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故居行

峨眉雪

<p class="ql-block"><b>昵称:峨眉雪</b></p><p class="ql-block"><b>美篇号:37045676</b></p> <p class="ql-block">徐霞客故居是我无锡之行的重要一站。去之前一直担心交通问题,因为故居远在江阴市马镇。而后来的事实证明,我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无锡到江阴有地铁,而霞客故里马镇就是其中的一站,从地铁站到故居仅两公里左右,步行即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徐霞客原宅位于祝塘镇梧塍里,</span>建于明代,是徐霞客出生和生活的地方。原有房屋十三进,每进九间,是共有一百一十七间的大宅院。明末徐家因发生"奴变",房屋遭大劫,损毁严重。现在位于马镇的故居是其侄子徐君铨于清顺治年间重建的,清末又毁于兵燹。解放后政府多次拨款按原样对故居进行修复,现共有三进十七间两厢房。故居于1987年11月正式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一进前厅内主要通过图片和文字介绍徐霞客生平及游历生涯。其中有一张徐霞客生平年表,这张表上看,他22岁娶妻结婚后就开始不停旅行,直到56岁去世。其间除了母亲亡故守孝三年,基本上都旅行途中。他一生去过的名山大川不可胜数,许多地方即使在旅游经济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也未必去过。</p> <p class="ql-block">在很多人眼里,徐霞客就是整天游山玩水,不干正事。其实不然,只要看过《徐霞客游记》的人就知道,他的"游"绝对不是我们今天的旅游,乘座飞机、高铁,至少也是汽车去事先已经计划好的地方,而是基本上靠两条腿走,加上少量的骑马。而从他的"游"的方式来看,不是观光、拍几张风景照(当然他没有相机)、打个卡,而是所到之处深入研究地理地貌、体察记录风土人情。</p> <p class="ql-block">对徐霞客而言,最危险的还不是路途中的深沟险壑,而是人身安全问题。那年头民不聊生,社会治安可想而知,拦路抢劫那是家常便饭。其中的一次发生在他和静闻和尚结伴去鸡足山的途中,当他们乘渡船过湘江时遭遇抢劫,不但盘缠没了,静闻和尚受伤而亡。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他没有后退,而是背着静闻的遗骸继续前往鸡足山,直到完成了逝者的遗愿,实现了自己的承诺。</p> <p class="ql-block">在徐霞客的旅行生涯中,西南之行是其最浓重的一笔,而最为后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他和丽江土司木增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木增是丽江第十三代世袭土司,能诗赋,好文守礼,崇尚汉文化。在徐霞客去之前他已收到友人的举荐信,所以当他得知徐霞客在鸡足山不能行走时,便派去八人大轿把他从鸡足山抬到丽江。在丽江,徐霞客受到了热情款待,度过了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而当徐霞客病重思念故乡时,木增又派岀十六个壮汉,抬着大轿行程4000余里送回江阴老家。</p> <p class="ql-block">二进崇礼堂,是徐家接待宾客的地方,现陈列有徐氏家谱及徐霞客生平年表。</p> <p class="ql-block">徐霞客一世祖叫徐锢,北宋末年任开封府尹。在金兵南侵时,他携带大批"中原文献",扈从高宗南迁,隐居于临安(今杭州),保存了大量古籍。<span style="font-size:18px;">徐霞客五世祖千十一,字世名,南宋末年做过承事郎。因遭乱世,为保持"南州高士之风",主动搬迁至江阴农村梧塍里,过起了"其居田园,其业诗书"的生活,成为徐氏家族江阴始祖。