绪年间油房停业,附近建房成巷,因而得名油房胡同。</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望海楼后居民区(旧二条胡同)</b></p> <p class="ql-block"><b> 位于东河沿大街中段北侧的崇善里,北起小铁道胡同,南至油房胡同,两侧各有三处延伸,呈丰字形。原为荒地,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辟为外国莹地,习称毛子坟地。1869年法国天主教会平坟建房,取名崇善里,意即“崇拜天主之慈善"。今赋新意“崇实善事"。</b></p><p class="ql-block"><b> 位于东河沿大街中段之南的电灯房后胡同,北起小铁道胡同,南至电力局发电检修公司后门。1904年比利时商人在此建发电厂,后在厂后门建房成巷,称土地庙。1957年始正式定名为电灯房后胡同。 </b></p><p class="ql-block"><b> 位于金钟路西南段东侧的小铁道胡同,西北起金钟路,东南至东河沿大街。原为北运河的废河道,1937年后,日本在此修建小型轨道而有小铁道之名,其后居民聚居成巷,沿用其称。1953年整编街巷门牌时,将电灯房后胡同之一部分并入,同时定名为小铁道胡同。</b></p><p class="ql-block"><b> 位于狮子林大街西段北侧的烧锅胡同,北起金家窑大街,南至狮子林大街。原为建于清光绪年间的酿酒作坊,后聚居成巷,以酒厂取名烧锅胡同。“文革”期间一度改称东风里。1981年地名普查时重名,以其地处盐关厅大街之西,更名为盐关厅西胡同。</b></p><p class="ql-block"><b> 位于狮子林大街西段之北的合庆里,西起烧锅胡同,折南至盐关厅西胡同。原为荒地,1900年第二次火烧望海楼教堂后,教民苏子华、李子汉、李兴武等人,通过天主教会合资购得地产建房成巷,取名合庆里。</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金泽里居民区(旧合庆里)</b></p> <p class="ql-block"><b> 位于狮子林大街西段北侧的盐官厅胡同,西起盐关厅大街,东至福寿堂胡同。原为李家大坑,1910年南开学校职员沈省山建房成巷,为盐关厅大街西端之一段,1953年将5一19号划出,称盐关厅胡同。</b></p><p class="ql-block"><b> 位于狮子林大街西段北侧的豆腐房胡同,北起盐关厅胡同,南至狮子林大街。原为义地,清道光初年张品一始在此建房,至光绪十六年(1890年)芜湖人金维农在其对面开豆腐房,后聚居成巷,取名豆腐房胡同。1981年地名普查时重名,以其地处盐关厅大街之东,更名为盐关厅东胡同。</b></p><p class="ql-block"><b> 位于金家窑大街东段南侧的福寿堂胡同,北起金家窑大街,折东至元香胡同,中间有支巷多弯,长265米。原为福寿寺旁的一片荒地,清光绪年间逃津难民聚居成巷,指寺得名。福寿寺,约建于清初叶,供奉战国军事家孙膑,相传为鞋匠之祖师,寺址后成狮子林第二小学。</b></p><p class="ql-block"><b> 位于狮子林大街西段北侧的香店胡同,为南起狮子林大街的实胡同,西侧有支巷,长211米。原为荒地,清光绪年间赵元德在此开设元德香店,后聚居成巷,因而得名香店胡同。1982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更为元香胡同。</b></p> <p class="ql-block"><b> 位于狮子林大街西段北侧的彭家胡同,北起焦家胡同,南至狮子林大街,长59米的旧平房。原为荒地,清光绪年间首由彭姓建房,后聚居成巷,因彭为首户,故取名彭家胡同。</b></p><p class="ql-block"><b> 位于狮子林大街西段北侧的焦家胡同,北起温家弯胡同,折东至建丰胡同,长144米。原为荒地,清道光二十一年焦姓在此开设焦家水铺,同治年间聚居成巷,以焦家水铺取名焦家胡同。</b></p><p class="ql-block"><b> 位于金家窑大街东段之南的温家胡同,西起福寿堂胡同,折南至建丰胡同,长127米。原为荒地,清咸丰初年温姓南方人移居该地,以船工为业。光绪末年建房增多成巷,取名温家胡同。1981年地名普查时重名,以巷形更名为温家弯胡同。</b></p><p class="ql-block"><b> 位于狮子林大街西段北侧刘家胡同,北起温家弯胡同,南至狮子林大街,长44米。原为荒地,清咸丰末年聚居成巷,因刘海平为首户,取名刘家胡同。1981年地名普查时重名,取“建于咸丰年间之意",更名为建丰胡同。</b></p> 现 状 <p class="ql-block"><b> 金家窑从1918年海河第五次截弯取直后至1982年的64年间,街道里巷基本没什么变化。1982年9月,金家窑大街开始了第一阶段的城市改造,靠近海河东岸的一大片,包括整条医院路,以及金家窑大街南面的德华忠里,望海楼胡同,一至四条胡同全部拆除,建成了新的住宅楼,因地处望海楼北面,命名为望海楼北里,15幢七层高的平顶崭新楼房拔地而起。金家窑大街北面包括副食店,粮店,还有德善里的全部,福星里的一部分和中山路南面金钟路(老菜道)北面的娄家胡同(即第四印刷厂仓库)全部拆除,建成了三幢九层高的住宅楼,因地处三岔河口而命名为津源里,即“天津发源地”之意。</b></p><p class="ql-block"><b> 从1985年开始金家窑大街开始了第二阶段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建设,旧的街道里巷,民居民房以及厂社店铺相继拆除,换成了一排排、一幢幢干净整洁的住宅楼和临街店铺,调直了金家窑大街主干并改称金海道且延伸至金钟路(近小树林),打通了从中山路天纬路开始到狮子林大街友谊新都的翔纬路并延伸至建国道。