传至</span>徐霞客的爷爷徐麒已是第九世,明朝时他奉命出使西蜀,招抚羌人立功。返京后不愿为官,以一品朝服辞归故里。他在家乡大规模垦荒辟田,从事农垦开发,重农积谷,广收文集,藏书万卷,富甲一方,成为当地望族。</p> <p class="ql-block">徐霞客父亲徐有勉是徐氏家族第十世,此时已家道中落。他从小就目睹其父祖科场追逐的情景,故年轻时便决心摒弃仕途,再扬南州高士之风。他一生以园林山水自娱,平日里带着三五家僮,乘扁舟来往于苏杭之间,观赏山水风光。晚年因遇盗身受重创而不幸去世。父亲的志趣爱好和高洁品格对徐霞客产生了重大影响。</p> <p class="ql-block">崇礼堂门前天井里的罗汉松杆粗枝秃,新叶繁茂,蜷曲多枝,树高6.5米,杆围2.15米,可两人合抱。相传是徐霞客父亲从京城带回来的一颗盆景,徐母为鼓励儿子寄情于山水,献身于科学事业,而启发徐霞客将它移栽于庭院内,距今已有四百五十余年了,是故居百年沧桑的唯一见证。它见过少年徐霞客在树下读《水经注》,也听过他与母亲告别时的誓言:"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叶片沙沙作响,恍惚传来跨越时空的脚步声。</p> <p class="ql-block">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在想,徐霞客为什么要去冒险远游,因为他出身名门世家,而且从小是个爱读书的人,完全可以象其他有志青年一样去考个进士,混个一官半职,挤身士大夫行列,光耀祖宗。</p><p class="ql-block">但我现在明白了,他家是有旅游传统的。从徐氏家族的初祖就宁可辞官隐居,到了明代他的高高祖徐经和唐寅卷入科举舞弊案(查无证据),对科考彻底失去信心和兴趣。再到了他父亲这一辈,不但自己整天游玩,还鼓励儿子去玩,完全不把儿子的前途当会事。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徐霞客,其志向可想而知了。</p> <p class="ql-block">故居对面是仰圣园,这是江阴市政府于2001年徐霞客逝世360周年之际建成的,内以徐霞客游记碑廊为主体。园内还有晴山堂和徐霞客墓,占地20亩,内涵丰富,品味高雅。</p> <p class="ql-block">仰圣园为典型的江南园林,园内湖面开阔,环湖有曲廊、水榭、扇轩、廊桥等仿明式建筑,徐霞客游记碑廊就镶嵌于曲廊之中,碑廊以《徐霞客游记》中的名段佳句为主体碑文,共计132个条目135块碑刻,碑廊书法家阵容强大,代表了当今中国书法的最高水平。</p> <p class="ql-block">晴山堂是徐霞客在明泰昌元年为祝母寿而建的新堂舍,其堂名来自于徐霞客请人绘制的"晴转南山图"取其晴山二字,现在的晴山堂是1977年重新修建的。</p> <p class="ql-block">堂内有明代石刻76块。难能可贵的是这些石刻都是原作,真正的国家级保护文物。晴山堂石刻原有纸书,徐霞客将其表彰他祖辈的诗、词、赋、序,以及为母亲八十大寿四方文人墨客题词的诗图,镌刻于石砌嵌在晴山堂内壁以示纪念。</p> <p class="ql-block">晴山堂后是徐霞客墓。该墓为徐霞客明式移葬墓,于1978年徐家祖坟迁入,墓前立有清初原碑,顶端横刻"十七世"三字,是徐氏家族第十七代的意思。竹林掩映,朴素的青石墓碑前刚有人献过野菊,淡黄花瓣随着竹影轻轻摇曳。</p> <p class="ql-block">晴山堂前是宽大的庭院,中央是汉白玉徐霞客雕像,步道两侧绿树成荫,繁花似锦。</p> <p class="ql-block">徐霞客临终前说:"汉代的张骞、唐代的玄奘、元代的耶律楚材,他们都曾游历天下,然而,他们都接受了皇帝的命令,受命前往四方。"我只是个平民,没有受命,只是穿着布衣,拿着拐杖,穿着草鞋,凭借自己,游历天下,故虽死,无憾。"</p> <p class="ql-block">有位作家说过,成功的标准只有一个~按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徐霞客的一生就是这样度过的。</p> <p class="ql-block">附注:本次故居行没来得及去祝塘镇梧塍里看一看,留点小遗憾。</p>