</b></p><p class="ql-block"><b> 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之前,地处海河东路的津源里三幢九层住宅楼,和最早建成的望海楼北里1号楼、2号楼动迁,重新盖起了</b><b style="color:initial;">建国铂萃酒店和逸扉酒店,以及望海大厦。重新完善了望海楼北里,分别建成了金泽里、金钟家园、金钟公寓、金庭里、谦益里、金梦园、金明里等。</b></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从原四条胡同口往南拍摄(旧烧锅胡同)</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旧比国电厂大墙外的路牌</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从原四条胡同口往东拍摄(旧电灯房大街)</b></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金钟家园居民区(旧黄家胡同、唐家胡同)</b></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现在的金家窑大街</b></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望海楼北里居民区</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金钟公寓居民区</b></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金家窑大街与金海道会合处</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金海道(旧金家窑大街)</b></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津源里、望海楼北里(1985年)</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望海大厦(旧望海楼北里1号楼、2号楼)</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建国铂萃酒店和逸扉酒店(旧津源里)</b></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这里是娄家花园遗址,后来的第四印刷厂</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邻里中心合作社外景(旧金钟路)</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邻里中心合作社内景(旧老菜道)</b></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这座双层彩虹桥就是旧金钢桥遗址</b></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旧金钢桥(网图)</b></h3> 结 语 <p class="ql-block"><b> 大运河流淌生生不息,即便到今天,它仍以一种文化回馈的方式眷顾着我们这座城市。2014年6月22日,在第38界世界遗产大会上,决定将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天津纳入世界遗产大运河的遗产区共计71公里范围,包括自武清区筐儿港河与北运河连接处至三岔河口48公里长的北运河部分,和自西青区杨柳青镇至三岔河口23公里长的南运河部分。</b></p><p class="ql-block"><b> 南运河、北运河与海河的交汇处,三岔河口,是元代海漕转运节点的重要历史见证。如果要给“三岔河口”贴一个时间标签,那它至少也有七百多年了!金家窑因三岔河口而生,也已经走过了五百多个年头,空间上的变化已今非昔比。尽管这里的居民换了一茬又一茬,但纯朴和善的乡土民风却始终未变,回汉两大民族和睦相处。天主教和伊斯兰教的教民信众相处融洽。老百姓安居乐业,其乐融融!今日海河三岔河口上矗立的摩天轮,已经成为天津城市地标之一,历史上天津海河上的旧三岔河口尽管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但它承载的我们这座城市历史发展重要起点的位置,却永远不会改变。</b></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改造前的狮子林桥(网图)</b></h3> <b>参考文献:<br>《卫志》<br>《天津县志》<br>《津门杂记》<br>《天津通志》<br>《天津大事记》<br>《河北区志》<br>《河北区地名志》</b><div><b>在此对文献作者及选用图片的作者深表谢意。</b></div> 全文完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感谢大家赐阅关注</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